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统考迷思 深化招生改革
2016-04-17郑若玲
郑若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新论·
破除统考迷思 深化招生改革
郑若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高考因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有重要的改革意义。近年来,国家对高考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对高考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并指明方向。总体而言,高考的作用利大于弊,影响良多于劣。但高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需倚重统一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只有统考才公平”的迷思必须破除,高考分数“独霸招生天下”的状况必须改变。深化人才评价与招生录取改革,可以选取自主招生这一平台。下一步的自主招生改革应大胆放权、加大步伐。
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余年跨越式发展后,重心已由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因此成为时下的重要议题。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以下简称“高考”)因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改革意义。近年来,国家对高考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并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等,对高考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并指明方向。但由于高考关涉各方利益、影响重大,且民众对刚性的高考分数长期高度依赖,改革一直难有实质性突破。必须清楚认识高考及其局限,破除“统考独尊”之迷思,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招生改革,不断提高考试招生的质量及科学性。
一、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强国必先强教。为实现这一目标,几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以科学、创新提升质量、促进内涵的指导思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方针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具体到高考改革目标,则是“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分类录取”。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特色、注重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落实到高考改革上,则是“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探索形成高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对高校考试、招生、录取各环节改革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些指导性文件提出的高考改革方向与思路,无一不指向创新、多元、科学与公平,既呼应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需求。
然而,丰满的理想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总是十分脆弱且常受挫败。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太过重大。科举考试的历史影响、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人多底子薄”的资源紧缺、诚信与法制体系的残缺,使得国人将个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上,高考被迫承载着自身“不能承受之重”。几乎每年高考季节,中国的舆情都会上演一场“高考世界杯”决赛。赛场一边是高考“砖家”,从各自角度对高考进行一番或无情、激愤或戏谑、嘲弄的“拍砖式品评”;另一边是高考“粉丝”,对高考持“无高考毋宁死”的捍卫态度。全国的“两会”上,也几乎年年都有关于高考的提案与建议。放眼世界,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像中国百姓对“高考”有如此五味杂陈、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更不见哪个国家的政界像中国政界对高考如此“青睐”、如此深涉。[1]
毫无疑问,高考在过去的60年对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颁发《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这使得统一高考从建制伊始便深深刻上了政治烙印。在此后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统一高考为高校培养各行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发挥了重要选才作用。1966年,统一高考作为“文革”在教育领域的突破口遭到废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全面瘫痪。虽然“文革”后期通过推荐制招收了一批工农兵学员,但质量根本无法与统一高考选拔的生源相提并论。1977年统一高考恢复,为当时人才奇缺的各领域“抢救”和补充了大批专门人才,也成为社会“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高考曾经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兼有“文革”时期几乎沦为“走后门”代名词的推荐制作负面参照,加之近20年各行业被“钱权力量”干扰日深、腐蚀日重,奠定了高考这一“中国最公平的竞争选拔制度”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被誉为“中国社会的最后一块净土”。确实,统一高考具有诸多优点,不仅公平、公正、公开、可比性强,而且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在可见的未来,高考仍将是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最重要的途径,高考改革也仍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二、统一高考的局限性
有学者把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比喻为锋利的“双刃剑”[3],统一高考对当今中国教育乃至社会的影响同样如此。总体而言,高考的作用利大于弊,影响良多于劣。然而,毋庸讳言,高考给教育也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带来诸多弊端,有的弊端甚至很严重。例如:智育“一枝独秀”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乃至更可怕的“害才”;“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偏科造成学生身心片面乃至畸形发展,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招生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挖墙脚”、“材料造假”、“身份造假”等,悖逆于教育的成“人”目的,给年轻的灵魂留下永难抹去的污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诚然,将所有教育与社会问题都怪罪于高考有失公允,但我们不得不正视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强大指挥与牵制作用。
上述教育负面现象的形成,缘于我们错误地将高考这一“重要”途径践行成“唯一”途径,“神化”和夸大统一高考的功能,弱视甚至无视其局限性。实际上,高考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都高度浓缩为高考竞争,高考背负了太大的责任,被寄寓了太多的希望,就像一只重壳在身的蜗牛爬行艰难一样,高考改革也因瞻前顾后而举步维艰。
从入学渠道看,尽管政府已清醒意识到统一高考造成诸多弊端,一再强调改革要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行进,但在目前的招生体制下,有关高考改革的诸多美好设想乃至已出台的政策多言易行难。例如,《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特别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通过保送、极少数特殊人才通过专门或破格录取进入大学,绝大多数考生仍需通过统一高考来竞争入学机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保送生制度,因出现各种诚信丑闻,规模与条件一再缩水;近年来在一些高水平大学试行的自主招生改革,也因公平性与科学性广受争议而呈收紧趋势,更遑论自主招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而只是受高考分数线这一“紧箍咒”制约的一种“带着镣铐的跳舞”。
