APP下载

科技新态势下学会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6-04-19周丽冷冰郑亚洁

学会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周丽 冷冰 郑亚洁

[摘 要] 中国科技发展迅猛,科研能力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民众的科学普及工作还远远落后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学会作为专业性的科技社团,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应尽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理事会及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创新科普工作形式,凸显品牌与特色,探索学会科普工作的新路子,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促进了学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普工作 国际植物日 科普信息化 创新发展

国民的科学素质是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强大后劲,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科技社团依托专业资源与优势,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普工作,科普主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自2012年开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以提高国民植物科学素养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创新科普思路,充分发挥学会的人才汇集优势,拓展科普传播渠道,挖掘科普资源,努力服务于社会大众。

一、加强组织管理,为学会科普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在学会科普工作的筹划与组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协调作用。从2004年第九届理事会开始,学会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部署,理事会主要领导直接参与科普工作,使学会的科普工作发展很快。尤其在2014年学会完成第十一届理事会与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之后,增加了分管学会科普工作的副理事长,进一步理顺了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与其他分支机构及理事会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学会每年组织各合作单位及科普骨干召开3~4次科普工作会议,探讨学会大科普格局的建设,并对优秀科普工作者或单位进行表彰。

二、开展国际交流,打造“国际植物日”品牌科普活动

学会作为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Global Plant Council, GPC)的成员,一直依托GPC与其他国家优秀的植物科学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2年,欧洲植物科学组织(European Plant Science Organization, EPSO)倡议每年的5月18日在全球举办“国际植物日”植物科普活动,我会作为发起者之一,与中国协调方已经连续4年利用5月的科普活动周在中国组织大型主题科普活动。活动主题涵盖了“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植物科学与都市农业”、“植物科学与餐桌上的安全”、“植物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开展科普讲座与科普展览上百次,发放科普资料5万余册,参与的科技工作者400余人,志愿者上千人,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网易、新浪、搜狐、新民网、中国科学报、解放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植物日活动进行了报道,活动受众超过50万人。在植物日科普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会充分发挥跨单位、跨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主动沟通,积极宣传,拓展外延,联合中科院系统的各大植物园、全国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全国联动的植物科普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成效,逐渐成为国内一个重要的科普活动品牌。

三、发挥分支机构作用,开展“女科学家科普校园行”特色活动

学会于2014年正式成立“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分会”(以下简称“女科学家分会”),通过交流与分享,解决女科学家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促进女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参与科研、教学与科普活动。两年来,女科学家分会表现出巨大的活力,将学术活动与科普活动结合在一起表现,组织开展了“植物生物学女科学家科普校园行”系列活动。在女科学家分会的组织下,30余位热心科普工作的资深女科学家先后走进扬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采用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的形式,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和最新前沿进展,解答学科疑问、倡导生活智慧等,大大增加了植物科学普及工作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使广大青年学生们成为优质、权威科普内容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四、拓展科普传播渠道,促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科普信息化成为日常科普的发展方向,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各类科学知识传播的新阵地。敏锐意识到这种发展趋势,学会与时俱进,在传统网站科普专栏的基础上,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向公众推介科学健康、内容优质的植物科学领域及食品安全相关的科学技术及科技文化知识。为规范科普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学会还制定了《科普信息化建设方案》,组建了科普专家团队,创作了一批时效性强、质量高、传播性好的微信、微博作品,尤其是对于公众比较关心的转基因问题的回应和解答,纠正了民众对于转基因问题的误解与困惑。截至目前,学会微信、微博累计发送科普图文消息1000余篇,粉丝人数超过4000人,形成了以社会大众和植物领域科研人员为主的稳定的粉丝群体,每日图文消息的阅读量、转发量不断增加,科普的受众及影响力不断扩大。2015年8月,学会积极承接中国科协“2015年度微信科普及辟谣工作资助项目”,并与“腾讯微信辟谣平台”合作,组织科学传播专家和科普志愿者对于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伪科学内容进行辟谣。2015年9月,学会微博、微信正式入驻“科普中国”微平台,大力提升了植物科普知识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5年10月,学会官方微博入围“科普中国”科普微平台第九期科普认证潜力榜榜单。

五、开发科普基地与科普资源,提升学会科普工作能力

学会的科普工作能力取决于自身所能调动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优质的科普资源为己所用,是拓展学会科普资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学会建立了松江蓝莓园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马陆葡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转基因科普示范基地等6个科普教育基地,充实了学会的科普网络体系。为了使基地发展壮大,学会一方面邀请专家组建科学顾问团队前往科普基地进行技术指导,释放学会智力资源红利;一方面采用以奖代补扶持和表彰宣传优秀基地,激发科普教育基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科普资源开发方面,学会组织专家团队针对社会关注、民众关心的转基因和食品安全等热点问题,设计制作了系列海报展板发送给学会各科普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已联合展出30余次。学会与美国植物学家学会合作,组织专家团队完成了英文科普画册“My life as a plant”(中文名称:一棵植物的生命)的编译工作,画册内容新颖、活泼,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目前已免费发放2万余册。

六、进一步创新发展学会科普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近几年来,学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植物主题科普活动,多渠道传播植物科学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连续两年被中国科协科普部评选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秘书处先后有两人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暨上海科技节先进个人”。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意识到,公众强烈的科普知识需求,与学会科普工作经费保障不足、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学会科普工作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拓展服务领域,夯实学会经济基础

学会开展的科普活动均为公益性活动,需要充裕的经费支撑,目前专门性的科普活动支持项目较少,学会需要从传统的“等、靠、要”思想中挣脱出来,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民间参与,合理增加学会收入,提高学会的造血能力。

(二)提升学会影响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

学会的经费筹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承接政府职能、开展规范化建设与诚信建设,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争取热心企业等社会资金的支持,为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三)完善管理制度,壮大科普工作队伍

学会的科普专家团队主要由热心科普工作的学会理事、会员组成,而目前各位专家的科研、教学任务较重,投入到科普工作中的精力有限,因此需要吸引更多的专业化科普人才加入学会科普工作团队。但是,由于受经费与编制等问题的限制,可以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充实和壮大科普工作队伍。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