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年后台湾产业科技政策的调整

2016-04-17于芒赵宝山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台当局发展

于芒 赵宝山

反思教训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已成功发展半导体、资讯与通讯(ICT)产业。然而继ICT之后,台湾却一直没有建立较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台湾科技产业为外销导向,加上产业过度集中、缺乏多元发展,使其易受全球景气影响。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全球金融风暴,造成岛内科技产业出口萎缩,使部分电资光通产业人力发生闲置,其严重后果带给台当局的教训是深远的。教训之一是台湾的产业结构过于依赖电子信息制造业。

一直以来,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包括电子零部件、电脑和通讯产品)产值在制造业总值中约占四分之一,电子产品出口金额约占台湾全部出口金额的一半以上。2009年,台湾生产的普通半导体存储器(Mask ROM)全球市占率为99.4%,晶圆代工全球市占率为65.2%,集成电路测试全球市占率为70.5%,集成电路封装全球市占率为45.7%,大型TFT-LCD液晶面板全球市占率为33.1%,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液晶面板全球市占率为29.5%。此外,当年台湾高科技制造业产值36,574亿元新台币和中高科技产业生产总值达到68,994亿元新台币,占制造业比重近40%。其中,光电材料元件业和半导体业增长都在20%以上。

根据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即使经过2008—2009年经济衰退,2010年岛内全年制造业总产值仍为新台币13.83万亿元,其中资讯设备年产值已超过新台币3万亿元,通讯设备在2010年也突破1万亿元新台币。

另据台湾海关贸易资料统计与财政主管部门统计数据,2010年全年台湾制造业出口金额为2594.2亿美元,其中资讯电子工业的总出口金额为1288.5亿美元,约占一半。也因此,当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欧债和美债影响,导致各国消费需求低迷,贸易活动急速紧缩,台湾进出口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明显影响其贸易动能。

痛定思痛,台当局开始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因为全球经济风暴后,紧接而来的是全球产业大洗牌。台湾必须在这个过程之中找出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经济困顿的时候,不但要解决短期的问题,更要利用这个时机,提出长期的规划,在下一个阶段的全球竞争中,确立台湾发展的利基。

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根据2009年2月马英九在“当前总体经济情势及因应对策会议”上的指示:“对于台湾产业发展规划,当局应在出口产品多元化、品牌化、关键技术取得等面向,在3个月内提出具体策略。尤其在关键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观光旅游、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精致农业等面向,投注更多资源,以扩大规模、提升新兴产业产值,以辅导及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并应加强辅导传统产业的发展,开拓新兴市场商机”。台湾行政主管部门科技顾问组,以及经济、交通、卫生、农业、文建等主管部门分别规划制定出“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观光拔尖领航方案”、“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等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方案。

这六大新兴产业是在原有资通讯、光电技术的优势基础上,发展绿色能源及生物科技产业,其中生物科技的发展可支持精致农业与医疗照护两大产业,精致农业与医疗照护又可以带动观光产业,观光产业则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而文创产业中有关数位内容的部分,又回归到资通讯产业的发展,具有“环环相扣、首尾相连”的特色,是“智慧台湾”计划的延伸,从强调硬件的制造业转向了软实力的展现,将逐渐改变台湾的生活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对台湾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其中,在精致农业方面,计划执行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研发推动体系及农业科技产业,促成与涉农企业扶育的推动及研究,创造农企业升级转型动力,建立植物种苗、种畜禽、水产种苗、安全农业及分子农(牧)场等5种商品化平台之营运及管理机制,持续针对农业重点产业辅导业者导入创新科技无线射频辨识系统(RFID)、无线感测器网络(WSN)、移动通讯等,建立应用模式;另外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发展农业资讯应用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能,协助农业企业升级,监测气候变迁对台湾周边海域的生产力影响及研究对特定鱼种的冲击。未来考虑建立财团法人农业科技研究院,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领域,促进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化,并培育岛内急需的高级研发及产业化人才。

在健康照护产业方面,计划推动电子病历,提供推动远距健康照护计划,包括设立远距照护专案办公室、强化远距照护资讯连接与系统整合、推动医疗影像传输及医院安全关怀RFID计划、推动健康资料库加值应用。为使国际及两岸医疗迈向产业化,台湾卫生主管部门针对国际行销、异业结盟观光资源整合,并搭配相关政策提升台湾医疗服务品质,包括异业结盟(协助医疗业者联结转介通路,建立营运模式)与观光资源整合(加强医疗业与观光业之策略合作),加速推动疫苗产品研发及商业化(例如肠病毒71型疫苗),提升血液制剂的安全与品质。

