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权力角逐下的政坛悲喜剧

2016-04-18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7期
关键词:王金平马英九国民党



台湾权力角逐下的政坛悲喜剧

2014年12月2日,马英九请辞党主席职务。

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国民党输得一塌糊涂,党内改革呼声此起彼伏。除了换主席、换路线,有人提议是不是索性连名字也换了以转转运气。“能不能用高标准党内民主手段开放年轻人参与选举,将是国民党能不能从废墟中站起来的第一役。”岛内选举民调专家如是警告。问题是,国民党下一代领导人在哪里?

收拾不了烂摊子的“清官”

2008年,当马英九首次被选为台湾领导人时,比起以贪腐入狱的前任陈水扁,岛内人民给予了很高的期许,希望他会揭开台湾经济发展的新篇章。那时,“不粘锅”马英九的形象是能消除国民党内讧、腐败的廉洁技术官僚。

哪怕是支持率跌到9.2%的时候,岛内大多数人还是承认,马英九是个清官。他辞掉“御厨”、少去餐厅聚餐,一年吃了七百多次盒饭;率先要求“总统府”用车“大换小”;签署“公务机关环保公约”,内容包含10多项,包括自备杯筷水壶、26℃以下不开空调、随手关灯关水、换用省电灯泡、多搭乘地铁等大众运输工具……

为了防止有利益输送的嫌疑,马夫人周美青辞去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就连他大舅哥也砸掉“铁饭碗”,另谋出路。

马英九勤政在台湾也是有口皆碑。台媒曾报道,马英九除春节有两三天假期,几乎全年无休。平日不是跑基层,就是在府内批阅公文,或是密集开会。而且马英九还经常“自动加班”,工作到晚上十点十分常见,乃至幕僚不止一次目睹其累趴在办公桌打瞌睡。

而马英九自己也认为八年执政,是做了一些事情的,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上,“我执政之后,跟大陆签了23个协议,我们台湾大陆的学生增加到3500人,增加了40倍,让两岸之间成为66年来最和平的时候。”

但民众更需要的,是能为其带来可见利益的领导人。

2008年马英九第一次竞逐大位时,面对着陈水扁八年台湾“民主内战”留下来的烂摊子,马英九不仅喊出上任股市破万点的口号,还打出了“633”的具体愿景:年经济增长率超6%,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人均收入所得超3万美元。不幸的是,马英九2008年当选之后,台湾随即遭遇美国金融危机;2012年连任之后欧债危机爆发,外向型的台湾经济受欧美影响表现始终不佳,至今台湾股市已不到8000点。

至于“633”计划,马英九执政前四年,台湾平均经济成长率只有1.73%,甚至低于陈水扁八年的4.7%。

即便如此,2012年,虽然比四年前少了近7%的支持率,马英九还是以6%的优势,战胜对手蔡英文,赢得连任。

“知我罪我”马英九

人人都骂马英九

没人想到,马英九二次当选时的51.6%支持率,成了他接下来四年的最高点。

或许是为了实现“633”愿景,亦或是为扭转前四年“不够强硬”的形象,第二任期开始后,马英九宣布了三大政策:“油(价)电(价)双涨”、重新检讨“美牛案”、推行“证所税”。

许多分析都指出,马英九推行的这几个政策长远来看对台湾都是有好处的:“油电双涨”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油价、电价定价不合理现象,如果改造成功,将会使台湾的竞争力得到极大加强;重新允许进口美国牛肉,是维护台湾和美国之间长远的贸易关系,而且美国牛肉中含有的“莱克多巴胺”瘦肉精,并无损害人体健康的证据;至于对炒股、炒期货赚钱的人进行征税,本意是力图缩小贫富差距。

但长期利益无法抵消近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受损。“油电双涨”必然增加日常支出,而“证所税”影响更加直接,政策一出,3个月内台股市值就蒸发2.63兆(新台币,下同,1新台币约等于0.2元人民币),平均每位股民损失29万。

