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Z58探索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方式
2016-04-18姜李羚
文‖姜李羚 徐 雷
从Z58探索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方式
文‖姜李羚 徐 雷
【摘要】Z58是隈研吾在中国较早的作品,它不仅将形式和功能完美地兼顾,更为中国设计师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基于这种“新型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不仅环保、实用,而且也更加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中国设计师也应当从中获得启示,把这种理念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关键词】Z58;建筑-环境;设计理念
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是微妙的,是一种既对立又共生的平衡状态。随着近十年我国房地产的迅速发展膨胀,我国飞速发展的城市建筑却在某些方面打破了这种平衡,从而产生了矛盾。
一、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矛盾
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城市、乡镇建设大发展,中国逐渐在嘈杂的、喧嚣的工地轰鸣声中崛起。随着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现代建筑和城市环境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用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化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经之路,而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是基础,而大量新征的城市用地必将使城市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被影响;不但损害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而这种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城市发展、建筑建设不应当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作为代价。
其次是建筑物本身与人居需求的矛盾。现代建筑的建设周期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在建设工期之内,不光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对周边的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工地建设的噪音带来的“声污染”,工地扬尘、材料加工带来的空气污染都会使当地居民深受影响。而建筑完工后,现代的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带来的“光污染”、巨大的建筑体量带来的阳光遮罩、高层建筑对经过气流产生的风洞效应,甚至建筑物的巨大体量对于人们的心理压力暗示等等,都对人们居住环境有巨大影响。建筑物本身对于人居需求的影响是立体多方面的。
再次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固有建筑的矛盾。一些(地区)城市新区的建设,伴随的往往是老城的拆毁。而传统老城是一个地区的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代表,盲目、不加选择地拆毁老城,不仅对传统建筑来说是巨大损失,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也是巨大的伤害。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设初期,往往只是对发达国家的建筑进行盲目模仿和抄袭,对自己国家的传统建筑风格不加保护,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非常令人惋惜。
二、化解矛盾的新方式——“新型建筑-环境关系”
那么,如何去化解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矛盾?近年来,随着大家对“环境友好类”设计的重视,在追逐建筑形制、形式和功能之外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日本现代建筑设计旗手的隈研吾,提倡的也正是这样一种“友好的”新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从传统的“可持续设计”进一步发展为“可以融于环境、渗透进环境的设计”。他所提倡的“建筑的消隐”和“负建筑”理念,即建筑不再单纯地作为人类居住的容器,而是作为人与自然环境交流沟通的桥梁而存在。“负建筑”的核心就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使建筑最大程度地融于环境。不去盲目追求建筑的象征意义,也不去故意突出建筑的形式感;不再去追求对原有环境和风格的颠覆,而是从中寻找折中方法并寻求平衡,创造出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的关系。
隈研吾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理念的影响,即“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有机材料,考虑使用者的感情需要,因地制宜,从环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也对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因过于追求形制而导致建筑造型与环境产生明显对立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
他从东京田古区“M2”的“风格无秩序”探索,到日本濑户内海“龟老山展望台”的“逆造型”设计,再到打破视觉界线的热海市“水、玻璃住宅”,最后到重新定义石材特性,达到“建筑消隐”的那須町“石美术馆”。从前期摸索到风格形成,隈研吾的设计理念特性不但使得环境与建筑的隔阂消失不在,更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而在上海Z58中,这种“新型建筑-环境关系”理念的贯彻达到了极致。
这种“新型建筑-环境关系”,不仅对本地域的环境友好,也更加重视对地域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延续,用“延续”和“发扬”,去代替“损毁”和“重建”。这对于地区文脉的保护,无疑有着历史意义。
图2 门厅
图3 办公空间隔断
图4 金属打孔楼梯
三、Z58对建筑和环境的处理
Z58是中泰控股集团委托隈研吾设计的一座集办公、住宿、展览、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式建筑。建筑面积总共4000平方米。一楼为店铺和洽谈空间,二楼为办公空间,三楼为照明器具的展示空间,四楼则为客房和休闲空间。Z58位于番禺路,周围均为上海的老式小区和建筑,毗邻延安西路和延安高架路的主干道,整体建筑闹中取静,拥有非常好的环境相融性。
(一)Z58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处理
