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国门的舞者
2016-04-18矫枫
矫枫
接过记者的名片,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芭蕾舞大师冯英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今日中国》(杂志)?我们出去代表的就是今日中国!”这直爽率真的语言立刻拉近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在接下来的近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冯英详细地介绍了中央芭蕾舞团近年来出国演出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
古典芭蕾的典范
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的国家芭蕾舞团,成立于19 59年。建团以来,剧团曾出访过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共举行50余次大规模海外巡演,足迹遍布欧美亚各国,多次参加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等双边文化交流项目,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芭蕾艺术虽然来自西洋,但是已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经过中国芭蕾人近60年的不断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路。”冯英这样总结。
在中央芭蕾舞团建团初期,以彼·安·古雪夫为代表的一批前苏联专家指导排练的《天鹅湖》、《吉赛尔》等古典芭蕾作品,为中国芭蕾艺术打下了坚实的俄罗斯学派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央芭蕾舞团又吸收了英、法、美、意、丹麦等各国不同流派技法,邀请世界著名芭蕾大师来中国进行艺术交流,为剧团排演了《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等一系列不同流派、风格迥异的芭蕾作品。
“这些作品使中央芭蕾舞团汲取了世界经典芭蕾的精髓,确定了我们自己的风格,就是保持古典芭蕾严谨的风格。”冯英介绍,“现在,中央芭蕾舞团已跻身世界十大团之一,中国古典芭蕾的水平已得到世界公认,中国的芭蕾舞演员在历次世界比赛中也都是佼佼者,中国的演员也遍布世界。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古典芭蕾的语汇,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令他们刮目相看。”
从《天鹅湖》到《红色娘子军》
开放发展、博采众长是中央芭蕾舞团能取得今日成就的重要路径,但在保持古典芭蕾严谨风格的同时,创作反映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芭蕾精品,也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发展方针。20世纪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史上成功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先河,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上演50多年来,累计演出4000余场,并多次出国巡演。阿尔巴尼亚国家芭蕾舞团、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成功地演出过《红色娘子军》全剧,为该剧赢得了国际声誉。2015年7月,这部被称为“红色经典”的舞剧,还成功登上了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
“如何让西方观众理解这样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记者问道。
冯英回答:“首先,芭蕾舞有它自身的优势——它源于西方,形式上更容易被接受。其次,要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冯英介绍,《红》剧讲述的其实是一位女性改变命运、个人成长的故事:不甘于受压迫的命运,从无意识地反抗,到主动进入革命组织,去完成集体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美国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一个人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需要别人的帮助。琼花要改变自己受压迫的命运,她一个人没有能力实现,只有通过相同命运的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命运的改变。这样的主题是被不同世界、不同国家的人认同的。”
而一身戎装的“娘子军”造型,也打破了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形象。芭蕾中的主角,第一次由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变成了英姿飒爽的战士,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刀钢枪,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气息。绵延的椰林,盛开着红花的英雄树,充满南国风情的黎族少女舞和斗笠舞,也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加上在动作上,通过肢体语言告诉观众我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他们觉得挺精彩的。”冯英说,“《红》剧的成功,为中国芭蕾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信心,相信我们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表达自己民族情感的作品。”
中央芭蕾舞团能走出去,正是因为有能彰显中国人自己情感、自己思想的优秀作品。“用他们能看得懂的语言,来传递我们的人文情怀。中央芭蕾舞团多年来一直沿着这条路前行。”冯英说。
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始终致力于创作带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芭蕾作品:如根据《红楼梦》改编的《林黛玉》、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根据当代真实事件改变的《鹤魂》等,中国芭蕾丰富了世界芭蕾舞舞台。
艺术无国界
2016年2月,冯英等一行6人,应纽约大学(UYN)、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参加了“跨越太平洋——大师面对面”活动。冯英在纽约大学的芭蕾与艺术中心举办《芭蕾在中国》的讲座,受到200多名师生的欢迎。除讲座外,冯英还应邀在UYN和哥大上大师课;在华美协进社举办“讲学与芭蕾展示”活动,通过“演”“讲”结合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与文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芭蕾舞是一种国际性语言,艺术家有国籍,艺术是无国界的,要用别人看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冯英这样说,“我们有一部作品叫《过年》,我们就告诉他们,中国过年讲的是团圆、和谐、家庭。我们是通过舞蹈语言,把当代中国人过年时欢快、幸福的生活表达出来;我们去年新创作的剧目《鹤魂》,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我们就是通过作品告诉别人,在一些世界观、价值观方面,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是相通的,是有共识的。这样的作品,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很容易被观众理解、认可和接受。”
冯英介绍,整体来看,国外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偏少。“20世纪80年代,我去法国留学,人家觉得怎么中国还有芭蕾?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我近几年去美国,感觉普通的民众对中国还了解的不多。艺术作品是综合的,能从各方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内在气质,因此,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团体、艺术形式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东方的审美,我们的哲学理念和我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