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的发现与实践

2016-04-17颜送贵姚亚夫杨金球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4期

颜送贵 姚亚夫 杨金球

摘 要:桃源县经17年的研究与探索,发现了“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方法。本文论述了“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的现实意义;总结了桃源县应用“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提出了正确认识、科学实施、大力推广生物转硒法成果做强富硒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富硒农产品

一、“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的涵义

“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是我们经17年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总结发现的一种生产富硒农产品的科学方法。它利用天然的富硒土壤+,通过生物将硒元素转化为硒营养,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标准化生产达标的有机硒农产品。即在富硒地区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施用或添加特别研制的含硒专利肥料,将无机硒营养因子科学导入农作物,畜禽体内,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相适应的温、光、水、热的条件作用下,通过动植物自身的生命运动,将叶面吸收的硒或通过饲料添加的硒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为氨基酸硒,(Se+4无机硒Se-Met蛋氨酸形态的有机硒),富集在果、菜、肉、蛋和籽实中,使其可食用的农产品中硒含量适度增加,达到国家颁发的富硒食品标准,而有害物质又不超过食品限量标准的纯天然的农产品。

二、“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的现实意义

1.生物转硒法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有效途径

早在1996年,我国著名营养问题专家于若木和卢良恕院士等,一致提倡“要重视富硒食物的开发与生产”,主张在农牧业中,用富硒的饲料喂养家畜、家禽,用含硒肥料种植庄稼。

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指出:“中国硒资源分布不均匀性和稀少性,使得即使富硒区的天然富硒产品的硒含量变化太大,无法达到标准化。中国今后补硒和开发硒产品的方向应是人工控制富硒产品的含量。人工科学施用富硒肥,是今后中国富硒产品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2.生物转硒法能促进动植物增硒、增产、增效、降镉

硒不仅是人体的必需元素,同时也是动植物的有益元素。桃源县运用“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生产的富硒农产品,据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统计,从2007年到2015年,送检的富硒农产品有23类75种,经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沙)、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12个权威部门检测,共2810个样本,有2618个样品达到富硒食品标准,占检测样本总数的93.1%。

生物转硒法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显示一般增产10%~15%。2015年桃源县耕地质量管理处高级农艺师高永贵在柑橘上应用,比对照增产467kg/667m2,增产幅度达15.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增加0.7个百分点,总酸度降低0.16g/ml,糖酸比提高3.4。与对照比较,增加产值467元/667m2;2014年澧县惠万家生态渔业专业合作社杨沅江试验运用禽畜型仙硒叶面肥养鱼,在保证硒达标前提下,还促进鱼类生长,提高产量;常德市西洞庭毡帽湖果蔬专业合作社黄长明用禽畜型仙硒叶面肥养鱼不仅增硒而且抗病,提高鱼的耐运输能力。

生物转硒法可明显降低稻米镉的含量。2011至2013年,我们用5种硒肥的3种不同浓度做试验,表现都有降镉的作用,降镉幅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三倍量硒肥降镉60%以上,二倍量降镉50%左右,常用量降镉20%~50%。

3.生物转硒法可以弥补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的缺陷

土壤中硒的分布极不均匀,即使在恩施鱼塘坝和紫阳双安乡这样小的存在硒中毒的“富硒区”的地理单元,其硒的含量差异非常大,既有中毒量的硒区域,也有土壤含硒量低于0.4mg/kg的贫硒区。从极低硒到极高硒的田块均有分布。

生物转硒法将硒营养因子通过叶片进入植物体内,不受土壤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不含硒或低硒土壤上的作物从叶面吸收硒而成为富硒农产品。从而弥补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的缺陷。