“马英九从小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底层,所以改革时容易眼高手低,只注意到改革的优越性、理想性,却没注意到改革的交易成本与可行性与风险性。”国民党前“立委”邱毅曾说。当年6月底,时任“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因涉贪辞职,给全新的马“政府”沉重打击,民众开始对不再廉洁的马英九团队“不耐烦”了。当年9月,马英九的民众满意度跌到了13%。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媒体又曝出台劳保基金濒临破产、退休军公教人员却还能领取年终慰问金的新闻。马“政府”维护既得利益、忽视劳工生存状况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于是,马英九决定,2012年起,删减退休军公教人员的年终慰问金,仅支付给月退休金2万元以下、因公死亡、伤残的军人、公务员和教师及其遗属——结果又得罪了国民党的“铁票仓”、百万军公教人员。

从此,骂马英九在台湾成为一门“显学”。

高房价被骂,打房价被骂;核电被骂,停工涨电价也被骂;两岸服贸被骂,经济不振也被骂……台湾媒体人曾打趣说,马英九必须是个超人。不能让股市跌,房价跌,但是又要让人人买得起房子;不能跟大陆太亲近,又要让台湾人尝到跟大陆往来的甜头。总之,他怎么做都不对。

“民众很奇怪,他觉得你有错,你就不要解释,你最好认错。但是可能马‘总统’觉得,他没有错,他就一直解释,越解释越糟。”国民党原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胡志强说,“有些事情解释没有用以后,你可以采取断然的措施,比如提告。他又觉得不行,他会说以‘总统’的格局,不方便跟别人竞争,结果积非成是,大家对他的印象就变得不好。”

近似“隐形人”

2013年9月15日,马英九的民调满意度跌至9.2%,创台湾“民选”领导人后最低值。

当月,马英九趁“立法院长”王金平在国外参加女儿婚礼之际,突然发布声明称抓住了其为民进党“立委”柯建铭案子“关说”(与法院说情、打招呼)的证据,并利用党内程序开除王金平党籍,试图除去王金平“立法院长”的位子。但最终,台湾法院判定开除案无效,保留了王金平的党籍。

“九月政争”之后,由于马英九“当家闹事”且动用情报机关以窃听的方式获得“政敌”的证据,不单民众极度不满,国民党内部也对他怨声四起。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马英九和王金平的分裂,使得两岸服贸协定迟迟不能在“立法院”获得通过。半年之后,马英九祭出党纪,要求全党“立委”必须支持服贸,强行推动过关,点燃了2014年3月份“太阳花学运”的导火索。

接下来的地方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中,马英九成了蓝营候选人避之不及的“票房毒药”,从南到北,几乎没有任何候选人会在选举广告和文宣中摆放出与他的合影。

马英九的唯一一次“出镜”,是在台南的一名台联党议员候选人的广告上:“全民联署罢免马英九,把他关到监狱去。”而他尽全力站台辅选的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最终也是大败于无党籍候选人柯文哲。

2014年12月,因“九合一选举”大败,马英九辞去了国民党主席一职。

“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单纯去看待整个政治问题,很多的政策基本只经过学者或专家的思考,没有先在国民党内取得共识,就直接交出来了。”

2015一整年,台湾上下处在一种诡谲的氛围中,马英九虽然还在履行职权,参与国民党党务活动,为洪秀柱、朱立伦助选站台,但却近似“隐形人”,这一年的11月7日,在新加坡与习近平的会面,几成他政治生涯最后的高光时刻。

“立法院”的不败之王

自1999年接任院长至今17个年头,王金平是台湾任职最长的“立法院”院长,没有之一。台湾的“立法院”的职能和“国会”差不多,是权力非常大的一个机构。“总统”和“行政院”提出的施政主张要经过“立法院”批准才能实施,台湾当局要“立法”、通过预算、甚至“宣战”都必须经过“立法院”的同意。“立法院”还可以弹劾“总统”、对“行政院”院长(相当于“政府总理”)提出不信任案。王金平作为“立法院”院长,相当于“国会议长”或是“人大委员长”,在岛内是超级实权人物。

17年来,台湾“总统”由李登辉换成陈水扁又换成马英九,如今蔡英文又登上大位,但王金平始终坐在“立法院”院长的宝座上。不论是预算或是法案,王金平都是最终裁决者,集大权于一身。

坐得稳位高权重的“立法院”院长大位,王金平自然有他的本事。曾有媒体人评价王金平“广结善缘,与人为善”,而已故前“立委”蔡同荣曾说:“他只有朋友、没有敌人,而且他守信用、值得信任。”

