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延安”
——记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佳木斯
2016-04-16金春一
金春一 王 洋
“东北的延安”
——记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佳木斯
金春一王洋
在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被称为“东北的延安”。作为当时的合江省省会,佳木斯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佳木斯历史上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时期,是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对东北乃至全国的解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佳木斯能成为“东北的延安”,是以张闻天为首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和群众在探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智慧的结晶,它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是我党历史上宝贵的财富。
一、“东北的延安”与战略大后方
九·一八事变后的8个月,日本侵略者侵入三江地区,把佳木斯作为战略要地,强化殖民统治,将三江地区变成了血腥的人间地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具有抗击侵略光荣传统的佳木斯地区军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中有5个军是在佳木斯地区组建的,有8个军曾在佳木斯地区开展过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对日作战,有力打击了穷凶极恶的日寇。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斗争中,东北是国共两党必争的战略要地。面对急剧变化的形势和复杂的斗争,党中央派出陈云、张闻天、彭真、高岗等4名政治局委员和20名中央委员率领2万干部、10万大军挺进东北。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东北局研究并决定,选择地域辽阔、资源富庶、交通便利、背靠苏联、群众基础好的佳木斯作为战略后方。到1946年6月,先后有5路大军汇集佳木斯,其中第5路大军是延安各大学院校,各教育、文化、新闻机构。一时间,延水河畔的歌声、延安窑洞的集合声,在抗联将士用鲜血浸泡过的黑土地上传播开来,形成佳木斯历史上辉煌一页。看到从延安云集而来的各方名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时,1947年2月,陈云同志深情地对前来汇报工作的合江省委副书记李范五说:“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
二、 “东北的延安”与严峻的革命斗争
抗战胜利后的合江省,土匪横行,民生凋敝,各县伪满官吏和士坤、汉奸到处组织维持会,在合江的地主武装也蠢蠢欲动,合江省的大部分中小城镇和乡村处于混乱状态。1946年春,张闻天同志初到合江后,明确提出“一个中心,三项任务”,即以发动群众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为中心,完成剿匪、支前、发展生产的任务。根据这一指导方针,合江省委在剿匪斗争中发动了群众,制定了“猛打猛追钉楔堵击,彻底消灭”的作战方针,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剿匪斗争,共击毙、俘虏土匪两万余人,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为解决农民的粮食和吃饭问题,按照中央“五四”指示和东北局“七七决议”精神,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土改斗争,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土地改革的地区之一。桦川县二区贫雇农创造的“个人要,大家评”的分地方法,被大多数村屯采用,合江省委将此方法推广到全省。为有效解决土改斗争中的“夹生饭”问题,张闻天三下会龙山,在深入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小地主,重点打击大地主和恶霸”的方针,将土改工作推向深入。截至1948年2月土改结束,全省平分土地50余万垧,农民人均分地7亩到1.2垧(1垧=15亩)。出现了“家家有好地,户户有牲口,人人有衣穿,个个有饭吃”的喜人局面。同时,建党建政工作蓬勃发展,到1948年秋,全省农村党员发展到16603人, 2032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民主建政工作。各县区也先后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建立了人民政府,合江省自下而上,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人民政权,“东北的延安”已成雏形。
三、“东北的延安”与火热的大生产运动
1948年3月,合江省政府发布《生产动员令》,号召全省党政军民紧急行动起来,全力进行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取得了较大收获。为保护农田,防止水患,政府动员42万群众利用农闲修筑了120道防水堤坝,挖掘疏通了90条顺水沟,全部工程近千里,使9万垧土地受益。为改变农村技术缺乏、生产落后的状况,全省各地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措施,推广优良品种、增施粪肥、精耕细作、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劳动效率。此外,还组织动员城市移民下乡,截止到1948年初,佳木斯市就有1913户共7363人移民到各县,支援农业大生产运动,仅这一年,全省粮食产量就高达80万吨。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
合江省委十分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和改革创新。例如,在公营企业中鼓励职工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整顿内部,进行民主管理改革;在私营企业中推行劳资合作分红制,对商业进行民主改革。这些大胆的创新举措使合江省工商业不断发展壮大。从1948年1月至4月,佳木斯的工商业增加了775户,资本总量翻了一番。呈现生产上升、市场繁荣、秩序安宁景象,佳木斯已经成为东北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基地。当时的一名军旅作家这样深情地评论:“目睹了重庆、上海民族工商业的凋零,使我深觉新中国真正的民族工商业在‘东北的延安’成长了。”
四、 “东北的延安”与英勇的支前保障
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28.5万人,且装备精良。我军主力部队12万人,是从延安、山西、山东等地徒步而来的,武器差、弹药不足、服装破旧单薄,没有越冬准备。而此时,经过土地改革以后的翻身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高涨,在1946年6月份,扩充新兵1500名,到9月份,合江军区又往前线主力部队输送兵员达5000多人,到1948年辽沈战役前,合江省先后有62 000余名青年参军。这些参军青年,经过刻苦训练、阶级教育和剿匪实践,政治觉悟高、军事素质强,特别英勇、特别善战,他们从东北出发经历了三大战役,一路冲锋陷阵,直到把红旗插到海南岛上。
在战勤支前方面,家家户户齐出动,踊跃地参加战勤支前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据统计,从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合江人民共出动大车734辆、马2286匹、民工9638人。在征购军粮方面,合江省广泛发动群众,合理征收公粮。仅1947年的半年时间里,全省就完成支前公粮14万吨。在辽沈战役决战期间,合江人民节衣缩食,厉行节约,全省每人就献出半斤干菜,16个县市共献出55万斤。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合江省妇女做军鞋70万双、军衣35万件,出动8万民工参加战勤,涌现出许多拥军爱民、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事迹,此时的“东北的延安”,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东北的延安”与革命文化摇篮
张闻天来到佳木斯后,跟着张闻天抵达的还有“部队文工团”“东北大学”“东北鲁艺学院”“东北画报社”“东北电影院”“东北文化工作纵队”等文化大军。这些文化人士以佳木斯为中心,围绕当时的建党建政、反奸清算、剿匪斗争、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中心任务,创作、演出、出版发行了大量的革命戏剧、戏曲、美术、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电影、画刊等文学艺术作品,起到了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孤立土匪、瓦解敌人的作用,使翻身的人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才是这块土地真正的主人。
在此期间,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东北书店总店迁到佳木斯后,出版发行了一大批重要的革命文献、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使全市人民广泛地了解了党的各项革命政策和许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党政军民的革命斗争生活新貌。1946年刘白羽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通讯报道《奇迹的出现》一文,他感慨地说:“如果说革命自由文化的光芒来自那些地方,光线的来处却是佳木斯。”这些源于现实斗争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大量刊物杂志,从佳木斯发行到东北各地,供给和满足东北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体现了佳木斯作为“东北的延安”、作为东北革命文化摇篮、东北解放区政治活动信息源泉地位和作用,为文艺运动新高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准备。
(作者单位:中共佳木斯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徐朝 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