从录取依据看,尽管各种招生文件中都明确高校录取是“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但在招生实践中无一例外被执行为“唯分是取”,“高考分数”成为唯一依据。无论是198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还是2004年《暂行条例》失效后每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都规定“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略多于计划招生总数确定控制分数线”或“根据高校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考虑并确定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除保送生外,对高中思想品德或在全国性学科竞赛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华侨归侨、烈士子女和退役士兵等特殊人群,虽然给予程度不等的加分,但也没有跳出“分数挂帅”的窠臼。
“唯分是取”影响了高校招生的科学性。须知,统一高考分数只是考生在一次考试中的业绩表现,高考因时间和题量所限,考核范围极为有限,且只有笔试(除外语科目有少量口试),更不要说高考命题本身也存在质量与公平方面的问题,考试的信度、效度、科学性、公平性都亟待提高。试问高考分数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学业基础、综合素质、学术潜质以及个性品质?高考再改革,也只是人才考核的众多手段之一,无法据此对考生素质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古语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才华、个性、特质各有所异、各有所长。一个健康的社会,其发展所需人才必定是多样的。相应地,人才评价的手段、途径、方法、依据也必须多元多样。如果用同样的标尺去衡量不同的人才,不仅衡量不准确,而且可能让那些潜在的人才,星光还未及闪亮便已黯淡乃至熄灭。[4]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各领域高级专门人才,自然需要多元、多样的手段、途径、方法、依据来选拔优秀、适合的培养对象。使用单一的考核手段与录取标准,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既不综合也不多元,造成“凭分取人”、“分分计较”,逼使考生成为“应试机器”和“分数奴隶”,老师也被迫成为这种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笼罩下的招生体制的“传声筒”乃至“帮凶”,其才智、时间、精力不自觉地用于以“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为表征的“助纣为虐”上。单一的录取依据,不仅无助于高考改革目标之实现,反而成为强大的反推力,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
近十年来,我国高中阶段进行了综合评价、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种改革尝试。但受高校招生体制所囿,这些科学合理的高中教育改革及人才评价手段,往往止步于高考录取分数线“画地为牢”的界外,无法深入到高校招生体系内发挥应有的作用,令人深为叹惋。例如,2008年以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优秀高中与名牌大学合作,进行了以“高中创新班”为载体的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改革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不仅学生的创造力、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均显著提升,而且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与水平也随之提高,学校办学特色与品牌逐渐形成。但面对高考这只“拦路虎”,创新班试验倍感无奈,当学生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这一“最终考验”时,很多创新培养项目被迫停止,师生集中力量转向备考复习,从而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三、招生改革的新突破
近年来的高考改革可谓如火如荼。分省命题、自主招生、新课改高考、阳光工程、平行志愿等新鲜词汇,一个接一个冒出。从各项高考改革文件与举措推出之密集,不难看出整个社会对高考改革的热望与期盼。然而,如果我们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考试这一环节上,注定要与时代发展相脱节。事实上,高考科目与内容经过十余年的科学化改革,已逐渐从以往的“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考试科目框架也基本成型。我们固然需要继续推进考试的科学化,但更重要的是推动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与招生录取的多样化,这也是克服高考局限性的“对症下药”之举。
深化人才评价与招生录取改革,可以选取自主招生这一平台。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试行十余年,且行且新、渐成共识,充分说明这是“大一统”高考中一项行得通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尽管关于自主招生改革一直都是聚讼纷纭,但近几年,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明显散发出较以往更为浓厚的公平气息与科学色彩。例如:日渐完善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综合、灵活、生动、立体,力图做到对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逐年加大对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与教育援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旨在对因教育资源、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因素造成的竞争起点的不公平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改革的透明度逐年加大,招生腐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舆论监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大学与中学的互动关联更加密切,不同教育阶段得以更好地合作与衔接。得益于这些改革创新,高校的自主招生能力与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享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试点高校选拔优秀生源,而且在于对高考多元化与多样化改革探索的有力推进,在于对素质教育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践行。目前,自主招生改革涉及的范围与数量还非常狭窄和有限,但其弘扬的理念与产生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在没有试行自主招生改革前,人们常常批评高考“一考定终身”。但试行自主招生改革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个别高校自主招生贪腐案件被揭露,不少人又认为自主招生相比于高考,可能存在更大的人为操作空间。而且能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往往出身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公职人员家庭,并据此认为自主招生会加剧阶层的固化。因此,囿于陈旧的人才观念以及外界对公平公正性质疑的困扰,自主招生改革一直难以摆脱“分数优先”甚至“分数至上”之窠臼,选才仍具有浓厚的“唯分是从”色彩。
笔者认为,仅凭分数评价人才显然有失偏颇,从某种角度看也不公平。公平的实质并非“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而是使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安其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的确,能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往往出身于经济条件或社会资本较丰厚的家庭。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自主招生中,也普遍存在于高校录取尤其是名校录取中。由此担心自主招生会加剧阶层固化也不无道理。事实上,在完全实行自主招生的美国高校,生源阶层构成的失衡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社会难题。[5]然而,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公平问题,全部由高考招生来承担责任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我们不能因为纯粹地追求阶层之间的入学公平而忘却自主招生的本原动机。自主招生的原始动机是充分发挥高校招生自主权,招收到综合素质全面、富有多样化与培养潜质的优秀且适合各高校培养需求的生源。影响阶层之间入学机会公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是最主要的因素,自主招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自主招生对阶层固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完善自主招生标准及招生程序等予以弱化甚至消除。再者,虽然自主招生容易滋生腐败与不公,但自主与公平并非决然对立,只要程序公正、信息公开、机制透明,自主招生的腐败与不公是完全可以抵御的。