“没有敌人”的王金平,其实站在台湾蓝绿党争的第一线。台湾民主化以后蓝绿两党交替执政,双方在“立法院”所占的席次相差都不大。当两党“立委”争得无法分出高下时,王金平就需要出山协调斡旋,最终定案。1999年上任伊始,王金平就主导将非正式的“党团协商”法制化。原来有法案在“立法院”存在争议就直接投票表决。王院长来了以后,这个规律被打破了,“大家好商量嘛”。有争议可以协商,在“立法院”谈不了可以私下谈。那如果朝野协商还是不行呢?这样的问题就被保留到“院长协商”,也就是王金平协商,王金平说了算。

说到这里就需要强调一个问题,王金平是一个国民党党员,他曾任国民党副主席,是党内的大佬。那么一个国民党大佬,长期把持“立法院”,他说了算是不是就等于国民党在“立法院”说了算呢?

完全不是。

2008年马英九上台的时候,国民党掌握了接近了四分之三的“立法院”席位,2012年再选的时候国民党依然保持了在“立法院”过半的优势。可以说马英九执政的八年,国民党是绝对的执政党:马是“总统”组建了“政府”,而“立法院”里国民党是多数党,“立法院”又是国民党大佬王金平把持。在这样的状况下,理论上国民党的任何执政主张在马“政府”提出后,占绝对多数“立法院”一定能投票通过。

“内斗之王”王金平

与马英九貌合神离

但是,看看马英九8年的“总统”任期内那些国民党认为非过不可的法案:两岸服贸协议、核四是否要“公投”、年金改革……统统被“立法院”驳了回去。马英九曾批评说,多数党无法主导“立法院”,不配叫“执政党”。在王金平的主导下,“立法院”本来国民党占大多数,可是在议事表决时,却像是少数派。明明可能获多数支持的议案,民进党的少数“立委”扔鞋子、抢话筒、占桌子、锁“院长”……却往往能强行让议案流产。

以“服贸”为例,马英九在选举当初承诺的“拼经济”无法兑现的情况下,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马“政府”乃至国民党8年执政期内最大的政绩,而通过“服贸”则是达成这项政绩的重中之重。结果呢?“服贸”非但没有通过,一场“太阳花学运”直接让马英九和国民党的民调一蹶不振至如今万劫不复。

“太阳花学运”时,“立法院”曾经被学生攻占24天以拖延服贸协议,马英九要求强制驱离这些学生但遭到了王金平的拒绝。王金平还频频发声质疑“服贸”的合法性,去年12月王金平甚至在公开场合脱口说出“服贸真的是黑箱”。且不论“服贸”这件事本身,王金平作为国民党一员,在“服贸”的问题上显然没有站在国民党的一边,甚至有时候站在了所属政党的对立面。

其实“服贸”一事可以算作是王金平整个政治生涯的缩影,“谁也不得罪”赢得了朝野双方的信任,成就了个人的政治声望和地位。但作为国民党的党员,王金平的不作为甚至阳奉阴违害苦了执政的国民党。选民投了那么多票让国民党和马英九上台,“执政党”上台了“政令”推行不了,当初承诺的种种好处兑现不了,朝野之争又把政治和经济搞得一团糟,选民当然要把你投下去。

国民党的“内斗”之王

那王金平这么做,国民党内就没有人要动他吗?这就牵涉到了王金平的“第二宗罪”——内斗。国民党一直被诟病派系斗争不断,而王金平近年来可谓“乐在其中”,他和马英九、洪秀柱和朱立伦都“折腾”过。

纵观国民党内,近年来综合实力能和王金平一拼的只有马英九。党内大佬中,资历比王金平老的连战、郝柏村等人已经从一线退下,只能算“老同志”。新生代的吴敦义、朱立伦等人根基尚浅不足以撼动王金平。马英九比王金平晚三年当国民党副主席,不过在“倒扁”的过程中马英九立下汗马功劳,一举奠定了其在党内的高位。2005年马英九和王金平竞选国民党主席,结果马以7成高票当选。

马执政以后在“立法院”频频受阻。2013年9月,马英九终于抓到了王金平的把柄,准备把王金平革出国民党。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关说案”:马英九控制的特务部门监听到了一则电话,这则电话的内容是王金平打电话给台湾“法务部”和“高等法院检察署”的负责人为一个叫柯建铭的涉案人员说情。