首先,在外立面上,隈研吾选择了使用大量等间距的不锈钢花槽来作为Z58的外部表皮(图1)。这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希望通过使用“类镜面材料”,即不锈钢花槽,在垂直平面上将周围的环境反射到建筑物上,避免金属建筑将周围环境割裂,使得Z58这个体量的建筑物可以“融入环境”[1]117;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金属花槽内栽种的植物强行打破大量平行线条的“势”,缓解钢结构建筑视觉上的“冷漠”和“严肃”的印象,同时栽种的绿色植物也与附近大量绿树覆盖的老式小区相呼应,更加的“亲切”和“友好”,体现出建筑物与环境的“渗透”和“融合”。[2]82
其次,在内外环境的连接上,隈研吾同样使用了大面积的玻璃作为连接。不同于普通的处理,他全部使用了高质量的多层隔音玻璃,使得室内的“静”与室外的“闹”在听觉上彼此隔离,但在视觉上又彼此联通。透过玻璃,无论是从室外看室内还是从室内看室外,都仿佛在观看“默片”一般,彼此之间关联紧密,却又互不干扰。
(二)Z58对内部环境的处理
首先,在一进门的门厅设计上,整个空间都采用玻璃进行覆盖隔断,在流线上,使用一条宽约5米的走廊,而大部分的地面空间采用了水体平面,一条宽大的水幕墙由上至下,贯穿整个的四层空间(图2)。从空间上,打破了硬质钢架结构的“坚硬”观感并使之与水体的“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轻盈”的水体,也与本身空间所使用的玻璃材质的“透明性”[3]84相呼应。
其次,在作为集团核心的办公空间上,同样与整体建筑风格保持统一。在横向空间上,体现在同一层办公空间上使用了大量玻璃来进行各个空间的隔断与划分(图3)。小隔间彼此间的隔断通过磨砂玻璃和普通玻璃组合,既在重要部位保证了各个空间的私密性与独立性,又在整体上不会影响视线的贯通性和延续性。各个空间有序而又彼此独立地排列在一起,而整体上又相互联通和链接,使得小空间的“独立性”和大空间的“整体性”得到了完美的形式美平衡。[4]99
而在纵向空间上,体现在上下层办公空间的衔接上使用了轻钢楼梯作为楼层之间的连接,但与传统的轻钢楼梯不同,所有出现在Z58内部的楼梯全部进行打孔处理(图4)。直径约4厘米的圆形小孔不仅仅是为了在装饰上突出整体的形式感,更是为了突出楼层上下的贯通,这种“透气感”中和了钢铁的整体块面感,使得各个楼梯部分既琐碎又整体,与整个空间的感觉融为一体。玻璃和钢铁作为工业感最为强烈的材料,这样使用,不仅非常灵活,更为其赋予了一丝人文气息。[5]212
图5 退界处理
图6 客房空间
(三)Z58对传统固有建筑的处理
Z58由上海老式钟表厂改建而来。原建筑只有三层,全为现浇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而在对于传统固有建筑的处理上,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考虑,隈研吾并没有把老建筑拆毁重建,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因地制宜,对其进行改造。隈研吾在三层原有的结构上又增加了一层,新建的一层和挑空大厅均选用了钢架构,既避免了对原有结构造成破坏,又合理地拓展了空间。
居住区域被划在Z58的第四层,与其他三层不同的是采用了钢架结构,在空间的划分和使用上更加的大胆,每一个小套间均配备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透过玻璃窗可以刚好越过前方的西班牙式的宅院看到上海繁华高耸的市中心天际线(图5)。而在地面空间的利用上,隈研吾大量使用了“退界”[2]79的设计手法,大面积的水面将住房区域包括进来,水面和玻璃,前者的柔软和后者的坚硬,组成了有趣的“透明性”对比,对立的冲突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转化成了有趣的“和谐”景象。清晨和傍晚房间外水面倒映出天空钴蓝色的高度色温与房间内暖黄色的低度色温既冲突,又和谐(图6)。
四、Z58对于现代建筑的启示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使建筑融入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这样不仅使建筑用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对于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长远角度看不仅不会透支环境资源,而且可以为后代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Z58之所以和谐地融入了环境,就是因为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内环境”与“外环境”进行冷漠分割,而是互相渗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当始终遵循以人为本,尽可能地化解建筑的“冷漠感”,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制差异而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建筑是人与环境交流的媒介,而不单单是“生活容器”。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应当是化解人与环境冲突的中和者,而不是加剧二者冲突的搅局者。Z58大到功能楼层间的分隔,小到联接各个房间的楼梯和玻璃,都巧妙地化解了人造材料冷漠的使用观感,用水、玻璃等透明材质进行中和。
现代建筑的设计应该保护和发扬传统建筑风格,不能进行简单的风格定义和风格因袭。保护传统建筑并不是完全机械地抄袭传统风格建筑的装饰和结构,而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交汇点,并在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前提下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风格。Z58不仅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巧妙融合,更使得两者有机地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Z58给予了我们一个现代建筑与城市环境和谐共生的新方式,值得去借鉴和学习,设计师们也可以从这种“新型建筑-环境关系”理念中获益,从而设计与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对环境友好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丹妮,Fujitsuka Mitsumasa.Z58,留驻光的生命[J].缤纷家居 Space,2006(12).
[2]桥本纯.表层的意义——隈研吾设计的上海Z58[J].时代建筑,2007(1).
[3]黄子云,魏春雨.浅谈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J].中外建筑,2012(3).
[4]梁磊.浅谈设计美学中的和谐形式美[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王楠.浅析设计美学中的人文价值[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作者简介:姜李羚,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徐雷,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长。
[中图分类号]G5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