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公共绿地系统景观的资源评价
2016-04-18刘雯
刘雯
随着创建“生态旅游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郑州市的绿地面积有大幅提升。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质量的变化,论文对郑州地区公共绿地斑块的整体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
绪论
1.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的内容探索
(1)郑州市广场景观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群众涌向城市生活。广场作为城市人民进行社会活动或集会交流的活动空间,是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场所。以郑州市的二七广场为例,二七广场北临文化路,南邻德化街,是交通道路的必经之地。二七纪念塔周边设置喷泉,既能解决周边环境的用水问题,也能丰富广场的景观。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除了栽种绿植外还特意安放了能容纳多人的景观坐具,形成多处景观节点。
(2)郑州市公园景观
由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着明显提升,同时人们不再仅是满足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注重于对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标准的追求。面对强烈的消费欲望,郑州市的生活基础设施也建设的更为先进与健全,郑州市原有的城市公园为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碧沙岗公园,这三个公园的风格都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观要素,后来又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现代化公园.这些公园主要特征就是以现代艺术文化与雕塑为主,形成风格各异的公园。
(3)郑州市道路绿地景观
道路绿地属于廊道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序列行和系统性。郑州市现有道路737条(段),道路全长600多公里,行道树的树种栽植多选用适合本地的国槐、悬铃木。为了实现具有本地特色的道路景观,郑州市的部分路段将道路景观设计成一路一景。如京广南路的樱花一条街,营造了美化城市的视觉景观效果。
2.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资源评价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城市公共绿地构成的主要元素,自然环境的构成是对城市本身健康的发展、城市的绿地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系因素和植被的生长情况。
(2)人文精神
郑州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的特征是郑州地域性文化的载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当地城市的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并合理的利用。现如今,郑州市政府已将部分遗址扩建成公园,如商代遗址公园、郑韩故城遗址公园等,将这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绿地建设中。
(3)生态文明
在我国,尤其像郑州这样的人口激增城市,周边的工厂日益增多,而环境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从本质上讲,只有注重绿地景观的实效性,才能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并对现有环境进行更新与优化。如郑州西郊的西流湖生态公园,是全省唯一一个在城市内部建成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上主要以湿地生态区、疏林草地区、生态密林去等多个生态区域组成。
3.发展现状
郑州市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1954年省会定为郑州后,郑州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 ,迅速的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2004年,政府提出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政府及园林局等单位大力发展公共绿地的建设,之前的郑州也被成为“绿城”。截止到2010年底,郑州市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3%。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郑州市政府结合郑州实际情况,将公共绿地根据地区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地、道路绿地等六大类型。
郑州市公共绿地景观现状:
(1)绿地景观缺乏连续性。
郑州市的公共绿地在建设过程中,各区域的绿地景观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郑州公共绿地的设计,应该强调的是其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是城市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与临近的建筑体、街道等密切相连。
(2)公共绿地系统结构有待丰富
在近几年,随着创建“生态旅游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郑州市的绿地面积较之前也有大幅提升。数量的增加提升质量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公共绿地都是以草坪种植为主,配置乔木、灌木等原生植物,但没有及时的更新栽植或补植其他种类的植物,这就造成公共绿地系统斑块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
作者简介:刘 雯(1982-),女,河南焦作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艺术系教师,苏州大学研究生,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