马英九直指王金平干扰司法公正,以党主席的身份主持国民党“纪委”撤销了王金平的党籍。因为王金平所占的“立委”席位是国民党的席位,撤销党籍后他的“立委”席位将不保,而没有“立委”席位也就无法担任“立法院”院长。

王金平迅速应对,一边将国民党告上法庭,表示自己没有违反党纪,所以不能因此被撤销党籍;另一边在“立法院”做小动作,国民党派人把注销王“立委”和党籍的文件送到“立法院”,而“立法院”的工作人员以“下班时间”和“不得代收”等理由拒收公文。最后王金平在台湾“高等法院”胜诉,国民党被判需保存王的党籍,王金平从“关说”案平安过关。

“超越蓝绿”的“隔壁老王”

除了马英九,王金平也和这次国民党的前后两位“总统”候选人洪秀柱和朱立伦闹出过不合传闻。

洪秀柱自1990年起就在“立法院”任“立委”,和王金平可谓是老同事了。但为大选造势时,王金平闹出了“有时间帮狗授旗,没时间帮洪秀柱站台”的笑话。2015年8月30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为当时的“总统”候选人洪秀柱站台,一众国民党大佬都出席了,而王金平并未现身。

不为洪秀柱站台,候选人换了朱立伦,王金平也不怎么买账。“换柱”之后,朱立伦开始为自己参选造势,而王金平在辅选上又频频放朱鸽子,还辩解说“现在没有名份去辅选”。此前王金平曾表示自己是国民党永远的忠贞党员、辅选义不容辞等。国民党高层直斥王金平是为了自己私利。

王金平曾自我辩解,说自己不是“蓝皮绿骨”,而是“超越蓝绿”,至少民进党对此很是领情。对于民进党而言,王金平就像“隔壁老王”,虽然是隔壁家的,但也不时过来打个酱油蹭个饭,和自己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对于国民党来说,自家老王频频外出,但又掌握着家中大事,真是有苦说不出。

公允地说,国民党黑金政治、官僚作风、暗箱操作、利益集团等问题让其积重难返。王金平一人也担不起搞垮国民党这个百年大党的重任。但细数台湾近几十年来的政坛重量级人物,李登辉、陈水扁、宋楚瑜、马英九甚至之后的朱立伦、蔡英文,恐怕没有一人能像王金平一样十多年居高位而不倒。

国民党能走到今天,有王金平的一份功劳;国民党走到今天这番田地,王金平也脱不了干系。

“我是最注重沟通的政治人物”

美国国务院亚太副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日前表示,台湾“总统”当选人蔡英文向美方承诺会维持现状。

台“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顾问”曾复生2月13日在《中国时报》撰文称,蔡英文的“维持两岸现状”主张,如果不能对一个中国内涵提出清楚说明,并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恐将无法被北京接受。与此同时,美国对大陆的意志与决心已不敢掉以轻心,因此必须在此刻为蔡英文划下红线。

大陆学者倪永杰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醒蔡英文要兑现去年访美时“稳定两岸”的承诺,这反映美国担心她无法摆平民进党内的深绿意见,甚至反悔,才会在选后马上派前高官到台湾;春节刚过,又在华盛顿公开发言,都是要向蔡英文施压。

国民党成为在野党是否会新党化或亲民党化?这是台湾内部媒体讨论的话题,也是美日关切的问题。

由于对民进党“全面执政”颇有疑虑,为免重蹈1996年、2004年台海危机的覆辙,美日均透过多重管道要求蔡英文必须提出“战略再保证”的承诺。

之所以如此,是从两个侧面来牵制蔡可能采取的冒进政策。

一是国民党或泛蓝于“立法院”仍保持多数党席次,运用“立法”牵制行政的策略,使蔡英文不致采行冒进政策去冲撞现行台海框架;二是蔡英文必须保证要用尽一切手段来维系台海和平。

