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碎片化学习调查研究

2016-04-17李玉超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公众学习者微信

李玉超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微信碎片化学习调查研究

李玉超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文章阐述了碎片化学习的概念,从大学生微信使用习惯,微信学习使用习惯等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微信碎片化学习策略。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而其中的一种——碎片化学习,也越来越被关注与研究,作者在介绍了碎片化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后,结合时下最火的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分析了它对碎片化学习的支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思考与建议。介绍了非正式学习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微信这一当前最火爆的社会性软件,分析了微信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探讨了微信平台对非正式学习的支持性作用,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微信;碎片化学习;大学生

一、碎片化学习概述

关于碎片学习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王竹立将碎片化学习分成两类,广义的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而狭义的碎片化学习则局限在上述定义中的非正式学习范畴[1]。

虽然关于碎片化学习的概念表述不同,其大体内容相差不大,都是以“碎片化”为核心,强调了时间、地点、学习内容以及使用学习支持设备的碎片化,笔者认为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根据需求在碎片化的空间、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使用任意学习支持媒介进行的非正式学习,但不应局限于此,笔者认为,某一种学习方式只要具有碎片化学习的某一个特征,碎片化学习就可以发生。

二、微信特点

(一)个性化。微信具有个性化特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发布、浏览、交流信息,还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公众号,通过公众平台定制所需信息,并且可以将浏览的信息进行收藏,方便以后进行回顾,公众平台具有查看历史信息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查看公众号的历史信息了解兴趣点的相关内容,用户还可以根据需求创建或加入感觉兴趣的微信群,获取需要内容。

(二)灵活性。微信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在移动终端、PC端随时随地使用。在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空间、地点使用,其特点与碎片化学习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碎片化学习理念,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资源多样性。微信具有多种多样的资源,微信公众号总数已达800多万个,种类繁多,资源数量惊人,质量参差不齐,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其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学科专业类的公众号可以丰富我们的经验。

三、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调查研究过程

(一)调查内容。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微信使用习惯。包括微信使用频率、使用时间段、微信学习情况等。2.微信学习习惯。包括习惯的学习呈现方式、单次学习时长、微信学习频率、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学习情况等。3.微信学习内容。主要对微信学习内容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等。

(二)调查过程。为了了解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的基本情况,以某大学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6份,有效回收率90%。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所选取的样本数量基本持平。

(三)数据处理。我们使用spss17软件对此次调查数据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我们对所调查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象中38.2%的是女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级样本数量基本持平,从专业角度来看,理工类达到52.2%。这与所调查学校自身的特点有关,同时受研究条件的限制。

(二)数据处理

1.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微信的使用频率为三个小时以上一次的达到45%,其次是半个小时以内一次的占到20%左右,说明调查样本可以在一段完整的时间内进行学习,自控能力相对较好微信的使用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

2.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基本情况

(1)大学生是否使用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根据统计,在136个个案中,一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很少”、“有时”,说明这些学生有过通过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的经历。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经常”、“总是”,使用微信进行学习。由于微信的最初是一款通讯交流的社会性软件,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的使用率并不高。

(2)大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微信学习的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微视频”“文字”“音频”,根据本次调查,喜欢使用文字的学生接近80%,其他各个选项不足10%,大部分学生喜欢使用文字阅读进行学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资源不易形成系统的知识,碎片化知识针对性强,但是却缺乏适用性,微信公众平台缺乏多样的交互[2]。同时微信上的资源虽然数量繁多,但质量难以保证。

五、微信碎片化学习策略

微信学习是一种移动学习方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随时性,移动学习随时随地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来进行移动学习。 二是便携性,移动学习空间的自由转换丝毫不影响学习功能的实现。相比传统学习的空间限制来说,手机便携性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学习,满足了大众随时随地的学习欲望需求[3]。

笔者提出了微信碎片化学习的策略。

(一)将公众平台规范化分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仅可以推送知识,也可以回复和反馈,每一类知识的公众平台都可以分组,将具有相关性的公众平台分组管理,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习惯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库,方便查阅和管理。

(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笔记。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查看历史记录的功能,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公众平台不能直接查找,可以将喜欢的内容收藏,随时查看和分享,代替笔记。

(三)利用微信群进行知识分享。微信群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因此学习者可以利用微信群进行随时分享和讨论知识内容。

(四)融合微课理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微信学习时习惯使用文字类内容,文本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学习的过程,但是缺乏生动的吸引力,微课时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通过调查,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推送这种微小视频,因此,基于微信的碎片化学习可以和微课进行组合。

六、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的基本情况,探究了微信学习的可能性,从微信的使用习惯到使用微信学习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大学生微信碎片化学习的现状。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碎片化学习主要是用于课外知识的学习,学习持续时间10分钟以内,与当下流行的微课不谋而合,笔者认为,微课与碎片化学习具有结合的可能性,为碎片化学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04:9-16.

[2]张美芬.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8:27-29.

[3]于海燕.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大学生移动学习习惯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1-2.

李玉超(1992-),男,汉族,山东德州市人,在读硕士,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研究方向:教学信息化。

猜你喜欢

公众学习者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微信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