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建筑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016-04-18魏星星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贝聿铭新馆苏州

以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在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传承中国建筑的文脉,中国现代建筑如何实现自身的创新。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时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传统中求“新”求“变”,而不是脱离城市文化血脉和城市风格设计一些所谓的城市建筑,从而使城市建筑对传统的文化传承完全消失。

背景

建筑特征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有关,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关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都很大,每个民族的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生活习性也都各不相同,也就形成很多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高楼大厦变成了是否城市化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导致建筑缺乏传统性和历史性,建筑失去了人情感和语言的交流,城市顷刻变得索然无味。

新苏州同样需要新的标志和新的起点,它需要一个以融合传统与现代意识为基础的新建筑,兼顾传承与创新,既保留苏州传统的中国味儿,又让它与现代主义并存,苏州博物馆很好的诠释了这种形式,不仅成为了新苏州的标志,更是中国建筑对建筑文脉延续和创新的典型代表。

苏州博物馆概况

苏州是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新苏州博物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选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着古今相融,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贝律铭采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来设计这座苏州博物馆,即建筑在高度上不与周围的古建筑争夺制高点,整体色调采用灰白调子同粉墙黛瓦的苏州古建相协调,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苏州博物馆的外形是极具现代特征的,它的外观呈几何形,但是设计的高度却是恰到好处,新馆的建筑设计运用了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从任意窗户看出去都会觉得与周围民居屋顶的高度相差无几,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大块:中央的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进,也符合苏州古城居民的生长规律。

苏州博物馆的自我实现

构成一个建筑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传统的最好体现是在体形、符号、颜色、尺度和气质上,苏州博物馆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变迁,印刻了苏州上千年的历史,并且在造型、色彩、材料技术、造景手法等方面都极为细致,都是经过了贝聿铭的精心推敲,小到一草一木甚至是一个石子,每一个小细节都体现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特色,体现出苏州深厚的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在贝聿铭的精心打造下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新与旧完美结合的标志性建筑。

1.园林设计的新理念

“新的建筑不能陪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贝聿铭对这种设计想法进行了完美的实践。苏州博物馆的新馆的主庭院中建造了一座创意山水园,它的诞生是在古典园林元素的基础上,由铺满了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在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的同时采用了散淡自然的苏州传统园林造园法,结合西方的现代设计手法,使苏州博物馆在传统中又不失现代气息,传统与现代融汇在一起,整体风格十分和谐。

在新馆的东部茶室中有一株从忠王府嫁接来的文征明亲手种植的紫藤,所以紫藤园就有了500年的血脉,传承了500年文化的精神,这就是贝律铭先生独创的“插枝理论”,把新的东西插枝到老根上去,传统就活了,这也是贝律铭先生对传统的执着。

2.从风格、装饰上回归传统的应用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既保持了博物馆的独立性、艺术性和地方性,又没有与苏州园林的风格产生冲突,新馆的色彩主要采用灰、白两色,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而灰色由黑白两色调和而成,意为中庸,新馆的这种色彩搭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内涵,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不仅与环境协调,还融入了苏州传统,使得建筑不是那么的显眼,散发出一种隐藏的美,对贝聿铭而言,出于他对园林情结的热爱,苏州博物馆是继香山饭店后贝式建筑对园林情节的一种延时设计,是对园林设计热爱的一种延续,像是一幅水墨画的假山片石,来源于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借景”,被暴露钢结构和石材的曲桥、亭子连接起来的馆,有江南小桥流水的韵味,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贝律铭先生对园林的喜爱,以及在园林中独具匠心的运用。

3.传统造景手法的现代运用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见中国的传统造园法。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设计中围绕水而展开是园林设计的精髓,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最主要的景观点都是围绕水来设置的,使院落变成了内聚的形式,苏州博物馆造景最精彩的地方便是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以现代的方式在新馆中体现。

结语

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可是贝律铭做到了,在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味道,无处不体现这对传统文脉的传承,苏州博物馆保留了苏州原有的历史风貌,融入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使苏州当代建筑对传统的传承得以延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魏星星(1992-),山西晋中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

猜你喜欢

贝聿铭新馆苏州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深圳科技馆新馆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