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因素探讨及建议

2016-04-18李带好

求知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培训

李带好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只有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与实践制度,引进优秀人才,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1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学、不想学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正确认清形势,端正学习态度,势必造成其就业竞争力的下降。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学生的被动学、不愿学为主动学、我要学,就必须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然后对症下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者,不得已才到职业学校里来,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知识差,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厌学情绪普遍,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第二,很多中职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也仅限于举例、案例分析、讨论、作业等辅助方式的运用,多数课程无法使学生体验、参与、操作,正如学生概括的“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现已成为教学考核的基本模式。

1.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因素的探讨

(1)中职学校教师师资水平的先天不足。在中职学校中,相当数量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理工院校,他们从普通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高,教学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理论较缺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没有活力和吸引力,教学上导致学生厌学。同时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专业知识与现代技术不能有效对接,实践教学能力普遍较低。

(2)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人才引进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能工巧匠进校园”政策,引进愿意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又具有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有意向来校担任教师,却由于“硬件”不过关而不能引进。比如教师资格证、大学本科学历、学校对应的职称享受,由于原来的中高待遇或者由于年龄超过要求而过不了门槛,而无法引进优秀人才。

2.增强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议

(1)健全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岗前培训,强化师德教育,传授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艺术,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和要求,不断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并对未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进行资格认证。

(2)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为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提出,该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依据。

(3)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建立相对稳定的中职教师队伍。鼓励学校从相关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高校招聘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这样既可壮大中职师资队伍,又可改观师资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布局,此类学生不求是最优秀,但求是最适合者。

(4)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在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地区性各类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采取“基地培养”“企业培训”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组建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2,(10).

[2]唐忠玲.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 2013,(12):46-47.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中等职业培训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