美日之所以对蔡的决策风格有疑虑,问题出于蔡的意识型态。

外界看蔡英文总认为蔡是经贸谈判高手,却很少人从谈判风格去看蔡的意识型态。蔡的意识型态可从下列3个小故事看出,而美日对蔡决策风格的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蔡从政历程系由连战引荐,而受到李登辉重用。李登辉会重用蔡,应从蔡于1993年参与《港澳关系条例草案》拟定说起。陆委会于1993年间为因应港、澳回归问题,特请蔡英文、翁松燃主持研究,在拟定草案过程中,蔡将国际多边协议与会员间权利义务关系规范纳入条例,进行管控。

该条例从交流机构、入出境管理、文教交流、交通运输、经贸交流、民事、刑事、罚责到附责均有详细规范。等同将港澳地区视为《两岸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暗示港澳不属于台湾。

由此可看出蔡的意识型态。

过去大陆学界在讨论《港澳关系条例》时均拘泥于文字的解释,很少看出附则第60条“本条例施行后,香港或澳门情况发生变化,致本条例施行有危害台湾地区安全之虑时”,授权行政机构可断然处理条例的适用。

此举无疑说明,在不彰显“独”的意识型态中,蔡可运用文字、条例避开外界对其“独”的质疑,这就是外界不知道的蔡英文。

其次,以蔡最自豪的WTO经贸谈判而言,蔡认为谈判是与“魔鬼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必须突显自己的主体意识,否则宁可再沟通,也不能出卖主体意识。这就是蔡所说的“我是最注重沟通的政治人物”,就蔡的认知,沟通是人际间交往必备的特质,谈判却是与魔鬼交易,所以蔡的大陆政策是强调沟通而非谈判,就是WTO谈判经验的反射。

事实上WTO谈判对蔡而言是很不愉快的经验,尤其在洽签法律文本过程中,蔡很注意文字的表述,每条都逐字详读,尤其是对英文用语,蔡都逐字推敲,以致拖延谈判进程,搞到最后连经贸谈判代表都催促蔡尽快定稿,蔡的答复则是“魔鬼藏在细节中”,说明其对谈判的戒慎恐惧出乎外界的想象之外。

所以蔡在完成WTO谈判后,很少上谈判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研究或政策沟通的角色。这究竟是蔡有意转型,或是厌倦谈判的高压紧张工作,或许只有她本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完成WTO经贸谈判后,李登辉又赋予蔡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参与“特殊两国论”议案研究。据某位参与学者表示,所谓“特殊两国论”重要内涵,不外是说服美国,建议台湾当局极力避免使用“一个中国”、“两岸统一”、“台湾是一个中国的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等词汇。

也许是蔡太过于一厢情愿,或是有自信可以说服美国支持,蔡向李登辉呈报后,再经内部召开几次会议,在定稿前夕,李登辉突然拋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导致内外哗然,既得罪大陆,也开罪美国,使蔡的“强化主权”主张,从此束之高阁。

随着蔡的当选,这项研究议案是否重出江湖?谁都不敢保证。

“诸侯竞合”考验蔡英文

“治军严明”有“大小姐脾气”

从《港澳条例》、WTO经贸谈判到“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可以看出蔡英文企图运用法律文本切割模式来解决政治争议,可是蔡忽略了政治解决不了的难题,光靠法律拘束彼此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因为法律讲究因果关系,而政治是讲原则与立场,两者思维完全不同。

美国前国防部长培里于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曾多次来台,婉劝台湾当局接受“九二共识”,有一次与蔡会面时,提及“九二共识”内涵,蔡英文强硬答复说:“台湾将设法处理‘九二共识’问题,但绝非接受中国大陆所提‘一中原则’,而是找出双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听到蔡的答复,培里随即提问:“你认为‘九二共识’是政治原则宣示,还是对话精神显现?”蔡规避培里的质疑,从而也关闭了与大陆对话的契机。这些都是外界不知道的事务,但从对话中可以察觉“一中原则”问题是蔡最不愿意触及的部分。蔡英文非但对培里如此,甚至对李光耀也做同样表示,这点与其思维模式颇为契合。

正因为与蔡英文交过手的政治人物对蔡拘泥于法律的思维模式感到忧虑,所以美日派特使来台,均是精熟于法律的谈判高手,意图与蔡会面时能精准掌握其语意,以免发生误判。

当然蔡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争取美日支持,于投票前夕已指派吴钊燮、丘义仁、黄志芳等人在选后布局,派他们分访美、日与欧盟,向相关人士宣讲其“执政理念”与两岸关系发展,让美日欧盟感受蔡的善意。

