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兰亭雅集》论现代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2016-04-18郑建远
郑建远
木雕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有自身的表现形式。木雕艺术经过传承和发展,现代木雕的表现形式魅力无穷,除了图案设计严谨,精雕细刻巧夺天工,选料考究特点外,丰富多样的木雕雕刻图案更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更具艺术性观赏性。现代木雕艺术在风格及理念创新上,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根据现代家居装饰上多样化的需求,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木雕工艺,诠释出与现代家装风格相适应的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主要通过解析大型檀香木雕《兰亭雅集》作品的创作手法,以期从中探析现代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
大型檀香木雕《兰亭雅集》作品长0.96米,宽0.21米,高0.3米,以老山檀香为原料,材质细密,硕大罕见,香味醇厚。笔者依据原图精心制作,分别采用浮雕、线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历经一年半时间完成制作,将东晋永和九年兰亭雅集活动的盛景细致立体地表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名士和家族子弟,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的首次兰亭雅集的历史面貌。
浮雕、镂雕、线雕、圆雕等作为传统木雕惯用的表现手法。随着时代变迁,木雕艺术在表现手法上日新月异,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和追求,促进了多元化的收藏需求,催生了多元化的木雕艺术表现手法,现代木雕艺术便由此应运而生。对于这种新的木雕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应用传统工具的基础上,又有效地利用现代工具,克服种种技法上的不足,增补多种处理技法,同时以其材质环保、赏心悦目的特有性质,让木雕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收藏首选。
笔者创作的《兰亭雅集》作品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设计,因色取巧;以刀代笔,风格独特,运刀游刃有余,充分展现了现代木雕艺术娴熟的表现手法,具有民俗性、笔会性的显著特征,更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东晋以后历代文人的知识与信仰世界,而且还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提升文化建设的品位。
手法考究 工序繁多
我国木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单一的斧凿刀具发展演变到创造出适合雕刻要求的先进工具,创作的方法和种类也随着时代发展逐步更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特色。现代木雕艺术的技艺主要包括线雕、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这些技法各有特点、各有用途、各有雕刻对象。线雕是一种线刻技术,包含阴线雕和阳线雕,是木雕中最早出现也是比较简单的一种雕法,即“就地随刃雕压出花纹者”,接近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淡典雅,又适合与彩绘结合使用。线雕属于一种线描浅刻的平面型层次雕法,以线为主,线条细粗、深浅基本一致,尤如国画工笔,变化不大。浮雕是一种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的雕刻技法,分为浅浮雕(又称平雕)、深浮雕(又称高浮雕)两类。圆雕是使用完全立体的雕刻,一般无背景,有完整的形体,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题材多取人物、动物、山水等。透雕也称镂空雕,有单面纹饰雕刻和双面纹饰雕刻两种,它是将纹饰图案以外部分去掉,塑造出空间穿透效果的雕刻手法,这种技法能雕刻具有通透性和空间多变的形象,雕成的纹饰玲珑剔透。
木雕的创作重在构图,根据题材与主题需要,在制作工艺与结构上,以适当的方式组成协调、完整的画面。笔者在创作《兰亭雅集》作品时,对它的表现手法尤其考究,主要采用以浮雕、线雕和镂雕技法为主,并以圆雕的刀法辅助表现。该作品在构思好后,依照画稿直接动刀雕刻。雕刻阶段分为打坯、凿坯、修光、磨光等多道工序。首先是打粗坯,用卡凿去除原木的多余部份,先展现出作品的轮廓。其次是凿坯,凿坯工序是对打坯工序中不足的补充,主要在于修整实体,用刀具由浅入深向里层层剥切,大体划分出景物的形态和比例,表现出作品的基本造型和内容。之后是修光工序,细刻出作品中的房屋、树木、山石景物等。修光的刀法和刀韵是现代木雕传统技艺的精华,是一道精致的工序,是在细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讲究削、剔、抠、刮的技法,要求线脚正直,造型简练。最后是通过磨光去掉刀痕,用水砂纸等进行多道工序的精心打磨,展现出原木的色彩来。在打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刀韵与细节,力求使作品达到光洁滑爽,使物象生动鲜明,造型完整美观,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天然色泽,最后配上底座,便可以成品。
