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一种健康的文学批评
2016-04-19张玲玲
呼吁一种健康的文学批评
不得不说,当下的文学批评是非常令人失望的。本来,批评是一种求真的精神活动,是与批评家精神气质密切相关的精神活动,然而,目前批评界的情形是人人藏着、掖着,不敢说真话、无力说真话,致使文学批评一片虚浮、暮气沉沉。或是人情出演,或是伪饰连篇,或是“有的人”“某些作品”让人不知所批评对象究为何指,或是稍越雷池半步,便流于意气之争,不真诚,不纯粹,人人争做“温润可人”的乡愿,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批评追求实在远矣!
鉴于此,那些敢于说真话,敢于在学术的范围内,勇于表达自我观点、诚恳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和作家的声音,就异常值得我们重视。本期文章中,徐庆全、胡学常和商昌宝三人的对话《不尽如人意:史学视域中的文学史》一文自然只是一家之言,对他们所表达的观点自然也可以不予认同,作出批评,我们所看重的它的可贵之处则在于:一,“问题意识”非常鲜明。他们三人的讨论,提出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文学史写作中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漠视与无知。这样的讨论,有的放矢,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二,他们践行了文学批评求真的文学传统,彰显了自由独立的批评精神和批评追求。尤其文中敢于对名家名作指名道姓地提出批评意见,在目前“当面说成甲,背后说成乙”的批评生态之中显得难能可贵。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批评家,他们不顾及人情面子,不顾及个人得失,在学术的范围内做善意的理性批评,如李长之对鲁迅的批评、常风对茅盾的批评,李健吾对巴金的批评、梁实秋对冰心的批评,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批评家所应秉持的职业道德和良知,也为我们今天的批评树立了典范。
此外,本期的“主笔头条”,清华大学谢志熙教授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解读,也可谓是一种自由公正的批评。尤其是他对《平凡的世界》长期以来受民间追捧而学界“冷遇”这一接受悖论的原因分析,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目前批评界存在的问题。
当然,提倡文学批评要敢于批判、勇于质疑,并非主张戴上各种“有色眼镜”,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宽容的批评亦为必需。总而言之,批评家要遵从内心,正如批评家李健吾在论及散文的特点时说到的,要“内外一致,而这里的一致,不是人生精湛的提炼,乃是人生全部的赤裸”。批评家就是要敢于赤裸灵魂、袒露灵魂。“读书论道”栏目中,钱理群教授《漫谈“戴氏四书”的启示》便可作为这样的范本对照来读,他的文风流畅、见情见性,可将其视作批评美文,从中得欣赏,也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