在台湾蔡英文一向以“治军严明”著称,必须以她的说法与想法为依据。如她在“陆委会”期间,与陈水扁“一中”说法相抵触,部属请示应以她的说法为准?还是以陈水扁说法为准?蔡的批示居然是以她的说法为准,间接批驳长官对外不精确的发言。

于此可看出蔡有“大小姐”脾气,所以在她手下办事,每个人都要衡量她的说法,否则绝对过不了关。

屡败屡战的蔡英文,总算在2016年初尝权力的滋味,所谓“英派”也就此诞生。

在胜选不到三天时间内,蔡就明确表达不用博士“内阁”,她提出重用有政务经验者、注重品格操守者、中壮世代能体悟民心的专业人士。

依此指针、符合三要件的人选,首推林全、陈菊、赖清德等人,其中陈赖二人是“地方首长”,若出任阁揆,势必要进行补选,兼以陈菊健康有问题,赖与蔡行事风格不同屡有摩擦,可能不会“入阁”,唯有林全与蔡共事6年,或有可能出任阁揆或入府担任幕僚长。

至于安全团队方面,吴钊燮、黄志芳等人或可取代丘义仁成为新世代代表人物。若论蔡英文执政后的特色,可用一句话表达,就是“诸侯竞合,是她考验的开始”。

屋漏偏逢连夜雨,政坛烂摊子还没收拾完,一场地震又突然降临,不仅考验了当局的执政能力,也反映着岛内的人心向背。

台湾在小年夜的凌晨发生了6.7级规模的高雄美浓大地震,也震出了不寻常的灾难政治学。这种灾难导致的政治效应,在古时中国便已出现——所谓的“治黄河者治天下”:大禹治水使得他成为第一个因灾难而起的统治者。

然而灾难也会直接影响人心向背,比方说1999年的“9·21大地震”,曾有人说这场地震将国民党的民心震散了,凸显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导致了失去政权。时至今日,快速便捷的网络传播,扩大了群众对于灾难的投射情感,但吊诡的是,也存在着两岸关系的变化踪迹。

大陆和日本,一样捐款两样情

首先,这次的震灾发生在台湾“大选”后,尽管未对“选举”造成冲击,但是反映了选后台湾对于国民党以及当前两岸关系的疏离感。

在地震发生后,“总统”马英九在上午8点便抵达台南视察灾情,在前线勘查,并慰劳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救灾的国军,但是却被网民骂个狗血淋头,左一句“马政府还在睡吗”,右一句讽刺“马:‘我是看报纸才知道的’”。

相对于此,身为“准总统”的蔡英文捐款100万台币,却被称为“真正爱台湾的人”、“真是菩萨”。同样的关心,却获得不同的两样评论,实实在在地显现了灾难所照出的政治效应,其实是一连串事件后群众的政治情感投射。

这种政治情感投射,也在地震发生后的台湾媒体中得以窥见。

立场较为偏向中国大陆的中天电视台长期被认为“亲中卖台”,这种偏见甚至蒙蔽了对事实的信心。比方说,脸书社交平台上有冒名中天电视台的粉丝专页,发了个“台湾出了武则天,不只下雪还地震,现在只能祈求上天保佑”,被网友疯狂围剿,即使随后证实了是冒名的,但是网友仍谩骂“中天就是烂”、“没水平的电视台”,这映照出群众以政治为生活中心的疯狂,切断了人类理性思考的天赋才能。

台湾曾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并卷入太平洋战争了腥风血雨之中,民众受到不平等的教育、就业、文化歧视,不过这一切却因为对国民党和中国大陆的不满,使台湾人的政治情感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在这次地震中,台湾对于日本宣布要协助赈灾,在网络上一片叫好,认为这是“台日友好”的表现,这种态度也不难看出,网民对于半个月前病逝的台籍慰安妇“小桃阿嬷”不成比例的无动于衷。

相较于此,国台办宣布愿协助救灾、中国红十字会提供约1000万新台币捐助,却引得一片怒声,台湾网友以几乎病态的辱骂“支那”、“滚、恶心”表达莫名来由的愤懑,却未察觉到这些捐款可以帮助多少灾民,丧失了对灾民的同理心,在情感支配一切下,也怀疑人类的同胞与精神,扼杀了中国大陆的善意和自己原有的初心。