在文创产业方面,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专案办公室(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制定补助大学校院办理跨领域学位学程及学分学程要点,将文化创意领域纳入补助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为200万元新台币。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规”中明确“国发基金”应拨出一定比例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由台当局主管机关制定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的审核、拨款机制与绩效指标等相关事项的办法,举办与协办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优良品牌、商品与新秀评选活动,藉此评审出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创产业相關品牌,协助参加国际文创会展活动,推动台北、台中、花莲、嘉义及台南五大创意文化园区。

在观光产业方面,利用交通主管部门的台湾地理资讯系统(GIS-T)计划整合相关观光资讯,以补助台湾风景区、公园、森林游乐区,将所辖观光资讯,依共通格式,上传至GIS资料库平台,未来将可提供民间单位加值运用(如GPS导航、掌上电脑、手机、二维条码应用)。这些风景区、公园、森林游乐区采取逐年补助自办方式,结合智能手机应用及制作二维条码专属网站,办理二维条码结合观光导览资讯,在台湾各主要热门景点,提供现地及上网之观光资讯二维条码(QRCODE)导览服务,提供民众通过移动载具或手机,以离线或连线专属网站取得旅游资讯或导航座标。

在绿色能源产业方面,由“能源重点科技计划”推动以“前瞻技术研究”、“目标导向研发”及“产学合作研发”三类征求学界进行研发计划,每年投入约2.5亿元新台币进行节能减碳研发。办理能源技术服务中介会议与成功案例示范观摩会,并加强对银行、创投及租赁业者宣导能源技术服务业商业服务与运作模式,使其熟识能源技术服务模式,扩大节能服务市场。办理节能绩效量测与验证人员培训及能源技术服务专业人才训练,提升从业人员节约能源专业技术能力。

在生技产业方面,成立“医疗器材跨部会发展方案计划推动办公室”,设立选题机制,邀请专业且具商业化经验之产学研专家参与评选具优势、创新性、商业潜力之案源。利用资通讯优势,发展新医疗器材等个人化医疗产品,扩大与鼓励新竹生物医学园区周边学研机构投入产业研发;研议及推动与工研院等法人单位分工合作的具体做法,避免岛内资源重复配置。以促进北亚区域临床试验法规协合化及积极与大陆进行临床试验法规交流,研商两岸临床试验合作机制为优先推动方向。建立与国际衔接的医药法规环境,通过台湾食品药物管理局满足业界一元化审查需求及强化人体试验相关审查与监督机制,对于已趋成熟的生医产品,优先制订与国际接轨之产品审查机制。

六大新兴产业方案是台当局对台湾产业的未来进行最大的一项改变,它不仅试图在传统信息制造业外寻找新的机遇,而且希望借此优化岛内产业结构,不光是卖产品,还要让生活更好,建立软实力,把台湾带向未来。

按照以上各项规划,自2009至2012年间,台当局总共需要投入经费超过新台币2000亿元。各产业方案的预期效益如表1所示。

打造“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及后果带给台当局的另一教训是台湾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必须尽快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以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一直是台湾经济的支柱,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信息产业格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台当局也一直以此为傲。当时,台湾厂商每年代工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25%的液晶电视组装和至少50%以上的液晶显视器组装,在笔记本电脑、主机板、网络设备等在内的10项信息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在半导体晶圆、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俗称内存芯片)、集成电路产品,以及液晶面板的设计、制造方面,台湾也排名世界前列,其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获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EIU)和商业软件联盟(BSA)共同发布的2010年《全球信息产业竞争力》报告评比为全球第二名。

然而,岛内产业结构纵深不足(俗称“浅碟化”)、高度依赖代工生产及产品附加值低的阴影始终在台湾信息产业界徘徊不去。根据著名企业家施振荣所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在全球信息产业中,位于产业中游的一般元器件生产和加工、组装(以0EM代工生产为代表)属于全球信息产品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而位于产业上游的专利授权和技术研发等环节,以及位于产业下游的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等环节共同构成了全球信息产品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上世纪80年代初,台当局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时,曾一厢情愿地将产业升级的希望寄托于发达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上,然而结果却未如其所愿,因此以代工的方式進入信息产业国际产业链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发展策略。在90年代初岛内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台湾社会内需下降,更加高度依赖代工产业。总体而言,产品链附加值仍处于中低端。