由于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明显力度减弱、政策收紧。其实,进行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错,不能因噎废食。政府应该做的,除了加强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外,还应转变职能,由以往的包办变为监管和引导,努力下放招生自主权,把原来紧握在手的招生权力归还给高校,并引导高校积极投身于招生制度的改革洪流、在改革中提升自主招生能力。正如抱大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一样,由政府包办招生的高校,其招生能力也永远没有机会得到培养和锻炼。
针对以往的问题,2015年的自主招生政策做了一定调整,时间由以往统一高考前调至高考后举行,且不得举行校际联考。笔者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2015年的政策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带着镣铐跳舞”的现状,甚至会被“镣铐”锁得更紧。下一步的自主招生改革应加大步伐、大胆尝试。对于高水平大学,在充分尊重其改革意愿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它们将高考分数由录取的“硬条件”调整为“软标准”,根据高考分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综合成绩、高校自主笔试或面试成绩、考生各种获奖材料或才艺证明、推荐信等进行多元评价与综合录取。对于部分顶尖高校或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甚至可以完全抛开高考分数进行录取。只有打破高考分数这一冰冷沉重的“镣铐”,自主招生才能轻盈舞动、自由选才。与此同时,坚守程序公正、信息公开、机制透明、舆论监督等原则,让自主招生在阳光下摆脱“暗箱操作”与“潜在不公”之顾虑,发挥其科学选才与引导教育的最大功效。今后的自主招生改革,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制定出更加多元、多样的政策,以便真正践行《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并将中小学教育有效引导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轨道上。
正如统一高考在中国饱受非议一样,标准化考试在美国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20年来,不断有学校改革入学政策,取消对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的成绩要求,实行所谓的“可免试入学”(Test-optional)政策,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再是必须提交的申请材料。截至2014年,已有800多所四年制大学(占该类大学总数的1/3)在招生中部分甚至全面实行了“可免试入学”政策,其中不乏高水平大学或文理学院。[6]实行这一改革主要基于两点理由:一是标准化考试成绩对预测大学学业效果甚微,二是标准化考试强化了社会不平等。已有的试验显示,取消标准化考试分数的要求、主要凭高中成绩并同时参考其他指标来招录新生的“可免试入学”政策,不仅提高了对学生大学学业和保留率的预测性,而且招录到社会构成更多样、学术能力更强的学生,公平性也得到提升,提高了弱势阶层子女的入学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抛弃标准化考试这一最初由私立大学设计、旨在将高收入家庭子女尽收囊中、带有社会偏见与歧视而实际上“找不着北”的“黄金罗盘”,创新出适合21世纪的招生方法。[7]
虽然美国学术界对“可免试入学”政策尚有许多争议,但其关于大规模标准化统考的反思与破除统考迷信的改革尝试可以启发我们省思高考制度。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需倚重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只有统考才公平”的迷思必须破除,高考分数“独霸招生天下”的状况必须改变。惟其如此,考试招生才能真正回归本原,出色发挥选拔英才、服务教育的应有功效。
[1]郑若玲.高考招生改革应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J].中国高等教育,2014(7):11-14.
[2]刘海峰.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J].高等教育研究,2000(2):39-42.
[3]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废科举百年反思[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5-12,19.
[4]郑若玲.高考局限与招生改革[J].考试研究,2015(2):90-92.
[5]OVASKA S. How Standardized Admissions Tests Fail NC Colleges,Students[EB/OL]. (2012-11-16).http://www.ncpolicywatch.com/ 2012/11/16/how-standardized-admissions-tests-fail-nc-collegesstudents/.
[6]The National Center for Fair & Open Tes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Do Not Use SAT/ACT Scores for Admitting Substantial Numbers of Students Into Bachelor Degree Programs [EB/OL]. (2014-08-20). http://www.fairtest.org.sitesdefaultfiles OptionalPDFHardCopy.pdf.
[7]SOARES J A. For Tests That Are Predictively Powerful and Without Social Prejudice[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2012(7):5-11.
Breaking the Myth of Unified Examination and Deepening College Admission Reform
ZHENG Ruo-ling
(Center for Research on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Xiamen 361005,Fujian,China)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EE)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CEE reform a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it.Overall,the function and impact of CEE is good.However,its limitations are also obvious,which is noted as the single channel and criter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Although most of the colleges in nowadays China still need the CEE scores as their main criterion of recruitment,the myth of unified examination and its scores should be broken.The University-Determination Recruitment is a very good platform for the reform of admission diversification,and deserves greater autonomy.
Unified CEE;Reform of College Admission;University-Determination Recruitment; Diversification
2015-12-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世界一流大学多样化招生政策研究”(13JJD880011)
郑若玲,江西修水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考试制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