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精神下中小学书法教材临习书体编选例析
——以教育部审定的小学书法教材为例
2016-04-17徐小敏
徐小敏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福建福州350025)
《纲要》精神下中小学书法教材临习书体编选例析
——以教育部审定的小学书法教材为例
徐小敏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福建福州350025)
教育部审定的11套书法教材,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着眼培养学生书写技能,提升综合素养。各教材编写以楷书训练为基础,注重系统性;以“欧颜柳赵”为临习范本,注重比较分析;字体编写形象生动,契合学生实际。
纲要;楷书;系统性;比较分析;综合素养
书法教材是当前中小学书法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传统书法教材编写往往是某个单位或个人的自发行为,内容多半编选某家的字帖,并以此指导学生临习,由于科学性与系统性不足,导致教材内容单一,成为了简单的写字指导练习册。在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后,各出版社在《纲要》精神指导下,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邀请当代著名的学者担任主编,组织专家,联合一线经验的书法名师对中小学书法教材进行了系统地编写。在编写成型后,各出版社教材分别选送教育部审定,在经过层层把关,严格评选,审定通过的教材共有11套。这些教材于2015年开始在全国各中小学教学中使用。相比过去的作坊式的简单编辑,新出炉的11套教材无论排版编排,内容质量上都是质的飞跃。刘锁祥认为:“通过的教材,普遍具备既便于教,也便于学的特点,以及知识性、趣味性和课上课下结合的诸多优点,而且是学期与学期衔接,年级与年级递增式。”[1]有了系统的教材,教师书法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学生也学得快乐轻松,效率提升。虽然这11套书法教材在版式编排,图文设计,内容编写上都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编写都体现出《纲要》强调的书法技能与中国文化,实用书写与审美欣赏并行。尤其是在学生临习范本的选取上也体现出了某种内在一致性。
一、以楷书为训练基础,注重系统性
审定的教材以古代书法名家的经典楷书为范本,进行书法训练,如在小学3-6年级的书法教材编写中,使用经典楷书进行训练,并通过比较、鉴赏等方法,兼顾介绍其他书体,以期达到学生训练与鉴赏水平的共同提升。在学习书体上,各教材继承了我国古代书法教育的优良传统,即以古代名楷“欧颜柳赵”为范本进行临习教学。古人说,楷书如立。楷书既是书法的基础,也是入门的必经之途,结构规范、严谨的字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训练主体以楷书为主,符合《纲要》精神。不少人提出,教材编写也可以从篆书等其他正书入手,因为篆书属于图式文字,对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有帮助。尽管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与《纲要》精神不符。《纲要》提出注重实用,兼顾全体。练习楷书能够形成正迁移,使学生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美观、整洁、端正的汉字。编写楷书样本进行练习,符合学生特点,隶书、篆书与草书,不适合学习阶段学生在日常阶
段运用,因此不适合作为书法教学的样本,因此,除楷书书体外,其他书体一般附在教材每一章节后,作为学生鉴赏的对象。
楷书是汉字中最成熟的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有法度规矩,可供选择的范本较多,从各出版社选择的范本来看,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欧、颜、柳、赵四体为教学依托。传统的学习认为写字要从“欧颜柳赵”中选择一家入手,将其中一家学精学透,然后才是触类旁通,如果学杂了,写得都像都不像,叫做“串体”。为了防止“串体”,有人主张“目之所视,手之所书,定于一家,不得旁顾”。即习欧字的人只接触欧字,习颜字的人只接触颜字,习柳字的人只接触柳字,习赵字的人只接触赵字。很多人,包括一些颇有成绩的书法家终生只习一家。受此影响,各出版社也在选贴时注意到这一点,在字帖选择上以一体为主,顺带关注比较诸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比较特点,拓展学生思维,提升书写水平。
学生楷书练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点画楷书,逐个进行笔画分析、讲解、联系,然后逐步过渡到字的偏旁、结构,分析每个笔画所在的位置,最后是整幅作品的训练,章法的学习运用。当然,在编写的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从笔画到结构到章法,因为书法练习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笔画中有时也穿插结构与位置,笔画结合字来教学,章法练习阶段也是笔画反复练习的阶段,因此,教材在编写中既抓这一阶段的训练主体,同时并未将每个阶段分割,而是很好地融合。呈现整体与系统性,在每一节课后一般都附有书法史、字体演变、书法小故事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学习中国文化,提升综合素质。
二、以经典“欧颜柳赵”为临习范本,注重比较
经典书体是书法教学的核心。在范本选取,各编撰者都注意讲求经典,力图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规范的书法字体。这些教材在选取字帖上也注意传承,依据拓本、字数、风格、书写者。对于碑帖中的一些破损字进行了例字修复,对于字数不足的传统碑帖进行了字体的修整,如北师大版的《虞恭公温彦博碑》与《九成宫醴泉铭》更有接近,从中选取少量字形作为欧体某些偏旁字形,通过相关软件进行拼接与修补,使得教材例字完整,真正全面传达古代名碑帖精神。
在教育部审定的11套小学3-6年级的教材中,以欧体为临习范本的教材占大多数,如人民美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等编写教材就是以欧体为范本。选择欧阳询楷书,欧楷法度森严而又富于意态,以其书作为楷书的入门范字有助于学生把握毛笔楷书书写的内在原理,掌握必要的基本能力,并为今后的提高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在欧体碑刻拓片中,字形完整、文字数量较多的是《九成宫醴泉铭》。欧体楷书以结构严谨见长,能够直接移植到硬笔书法,对学生硬笔书写水平的提升立竿见影。因此,成为诸多出版社的首选。
