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特别差生产管理“七强化”
2016-04-18曹德宾
冬季气候特别差生产管理“七强化”
本栏目由山东省食用菌协会与本刊合办
食用菌生产,尽管不像普通农作物那样受制于天气状况,属于“保护性栽培”,但不同的气候状态,对食用菌栽培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据调研分析,去年秋季以来的气候很特殊,以济南地区为例,先是持续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秋播困难,进入11月后,气候特别差,尤其进入初冬时节,阴雨连绵,11月一直延续到下旬的连续阴雨,形成了无风或少风、雨雾阴霾高湿的环境,对制种和熟料栽培以及生料发菌极为不利。因此,在冬季的食用菌生产管理中,应警惕杂菌病害的爆发性侵袭,尤其规模生产基地,更应强化防范,严格操作,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实际生产中,应以“七强化”为准则进行防控。
1.强化技术创新
强化技术创新概念,对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针对生产中以及市场上发生的诸多问题及现象,自选课题进行了“拆砖破墙式”的研究,有的获得专利授权,有的已经获得科研成果奖。
⑴“富硒平菇、富硒香菇、富硒木耳、富硒灵芝”等富硒食用菌技术研究,已通过国家或省级检测中心的分析检测,达到了试验设计的研究目的,已于2013年进入开发阶段,目前开发面积高速扩展。
⑵“高效利用含硒菌糠废料生产经济作物”的技术研究正在试验中,其中,富硒甜瓜、富硒番茄、富硒花生等多项研究已经获得大量一手资料,预计再进行一个周期的试验,即可进入开发阶段。
⑶“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马铃薯、富硒甘薯”等粮食作物在“保证食品安全、强化食品功能”的原则下,均已进行了前期试验,可以进入科技转化阶段。
⑷其他还有诸如相关食用菌加工技术、设施化(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的品种结构调整、老生产区的综合消杀技术、植物性中药防治虫害技术、高钙菇的生产技术等,均已进行了大量试验。
2.强化基料的营养均衡
低温季节的潮湿多雨,必然使得储存欠妥的原辅材料受潮,甚至结块、霉变。该种原辅材料,一是杂菌基数较高,二是营养损失较大。因此,在使用前,予以暴晒处理;霉变结块的原料可予灭菌后熟料栽培。由于原料中的营养损失较多,故应在配料时适当予以补充,营养全面、丰富的基料中,菌丝更具备抗杂抗病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出菇状态。可采用三维精素(拌料型)来调配,基本用量为每250千克主料使用1袋(120克)。
3.强化接种的无菌
无论制种还是栽培,一定要严格接种、规范操作,不使杂菌有可乘之机。传统做法是使用甲醛熏蒸处理,再进行接种操作。按照绿色食品的相关规定,食用菌中应予禁止使用甲醛,并且传统做法不方便操作和劳动强度大,使工作人员疲惫,难免不严格、不规范,故使得污染率居高不下。现在多使用“食用菌接种净化机”或“食用菌专用消毒机”进行接种等操作,在机器发出的微风中进行开放式接种操作,对人体无害,而且防杂效果好,接种成功率高,接种操作变得轻松自如,接种效果很是稳定,建议推广使用。
4.强化环境消杀
播种后的菌袋一般在菇棚直接发菌,尤其是老菇棚,棚内棚外就存有或潜伏着大量杂菌、病原菌。很多菇农忙于播种生产,防范意识、预防概念欠缺,忽视了对菇棚的消杀处理,结果会造成大面积污染,甚至出现难以挽救的损失。处理办法:将菇棚予以修整,揭掉草苫等覆盖物,修补或更换棚膜后,地毯式喷洒百病去无踪溶液,并按800倍浓度加入辛硫磷药物,然后密闭菇棚,暴晒2~3天,再行重复用药一次,密闭2天后打开通风,按每平方米地面0.25千克用量均匀撒布石灰粉。之后即可将播种后的菌袋移入进行发菌。
5.强化预防为主的防治
尽管前期已经对菇棚进行了彻底消杀,但在发菌期间,管理人员的进出、不断的通风等,会有新的杂菌进到棚内,发生污染的危险依然存在。所以,预防工作不能稍有松懈。可使用百病傻500倍液和赛百300倍液交替进行喷洒,每袋对15千克水,根据不同的栽培模式,可喷100~200平方米。主要是墙体、地面以及通风口、门口,以及发菌中的菌袋,空中可予少量喷雾。
6.强化病菌处理
首先,密切观察,坚持剔杂检查。其次,将疑似杂菌的“问题菌种菌袋”剔出,另行处理,不能马虎。第三,整个发菌期间,除坚持药物预防外,应密切观察杂菌病害的“动向”,发现初始污染立即予以彻底杀灭处理,不留后患。有的菇农将染病菌袋扔出棚外了事,这是一种害人不利己的作为,既污染了环境又形成新的污染源,使得以后的生产难以继续。正确做法是:使用赛百等药物涂刷污染斑块,或者直接对杂菌病害处撒施药粉,将其彻底杀灭。最后,出菇管理期间不要使用任何药物,尤其不得对子实体喷洒化学药物或激素等。对染病菌袋实行药物处理后,轻者可继续出菇;污染严重者,在杀灭病菌后经过处理可作为肥料下地。
7.强化投资
⑴硬件:生产中的设施设备和工具材料是必需的。原始性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进行设施改造,以适应周年化生产的需要,比如菇棚(房)设施的修建,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的控制等。建议中等以上规模的,可进行符合规模运行的投资,既不可贪大求洋,也不可没有道理的胡乱建设。
⑵软件:新技术应用和市场终端建设是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必须破解。强化新技术应用,无需高额投资即可获得,通过合作方式融合新技术,或外出学习新技术,或通过自身进行技术攻关,均可。总之,途径很多,也很简单。市场终端建设,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寻求各种形式的合作,企业不要面面俱到,而应做好分内的研发和生产,市场可交由相对专业的人士去做,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曹德宾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电话:1358900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