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辩证思维的三大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2016-04-17黄秀斌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力矛盾规律

黄秀斌

(尤溪文公初级中学,福建尤溪365100)

运用辩证思维的三大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黄秀斌

(尤溪文公初级中学,福建尤溪365100)

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是辩证的。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的思维方法来指导地理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地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理解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体会到人地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灵活性和辩证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辩证思维;三大规律;地理教学;地理现象

辩证思维要求学生用联系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统一中理解和领会事物的发展。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世界观和科学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1]众所周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归根到底都是辩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其形成规律也不例外,要真实、全面、精确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就必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把握学习。运用辩证思维(即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同时,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把握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不但要研究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还要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对立性和差异性方面来思考:

大气运动章节,气旋与反气旋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对立。气旋表现为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流入,中心空气呈上升运动,多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表现为高气压,近地面气流由中心向外流,中心空气呈下沉气流,一般天气晴朗。气旋与反气旋是一对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且对立的两种大气运动形式,它们构成了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气旋与反气旋这一对矛盾的差异性去比较分析、理解其相应天气的成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东亚是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冬季风源于高纬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受其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性质温暖湿润,受其影响,东亚夏季气候温暖多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冬、夏季风源地地表性质的差异性去比较分析,理解其相应气候特征的成因,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地壳物质循环章节,内力与外力也是一对矛盾。一般而言,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崎岖,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趋于平坦。当内力作用成为主要矛盾时,内力唱主角,如珠穆朗玛峰海拔逐年增高,东非大裂谷越来越深;当外力作用成为主要矛盾时,外力就成为主角,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风沙地貌的形成以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又如人类兴建水库、城市建设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矛盾的主、次角度来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貌成因,使学

生印象深刻。

气候带章节,纬向地带性因素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又是一对矛盾。在纬向地带性因素形成主要矛盾时,气候带呈纬向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等;在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形成主要矛盾时,气候带呈非纬向分布,如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成因的多样性。

在河流三角洲地貌中,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与海浪侵蚀这一对矛盾永无止境地此“消”彼“长”。流水与海浪是一对外力,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矛盾,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自然力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方面来分析:

在气压系统中,一定高度的等质面上,低气压区与高气压区总是相伴出现的,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它们是统一体,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气旋(或反气旋)过境后,反气旋(或气旋)继之而来,进而引起天气变化。

地壳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的各种形态是地壳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统一体。地壳中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这对矛盾始终贯穿着整个地质史,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之久,如今的地球表面皆是46亿年来地壳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师:喜马拉雅山脉是在哪些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现在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4m,如果只有内力作用,它的高度会是多少呢?如果只有外力作用,它的高度又是多少呢?

生:20000m以上,总之超过8844m很多;200m,总之远远低于8844m。

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不断升高,说明哪种力起主导作用?

生:内力起主导作用。

师:地表形态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崎岖,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在某一个时期,会以一种力为主导。

经教师引导,学会从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既看到矛盾的对立性,又看到矛盾的统一性,这样,对地理知识的把握就更加客观全面。

地理环境结构即地表呈现的气候带和自然带也是由纬向地带性因素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立统一的产物。冬季风与夏季风、寒流与暖流是地球表面维持热量水分相对平衡的交换形式,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河口三角洲的此“消”彼“长”,是流水与海浪两种力量在河口统一的产物。

自然地理教学要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原理,人文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根据矛盾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原理,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矛盾的二个方面来看待问题。如我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又是不足的;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严峻挑战但又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总之,只有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地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既要明确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不同影响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明确矛盾双方互为影响、互为联系的方面,从而有利于学生看清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联系。

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一种渐时性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的改变。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互相转化,永恒发展的过程。[3]

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量”和“质”上相联系的。在“量”的方向上,超过了一定的限量,地理事物或现象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地震的平静期是地应力能量积累的量变阶段,地震的活跃期是地应力能量释放的质变阶段。地震过后新的地震平静期,是质变后新的量变过程。

根据积温状况,中国从南到北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从南到北,由热带变为寒温带存在一个渐变过程,原因是从南到北随纬度增高,获得太阳辐射减少。根据干湿状况,中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干湿地区。从东南到西北,由湿润区变为干旱区需要一个渐变过程,原因是从东南到西北离海洋渐远,得到的水汽变少所致。在学习“中国的气候”一节引导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回答:

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量如何变化?

生:从东南向西北降水递减。

师: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划分为哪四类干湿区?

生: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师:这四类干湿区年降水量分别在什么范围?

生:湿润区800mm以上;半湿润区400mm-800mm之间;半干旱区200mm-400mm之间;干旱区200mm以下。

师:可见,我国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降水减少到一定量时,即800mm、400mm、200mm时,我国的干湿状况就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过渡,即降水的量变导致干湿的质变。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全力找出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发生或形成的主导的量变要素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量变要素与质变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和在质变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的整体过程,即量变—质变—新的量变的过程。

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其一是数量的增减,例如:地球表面所得热量从低纬到高纬的递减导致温度带从热带到寒带的变化;从沿海到内陆降水的减少导致地表植被从森林到荒漠的变化。其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顺序上的变化。比如,山地立体农业布局采取不同的组合形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农业生产效应;城市不同交通线路的组合方式,会使城市交通状况产生巨大的差异。这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在人文地理中有广泛的用途。

质变有两种形式:爆发式飞跃和渐变式飞跃。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等属前者,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地貌演变等属后者。

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更加客观、科学的对变化的地理事物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全面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导地理教学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周期性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否定之否定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3]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地理事物及现象在发展上、联系上具体地分析周期性的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在东亚季风环境中,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一年中风向随季节交替而变换,冬、夏季风和冷、暖气团产生相互否定的现象。在地理教材中,常常会发现一个地理周期的某些特征,在下一个周期重复出现,似乎又回到了起点,但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新的地理条件下,在新的阶段上的发展。比如,我国每年冬、夏季风和冷、暖气团的强度及影响时间长短都不一样,进而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梅雨期之长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具体情况,对各影响要素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在地理事物及现象中的时间较长,例如:地球内部的岩浆转化为地壳中的各种岩石,并通过一系列漫长的地球演化,地壳中的各种岩石又将重新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传递,从环境到生物又返回环境;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等都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并注意分析地理事物现象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运用辩证思维(即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指导地理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认清地理事物及现象发展的本质,有利于建立地理事物及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客观、科学、整体的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成因、变化特点和规律。使地理课堂教学富有哲理和情趣,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成效。

[1]童云华.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熊莹莹,王宝剑.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辩证思维[J].地理教育,2009(4).

[3]杨玉东.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J].中学教学地理参考,1997(5).

G632.0

A

1673-9884(2016)09-0064-03

2016-08-20

黄秀斌(1968-),女,福建尤溪人,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内力矛盾规律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