相木设计 因色取巧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采用浮雕、线雕等技法设计创作时,主要根据国画艺术的原理进行布局,首先刻去木料表面没有用的色皮,直到看到木料里层的色泽,达到木料表里的两层套色。而在采用深浮雕雕刻的过程中,与线雕相似,但是要求深刻,并以圆雕的刀法合成,根据檀香木料天然的形态、色泽、纹理因色取巧进行设计创作。其主要流程包括:审木构思、墨绘勒线、铲地分层、雕刻和磨光,这几个工序紧紧相连,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浮雕技法的初始工序和线雕差不多,不同的是线雕通过木料的色皮与色块进行构图布局,而浮雕是根据木料的色层进行相木设计。因此,需要通过审木构思分辨出木料表面和里层木色的分布状况和色层的走势及深浅。在设计定稿后,紧接着就需要开始进行墨绘勒线,利用雕刻刀的尖部顺着所雕刻景物的轮廓勾勒一遍。相对线雕而言,浮雕技法的勒线手法比较稀疏,但勒线时必须要求深些,以便在铲地分层时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设计的图案。
铲地分层是根据木料色层的厚薄,首先利用平口卡凿或手凿除去画面空余的部位,达到分离出所要表现景物的不同层次为止,但是铲的深度要求出现里层的木色。其次,利用小手凿或小钻头铲掉画面中景物之间细小的空隙。对于木料的色泽有多层以上的部位,有时候还可以进行多层的浮雕。在铲地分层之后,需要利用手凿和小铲刀对画面中的景物进行雕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表现出画面中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以及物象的透视关系,需要先从主景和近景最突起的景物开始雕饰,然后逐渐往里层雕刻。如果遇到在同一色层中由于景物前后物的前后与大小不同时,则需要利用尖刀或半尖刀雕刻,要求雕刻的厚薄不同,从而拉开了大小景物的前后距离,达到场面俏色分明、层次清晰、精巧玲珑的艺术效果,从而能够更加突出主题。
以刀代笔 风格独特
对于《兰亭雅集》作品在创作手法的应用上,笔者充分利用了现代雕刻机械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工具,通过利用装在“高速钻”上的球刀及平刀,或者在“电磨斗”配上平刀和尖刀,以刀代笔,从而具有“提、拉、点、写、画”独特风格的技法,所雕刻出来的山石表面具有国画艺术中的写意效果,山峰层叠有序,石块凹凸有致、粗细均匀的肌理效果,而且还可表现出毛线的肌理、纹理、毛绒、蓬松的形态等等。得益于现代工具的随意性大,而且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因此可以更易于以最直观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表现出自己创作的思想情感以及《兰亭雅集》原图的场景,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较而言,通过利用传统的平刀块面法雕凿出来的刀痕显得平坦且光滑,而利用“电熨斗”再加以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再借以电动机的快速转动对木雕进行“削、刮、压”等手法,或精雕细琢,或百转千折,或粗犷大气,在刀木冲突与转圜之间,阡陌纵横中刻画出经纬乾坤,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奇葩。传统手法对树木花草的雕刻,首先是用平刀修整,然后再利用三角刀“推、敲”的手法进行细痕刻画,追求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别出心裁的意境;而应用“白钢条”磨出的平刀对其加以整理、除去毛糙的木屑,就如同作画一样,追求笔墨的写意韵味,同时用尖刀以“写、画”的不规则的处理方法进一步细做,或中正平和,或顿挫起伏,达到近乎于真实的结构和层次感,具有国画艺术的古朴隽逸,酣畅大气,自然洒脱。传统雕刻山石的技法,通常是以平刀和圆刀结合为主,不必经过砂纸打磨便可以雕刻出整洁有力,或带有自然效果的木雕作品,但缺乏丰富的肌理。
总而言之,在现代木雕艺术中,人们与时俱进,所用的工具已显多样化,早已突破“凿子”这类传统工具,但是只能说现代刀具相似于传统的刀具,是将刀具的种类多样化而已,其结果仍是以手工操作来完成作品,其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完善作品的审美人性化。对于雕刻工具的革新仅仅是一种辅助性的进步,要想让各种创意风格能够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创作手法的创新。
(作者单位:仙游县榜头镇建远木雕工艺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