两岸的正常交流促使双方观光业发展,也在地震流言中落人口实。

台南的旺林饭店在地震后倾斜,被怀疑为陆资建设,台湾媒体并未查证便将还在怀疑阶段的消息写成新闻,在网民的相互传递下,谣言滚雪球式愈滚愈大,即使旺林饭店发出声明澄清,也无济于网民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在网络发达的今日,谣言难以止于智者,更加流于情绪式的随意和刻意,长此以往,可能将造成更大的“沉默螺旋”效应,使政治情感掩蔽了理性真相。

台湾的救灾政治学

“亲美、友日、和中”下的两岸关系

从台湾网民的政治情感投射,也可以看得出当前东亚国际的局势。台湾作为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的交会点,必然是首当其冲,从历史上的雅典与斯巴达之战便可窥见,力量小者只能任强者为所欲为。台湾身处两强之间的敏感地理位置,能够影响国际局势,进而影响群众的政治情感。

按理来说,受到日本殖民过的台湾,理当对于殖民时期许多不平等的对待记忆犹新,但是现今的台湾民众对日本是不可思议地异常喜爱,以至于连慰安妇究竟是否为“受迫”的不辩之理,都可以漠视和寻找理由搪塞。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美国在东亚的布局,将日本和台湾纳为冷战后延伸美国利益的基地,不可或缺的需要“台日友好”,才可避免如日韩间的矛盾。

以此观之,在马英九的“亲美、友日、和中”的政策中,无法忽视美国和日本位处优先且重中之重的地位。这种和美国如亲人般、和日本是朋友,但与中国大陆仅是和解的政策方针,正好说明了美国才是主导东亚局势的老大哥。尽管马英九执政的八年,号称与美国、日本的关系是历年来最好,但是与中国大陆的和解,却始终受到台湾内部反对的声浪,不能真正和好,或说是,不能走向会影响“亲美、友日”的“和中”状态。

2016“大选”来到,代表“和中”的国民党大败,上台的仍是将继续“亲美、友日”基调的民进党,台湾内部反对“和中”的群众政策却不会因民进党的上台,而对继续施压政府有所让步。

深究其原因可发现,台湾群众的政治情感,是由美国一步步的拿捏与烘托而成:过去在蒋家时期的“汉贼不两立”理念,实际上反映了台湾作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反共的桥头堡地位,民心虽反共但不反中。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美国感觉到霸权地位受到挑战的危机感,遂引导各种利益团体、台湾政客一步步将台湾民意转为“反中”的局面,加强对中国大陆更深层的围堵。

由此可见,民进党虽赢得今年的“大选”,岛内“反中”的民意炽烈,但是若台湾的战略方针抵触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仍有许多渠道能导引“不同的民意”牵制蔡英文“政府”。

对于即将在今年5·20“上任”的蔡英文“政府”,这场小年夜的无妄震灾,意外地震出了马英九“政府”无法掌握群众的政治情感之处,却也震醒了蔡英文未来必须面对的两场地震。第一,是与中国大陆关系可能走偏的“地摇山动”。蔡英文在她所称的“天然独”选民中,有多大的影响力能够引领民意来遂行其“对陆政策”?第二,台湾群众的政治情感,随着美国与中国大陆频频交锋,恐怕会分裂为两类对撼的意志,蔡英文面对并非由她主导的国际局势变化,又能多大的框限由两大强权力量扩展的政治情感和激烈碰撞?

天时、地利、人和,是欲成功者所需掌握的三件要项。台湾高雄美浓大地震,正值年关将近,冷冽的寒风使灾民饥寒交迫,此乃天时之不运;位处地震交界带的台湾,无法避免地球板块的挤压,这是地利的无奈。唯有人和,是为政者所可掌握的关键。

对于不确定的事物,没有人会追究责任,但若未来的台湾“总统”明知可处理的人和因素,却任其肆意横逆,进而导致人们之间的仇恨,手足之间的兵戎,这样的“地震”,绝非天灾,而是人祸。

(《vista看天下》2016年第3期、《南方人物周刊》、《环球时报》2016.2.14等)

猜你喜欢

王金平马英九国民党
快过关了
本期民居人物——王金平
卖水果
不够用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