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课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2016-04-17陈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三角形个性化

陈洪

(闽侯县实验小学,福建闽侯350199)

重视课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

陈洪

(闽侯县实验小学,福建闽侯350199)

学生的数学课外作业内容应当具备现实性、新颖性、挑战性,完成作业的过程应当是自主运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生动活泼、极富个性化的过程。我们要重视作业的开放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重视作业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作业的创新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个性化;数学作业;开放性;层次性;创新性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延续,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学科实践活动。[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在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相同的作业,以期达到相同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习题设计的形式单调,脱离生活实际等。几乎所有学生都在“接受”作业,殊不知,学生能动地经历完成作业的过程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再生长,更能满足自我需要,使个人能力得到展示,促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完善。那么,如何才能让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个人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极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作业的开放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经常表现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去了解学生思维上的差异。众所周知,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2]再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必须拥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自主地做好课前预习,能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促使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自己的需要展开课堂学习,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因此,良好的课前导学提纲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总复习单元中《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时,提出的预习要求如下: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什么有些图形有计算公式?有些没有?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2.在探究这些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S式时,用到了什么学习方法?请举例说明。

这样的预习作业设计,既能了解到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也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又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笔者制作了微课视频供学生自学,环节如下:

1.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5个);2.画一画三角形;3.介绍各部分的名称;4.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5.介绍高的画法及定义;6.三角形的特性(生活中三角形的作用)。在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后,我布置了自我检查任务:画一个三角形,回答什么是三角形。

这样的视频讲解,让预习不再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又应用引导性的问题,让预习有了明确的方向,知识得到了两次的内化。

二、重视作业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作业“质”的个性化分

层,就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只做少量的基础练习,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拓展性练习;让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增加一定量的基础性练习。设置同量不同“质”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各种能力水平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而愉快地完成作业,享受各自作业带来的乐趣。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笔者设计了三个层级的作业:

基础级:一间手工室长10米,宽8米,这间手工室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第二级:一间手工室长10米,比宽多2米,这间手工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第三级:一间手工室长10米,宽8米,如果用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面,需要多少这样块的瓷砖?

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争先恐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完成。这样,每种不同能力程度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朝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幸福感,提升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四道题,题一:比较两个等底等高的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引发猜测,起到提出问题的作用。题二:提供多余数据,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经历对错误解法辨析的过程,凸显出底乘邻边的不合理性,经历问题冲突的历程,深刻体会到底乘邻边的不合理性,从而加深了对正确方法的理解。题三:先出示图形追问需要哪些数据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提供数据,套用公式计算。这样既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让刚学到的公式的得以应用。题四:判断不同形状的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所能转化成的长方形,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提升对转化思想的认识,促进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3]

三、重视作业的创新性,增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笔者认为,教师设计的课外作业不能只是课堂作业的“翻版”,只是让学生被动地进行单调、重复的练习,花大量时间进行反复练习仅仅为了达到强化记忆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应用刚从课堂中获得的新知识的机会,引领学生经历由单项应用新知到综合运用新知的过程,由扶到放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所设计的课外作业应具备新颖性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个性化成长。如,在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后,笔者设计这样的活动性作业:

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J、Q、K可以当成是11、12、13,也可以都当成1。(所以我们把J、Q、K都当成1来算,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四个人玩),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谁先算出来,四张牌就归谁,如果无解就各自收回自己的牌,哪一方把所有的牌都赢到手中,就获胜了。

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并比一比谁赢得最多。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强和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过程中快速的、不由自主的、想方设法的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又如在《小数乘法的复习》,笔者布置了这样的“整理与复习”的作业:

一想:本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二理:列表格分类整理本单元知识点(内容包括类型、例子、异同点)。三查:查找你的学习任务单、课堂练习本及课后作业中的错题,看看现在你都会了吗?四质:质疑问难(记录你还不会的问题)。

这样,设计以学生自主整理为主的作业,促使学生在经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中,自主理清知识间的关系,让零散的知识“横成片,竖成线”,轻松地扩展自我原有的知识结构。

总而言之,作业的设计应注意避免机械重复的,没有思考性;避免脱离学生知识水平的,没有练习价值;避免全班标准统一的,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作业的设计应有深度、广度,富有开放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各方面的有效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成长,让作业不再教师是强加于学生的沉重负担,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需求,真正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机养料”,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不竭需求,从而成就学生的个性发展。

[1]项立新.优化作业设计,提升作业价值[J].小学教学参考,2014(2).

[2]郑志萍.浅谈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关爱明天,2015(10).

[3]孙红新.如何预习初中数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G623.5

A

1673-9884(2016)09-0057-02

2015-09-24

陈洪(1972-),女,福建闽侯人,闽侯县实验小学中级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三角形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三角形,不扭腰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画一画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