进入本世纪初,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曾经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产业冲击,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使台当局意识到其花大力气打造的所谓高科技产业是多么的脆弱,过于依赖“两兆产业”导致大量弊端,由于产业结构过于集中,一旦外部经济出现衰退,出口即大幅萎缩,就会对其造成沉重打击,出现企业裁员、大量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其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马英九2008年提出的“爱台十二建设”计划中的“智慧台湾”部分,到2010年又有了“升级版”,即增加了“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和“智慧型自动化产业”。为充分发挥台湾ICT产业的竞争优势,台湾行政主管部门责成经济主管部门等提出“四大新兴智慧型产业”,包括云计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和发明专利产业,希望结合台湾在资通讯领域的优势与资源,运用创新研发能力,在全球节能减碳的潮流与机会下,未来6年内政府将至少投入新台币150亿元经费,为台湾未来产业开创新的蓝海,打造新世代的荣景。

台当局推动的“云端运算产业发展方案”,系从五大施政方向、三大发展策略及措施,全方位积极推动。五大施政方向包括:提升政府运作效能、提升民众生活水准、提升硬件附加价值、带动产业投资,加速产业转型以及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科技研发;三大发展策略将从供给面、需求面与治理面着手,期能普及云计算应用,催生云计算产业链,使台湾成为全球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典范。按照该方案规划,自2010年起推动至2014年,5年内将投入新台币240亿元,目标是构建云端运算环境,推动软硬件整合的云端系统产品,推动智慧终端产品与加值应用服务,引导产业投资运用云端工具,加速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及生活云端应用普及化。

“智慧电动车产业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则以示范运行、建构友善的使用环境、提供购车诱因、制定环保标准及辅导产业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策略,推动智慧电动车正式上路及迈向普及化,并带动智慧电动车产业升级,期能促进台湾智慧电动车发展成为世界典范,落实台湾建立低碳岛的政策目标。按照该方案规划,将发展目标分为三个阶段,6年内将投入新台币97亿元,以2016年台湾能成为智慧电动车的世界典范,落实台湾建立“低碳岛”的政策目标,预期在2020年成为全球前五大智慧电动车产地,创造百万辆外销产值。

“智慧绿建筑推动方案”规划采取进行创新技术研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健全法制规范以消弭产业发展限制、培训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发展所需及办理示范应用推广以带动产业发展四大推动策略,期能带动相关技术开发及产业发展,创造舒适、便利、安全的居家环境,建构具国际竞争力的智慧绿建筑产业链。按照该方案规划,6年内将投入新台币32.2亿元,以推动促成建筑、ICT、节能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的跨业整合,带动新产业链的发展。

“发明专利产业化推动方案”希望强化台湾产业的创新竞争力,并推动台湾成为全球专利交易的发达地区。按照该方案规划,2010年至2015年共投入新台币118亿元,通过建立专利加值辅导顾问中心,辅导商品化验证服务,整合政府资源辅导企业专利商品化,辅导或补助个人专利创业育成或开发新商品,强化政府科专计划研发成果商品化等六大推动策略,以解决台湾发明专利商品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期能加速专利媒合效率,提升企业运用专利进行商品化的机会,并整合政府资源,建构发明专利商品化、事业化的目标。

推动服务业发展

此外,台当局还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2009年台湾服务业名义产值达8.6万亿元新台币,占岛内GDP比重为68.7%;服务业平均就业人数为605.1万人,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58.9%。为促进发展服务业,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于2009年12月成立“服務业推动小组”,基于出口竞争力、就业机会、发展潜力等因素的考量,选定国际医疗、国际物流、音乐及数位内容、会展、美食国际化、都市更新、WiMAX、华文电子商务、高等教育输出、高科技及创新事业筹资平台等10项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各相关主管部门均积极规划具体行动方案,由经建主管部门定期检视十大重点服务业的执行进度,务求如期如质达成预定目标,并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准。

颁布《产业创新条例》

台当局为促进产学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并配合岛内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以“创新研发抵减优惠”及“中小企业增雇补助”引导产业持续创新研发,特颁布《产业创新条例》,于2010年4月正式实施,对产业持续投入创新与研发及未来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及提高竞争力均有助益。

该条例通过后,各直辖市与县市当局也陆续制定了地方产业发展策略,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进行奖励或补助,并可设立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并不仅限于工业区,也可设立医疗、文化、创意、环保、科技等专业园区。

为加速产业创新加值,促进经济转型及国家发展,该条例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发展基金,不仅可投入多项科技研发活动,配合台湾产业发展策略,对增加产业效益或改善产业结构的重要事业或计划进行投资或融贷资金,还可以协助当局办理计划与推动计划的相关支出。

根据该条例,台当局各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补助或辅导方式,推动促进产业创新或研究发展,提供产业技术及升级辅导,鼓励企业设立创新或研究发展中心,协助设立创新或研究发展机构,促进产业、学术及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对学校人才培育的投入,充裕产业人才资源,协助地方产业创新等事项。另外,为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与投资,该条例也针对投资于研发活动的企业给予租税减免。

猜你喜欢

台当局发展
本期导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台当局全力化解大陆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