4.生物转硒法能使高硒区生产的富硒农产品标准化

由于土壤硒分布极不均匀的特性,所以即使在富硒区,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含硒量不均匀,而且大部份达不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更不能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201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雒昆利研究员课题组工作人员在桃源县茶安铺、理公港、牛车河、钟家铺、观音寺等五个乡,七里冲、东阳溪、贺家垭等10个村抽样21个检测;土壤硒含量0.99~7.05mg/kg;玉米、大米硒含量小于0.01~4.87mg/kg,其中達到富硒农产品标准(≥0.15mg/kg)的只有7个,只占抽样数的33.3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农作物主动吸收硒营养因子的特性,在土壤高硒区、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下,作物从土壤中主动吸收;在土壤缺硒的条件下,它可将实施生物转硒法喷布在叶面上的硒,通过吸收转化而提高农产品的含硒量,达到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实现富硒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5.生物转硒法生产的产品是生物有机硒产品

桃源县应用“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生产的富硒农产品,经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都是生物有机硒产品。据2015年8月12日,湖南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在桃源县抽查21个富硒农产品,有20个富硒农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合格产品占抽查总数的95.2%。其中有机硒含量达100%;实践证明,用富硒饲料喂养的家畜、家禽和用富硒肥料种植的庄稼所含的硒与根部吸收天然硒资源土壤中的硒都一样是有机硒。

三、“富硒土壤+生物转硒法”的实验推广历程

1998年至2015年整整17年,桃源县运用生物转硒法,实现了生产富硒农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收获了好看、好吃、优质、安全的富硒农产品。

1.获得四项富硒发明专利,五项富硒科技成果

1998年开始,经三年的试验—改进—提高,颜送贵终于把“柑橘增甜素”改进成为“富硒增甜素”,并于2001年生产出了硒含量0.0134mg/kg达到富硒标准的富硒柑橘。富硒柑橘2007年2月获常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8月获“中华名果”、 2006年9月,“富硒柑橘及其产业化开发”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

2009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教授朴建华、霍军生、高俊全、彭祚全等对富硒增甜素及其生产的富硒农产品作出评述:富硒增甜素及其配套技术已基本成熟,具有方便、经济、安全、可控的優点,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俱佳,生产的农产品硒含量稳定,可操作性强,是我国低硒区开发富硒优质农产品的示范技术。很有推广价值和前景。该项技术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达到领先水平。

经过8年研究,颜送贵获得了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等四项发明专利;富硒增甜素(原柑橘增甜素)、《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五项省市县科技成果。

2.三年应用示范,开发23类75种富硒农产品

2006年12月23日湖南省启动全民补硒工程,我们以此为契机,发挥富硒土壤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转化四项富硒专利,着手富硒系列产品的研究。经三年在23个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试验、示范,研究成功果蔬型、粮油型、禽畜型、硒铬型、食用菌型、茶叶专用型等仙硒系列产品,同时完成了28个富硒农产品批量生产的全部前期工作,拓创出了知识产权完全自主、颇具桃源地方特色的系列富硒农产品,包括果、粮、茶、禽、菜等23类75种富硒农产品产业。

3.初步实现富硒农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

2010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用科技保质量,用科技促开发。重点抓生物转硒的技术标准制订和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普及。配合常德市农学会与常德市老科协,起草《富硒水稻》等64个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还编印了《富硒水稻栽培技术》、《桃源县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科普资料;编著出版《科学补硒50问》、《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富硒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科普书籍;主办《硒之宝》、《桃花源园艺与硒产业》等刊物,通过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科技下乡赠送给从业农民。还与县农教办、农业局阳光工程联合举办各类富硒农产品技术培训班,加快生物转硒技术的普及,有效规范了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据桃源县富硒产品开发办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截至2015年底,桃源县生产的富硒农产品获得59个全国、省级奖项。

据桃源县富硒产品开发办统计数据:桃源县共有富硒产品基地26个,其中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1个,实验示范基地5个,基地面积16.4378万亩,基地联系农户23,358户。共开发富硒产品23类、75种、101款。富硒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0.5994亿元,至2015年上升到6.2368亿元,年均递增率达59.7%。6年新增利润2.6292亿元,农民增收2.93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