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史研究中的实验法
2016-04-18朱文韬
设计史作为一门以研究设计演变的史学学科,本文所讨论的“现代设计”是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围绕机器化生产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设计在工业时期的历史。在研究这一史学背景下,经典设计绘制作为研究设计史的一种手段需要我们所认知。
现代设计史的研究对象
设计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设计的内容,解释设计的思路,用途等等一系列设计本身的问题;第二是设计诞生的时间点;第三设计的背景,主要是罗列设计发生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技术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等。现代设计史将设计的时间框定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新的生产关系时代,机器大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生产。1980年国际工业设计联会(ICSID)在巴黎举行第11次年会时,对工业设计进行了以下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名叫工业设计........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总是要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所以说现代设计史也可称之为工业设计史。
现代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现代设计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第一,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中又有访谈,测量和摄影三个环节,访谈的对象可以是设计师本人也可以是经历过设计过程的参与者,测量是指对设计产品参数进行测量,所得数据可为后期文献整理所用,摄影的对象是设计师,厂商以及产品本身;第二文献阅读法,由于设计的多学科交叉属性,需要大量关于设计品诞生时期的技术,人文,政治等等学科的知识去丰富内容,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研究方向,对搜集的资料分类总结以及最后整理提炼;第三,实验法,在研究设计的实验法里主要是指,对测量以及拍摄得到的设计作品,进行解构,绘制图稿。以期得到更多隐藏的设计智慧。
设计实验法
实验法的定义是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将实验与正常的市场活动结合起来,因此,取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设计中的实验法主要是下文所提到的经典设计重绘。
经典设计绘制
1.经典设计绘制实验的实施意义及注意点
在设计史研究中,实验法的途径主要就是实测图的再绘通俗的讲就是经典设计绘制,其中对实验法尤为重视的丹麦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借鉴,丹麦设计一向提倡观察和对有价值的造物进行重绘加以记录,这样可以带来的好处:第一,让研究者观察设计产品的每一个小细节,可以给研究者去经历真正设计的全部智力和体力劳动,同时透露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设计品本身的信息;第二绘图的过程,可以让研究者理解平面图,刨面图和立体图的丰富意味,对理解产品的设计美学提供帮助;第三参照原设计品的材质,我们可以推理设计的选材过程,从而对技术方面的影响理解更加深刻。
经典设计绘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1)确定重绘对象及实验目的。一般作法是在有了初步的构想后,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访谈,对初步构想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2)选取重绘实验对象。选取的根据是重绘对象的主题和变量间因果模型的需要,主要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做推理根据。(3)制定重绘实验方案。将已确定的重绘实验主题、内容范围、理论假设、重绘实验对象及实验方式方法等整理成文字,说明重绘实验的时间安排、地点和场所,重绘过程、进程和测量工具等,并形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方案。
经典设计绘制实验所需注意的是,只要情况允许,绘图必须要按照原尺寸复制。如果情况不允许,比例尺就能很好的配合重绘。记录方面,要把所有细节,不同的层级以及一些巧夺天工之处进行文字记录。这样产品自身就会给研究者透露有关该产品的意味。
2.以迪特兰姆斯的设计为例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1932年5月20日-)著名德国工业设计师,他与德国家电制造商博朗(BRAUN)和机能主义设计学派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文献阅读知道迪特兰姆斯非常重视人机工程原则.迪特兰姆斯将产品中的设计元素通过逻辑和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但如何佐证这一点,设计实验法中的重绘,完全可以展现他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下面我们以他设计的P1 收音机为例。
P1收音机主体为扬声器和调谐面板,首先我们进行结构,并以扬声器的打孔设计入手,通过多次重绘,默认第零个圆环为中心点。单位半径为第一个圆环的半径。可得出以下数据:环数==半径==点数,就是L=2Pi*R这个公式。从技术上来讲,扬声器单无的形状可以不是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因为圆形制作方便,所以大多都是圆形了。但迪特兰姆斯将关于圆形排阵的数学引入到产品设计中,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
总结
实验法作为自然科学获取新的资料的一种途径,被普遍运用到科学研究中,而设计作为一门科学学科,通过实验法的重绘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设计工作的一条途径。我们可以推演发生在工厂和制图室里的创造过程。但比较遗憾的就是在如今的设计教育体系上,对于技术方面的因素,我们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跨学科体系,但实验以让研究者更加容易接触到设计的本身意义以及蕴含的一些巧夺天工的设计元素。同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理应受到设计教育的重视。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朱文韬,江苏泰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