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常州转型发展的强音

2016-04-18阎立

群众 2016年4期
关键词:产城重大项目常州

阎立

近年来,常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展现新作为,通过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格局实现更大拓展、经济质态得到更大提升、发展引擎产生更大动能、城乡面貌取得更大改观、发展成果惠及更大范围、作风转变彰显更大效应。站在“十三五”的起点上,常州将继续抓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关节点,紧紧扭住发展的“牛鼻子”,向着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着力在智能制造名城建设上实现重大飞跃。常州以工业立市,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经济规律给出了“往哪里转”的答案,就是从简单加工转向智能制造,拥抱工业4.0,融入中国制造2025。但“怎么转”更为重要,也极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常州转型发展正处在集中承压期,也面临着宝贵窗口期,转型升级不进则退、慢进则衰、倒退则亡。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重大项目在牵引带动产业转型进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将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以重大项目的持续突破、加力推进,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

瞄准“制造+智能”抓项目。围绕激发优势产业生命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引进高端环节、终端产品、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项目,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和企业中的应用,着力建设一批智慧工厂和智慧企业,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使制造业既长“骨头”又长“肌肉”。

紧贴“制造+网络”上项目。围绕凝聚两化融合爆发力,把制造业实体融入“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加快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等项目建设进程,争取有更多的互联网旗舰企业落户常州,加快形成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制造模式,为常州制造业腾飞插上网络的翅膀。

善用“制造+服务”优项目。围绕增强新兴业态扩张力,顺应制造服务化的时代潮流,重点引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制造与文化、创意等产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实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打响“常州服务”新品牌。

着力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上争取重点突破。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不竭动能。新世纪以来,常州的科技创新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创造了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定位在产业,服务于产业,成果转化靠产业,必须与项目紧密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重大创新项目,激活创新驱动主引擎,跑出转型发展加速度。

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十大产业链”建设,重点在智能装备和碳材料等领域,广泛招引全球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高端装备研发,着力突破控制系统、自动识别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型产品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中高端发展比翼齐飞。

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一核两区多园”布局,依托常州科教城,整合科研院所等创新项目“育苗圃”,深入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类项目、创新平台类建设项目,加快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向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更高目标迈进。两个国家高新区加快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集聚,更好发挥对全市创新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西太湖、中关村、华罗庚等科技产业园和常州科技街等进一步围绕各自产业特色、加快项目建设、打造一流园区(街区),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集群。

加快优化创新生态环境。致力为创新项目建设积聚“智慧源泉”、补足“资金血液”,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和“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完善落实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为股权等各项政策,激发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同时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相互融合,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着力在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上取得重要成果。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常州的历史重任,也是常州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协调发展的创新探索。产城融合是先进理念,“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城市转型的理想图景,更是务实行动。我们将借助项目推进之力,快补产城失衡短板,围绕“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目标,加快综合改革试验,让产城融合示范区不断展现新的模样。

不断提升产城融合度。重点推动产业项目绿色低碳改造,实现业态更新,为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聚力城市建设薄弱环节,着重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开展城市修补,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为融合发展提供承载力。

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产城融合必须以人为本。要聚焦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痛点”,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帮扶救助、文化服务、社区建设等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基本保障全覆盖、物质精神相结合,真正把基本保住,把底线兜住,促进融合发展与惠民利民的统一,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不断发挥制度推进力。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将以项目推进倒逼机制创新,在项目推进中积极探索科学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开放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协作联动的产业推进机制、多元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打通关节、疏通堵点,形成一批改革成果,探出转型发展新路径,激活产城融合全盘棋。

重大项目推进,关键靠人,关键靠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我们将鼓足干劲、开足马力,以工作新状态引领经济新常态,在项目推进上展现新作为。

强化“责任链”。各辖市区承担狠抓项目推进的主导责任,各部门负责服务项目推进的保障责任,其中主要领导承担协调项目推进的第一责任,把重大项目建设放到全局工作的核心位置,遇事不推诿、担责不逃避,主动克服消极观望态度,钉好每一颗钉子,砌牢每一块基石,实现重大项目推进的力量聚焦、政策聚焦。

扣紧“时间链”。推进项目必须“先声夺人”、抢占先机,不能“先来后到”、贻误战机,或者出现批而不动、开而不建的表面热闹,让项目只是“看上去很美”。各地各部门将进一步强化速度意识、效率意识,惜时如金、决战决胜,从项目启动之时就进入“倒计时”、竭力缩短“进行时”、尽早步入“完成时”。待批项目加快由“备战”进入“实战”,力求第一时间开工;在建项目加快由“持久战”转入“速决战”,政府企业多元配合打好“歼灭战”,力求最快速度推进;竣工项目加快由“建设会战”转入“生产会战”,力求尽早投产达产。

筑牢“服务链”。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推进项目的实战能力,使之成为项目推进的行家里手,对新领域、新产业、新项目始终保持敏锐性,作出“第一时间反应”。千方百计破除要素制约,切实缓解重点项目土地、资金、电力、劳动力等方面难题,进一步减控行政审批事项,缩短重点项目审批立项办理时限。善于把握工作节奏,深入一线组织实施,沉到末端督导落实,问题不解决不撒手,成效不明显不收兵,抓好抓实项目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产城重大项目常州
2023年,家门口有哪些重大项目开工?
常州的早晨
南京国家农高区9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依托“五大支点”探索重大项目监督的新路子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