湖南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则以颜体为范本,湘版选择《颜勤礼碑》,这是颜体成熟期的代表作,此帖在结体笔法上更精严整饬,整体结体、布局章法和气息把握上要求更高,呈现出一种极雄伟壮阔的浑厚大气象。由于颜体特色鲜明,横笔细竖画粗,对结构要求不至于如欧柳那般严苛,行笔之间还有一股稚拙之趣,很适合小学生学习。当然在转化为硬笔书法方面,有难度,需要将原先毛笔的结体内缩,方能传达颜体的精神,否则容易将字的结构写散。《多宝塔碑》这是颜真卿的早期成名之作,还不成熟,但写来一笔不苟,极其认真。结体密实遒劲,笔力雄浑厚重,点画精妙细致,整体端庄秀丽。此时的颜楷,在继承和发扬上更多一些,明显具有与欧、虞类似的笔法特质,起承转合之间,与钟王以来一脉相承,也就是说《多宝塔》与钟王欧虞的楷书是相通的,对于学生书写行书有很大帮助。
以柳体为范本的仅河北美术出版社一家编写,可谓独树一帜。柳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由于笔画运动复杂,加上结构严谨,学习难度大,这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认真耐心地反复指导,学生方能掌握。因此,编写者加大了训练的内容,进行字体的比较,力图解决这一难点。欧阳中石教授主导的华文出版社则以赵体为范本。赵字扁方,书写内容多,字体结构稳定,书写流畅,初学者难度就偏大,容易将字写软,编者在教材编写中特别强调了赵体刚性的碑味,修补这一学习问题。学习赵体有利于学生硬笔的书写,提升书写速度与美观。
上海科技出版社则大胆采用随年段选贴的方式。三年级用印刷楷体,四年级用颜体《多宝塔》,五年级
用《勤礼碑》,六年级则转用欧阳询的《九成宫》力图对楷书有所兼顾。教材对学生的学习难度的确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不论如何编辑,其思路基本上遵循着笔画——结构——章法这样的一种思路,以经典书体为本。
分析与比较并重。现代科学方法论者认为,比较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通过比较,可以博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各家的特点,全面完成欧颜柳赵四家的教学任务。因此,不论哪一家编写者,在选定一种字体为范本后,都注意到了欧颜柳赵四家的比较,主要是笔法、结构和风格上比较。例如,在笔法上,欧字多为方笔,粗细有致;颜字用笔宽厚,由方而圆,捺画“蚕头燕尾”;柳字方多圆少,笔力瘦硬,棱角鲜明,顿挫有力;赵字方圆兼备,笔力柔顺。在结构上,欧字紧凑,平正而险绝,字收偏左,长画向右下方扩展;颜字字形方满,宽阔稳重,重心偏低,中宫硕大,外围收紧,内宽餐紧;柳字修长,重心偏高,左低而右高,中宫收紧而长画向外舒展,中密外疏;赵字字形多姿,笔圆架方,疏而不散,楷带行意。在风格上,欧字端庄秀颖,颜字雄伟浑厚,柳字挺拔刚劲,赵字圆润流畅。从笔法而结构,从结构而风格的比较,正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比较并不否定书法学习要以一家为主,更不是取消各家的特点。相反,比较的目的正是通过了解其他各家的特点来更好地掌握所学书体的特点。
三、字体编写形象生动,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作用的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此,编写者都注意到了书法教材编写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在安排教材内容时,编者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到了难易度,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抽象水平不够,单一地分析笔画,讲解书法的笔意与风格,学生难以理解,因此,讲求形象生动性,是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如三年级教材编写中我们可以看到11套教材基本遵循点画分析—结构—章法过程,在每一个章节最初只讲一个笔画,并且通过各种形象手段以及图示进行模拟,如湖南美术出版社在教学点画时就用了不少形象来图解书法笔画,通过物象形成形状上的迁移。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对书法笔画有了较好的理解,印象深刻。由于书法形成风格不同,为了能让学生体会不同书法风格,多数教材基本上都采用形象比较的方法,在讲解完一种书体后,一般在文后列出各种风格的经典字体,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理解字体演变与书法风格差异。明晰易懂成为了书法教材的编写普遍共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书法教育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开展有赖于书法教材。书法教材的选定内容需要关注书法以外的文化以及审美。这是因为,科学合理的书法教材不仅可以教授学生书法知识、技能,让其端正书法字体,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与文化修养。[2]与社会上的书法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和书法考级教材不同,《纲要》中明确要求书法教育的普及作用,而非培养高品质书写人才。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需注意学生书法训练之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1]梁毅.书法进课堂,教材编得咋样?[N]中国文化报,2015-09-11.
[2]汪军.关于中小学书法教材编写中几对矛盾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G623.7
A
1673-9884(2016)09-0087-03
2016-08-15
福建省教育厅2014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A14357S)
徐小敏(1976-),男,福建顺昌县人,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