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

2016-04-16金钢

奋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金钢

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

金钢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对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是前所少见的,也是恰逢其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其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重建文化自信之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悖论,那就是物质生产越成功,文艺界和知识界一些人反而与我国政体离心离德。恰如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黄平教授所称,“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问题,现在却面临挨骂问题”。在现行的党政体制下,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现行党政体制却不仅遭到西方各国指责,而且遭到本国知识界、文艺界依据西方“自由民主”话语体系进行的指责。许多人以为中国不会被“骂”垮,这是浅薄的。这一悖论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问题。之所以在物质高速发展的同时挨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没有和经济硬实力一起强大起来,甚至是非常虚弱。

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出文化自信,表明我们党在民族自信、国家自信上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这既是对自身不足的补强,也是向全世界昭告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收获。回眸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会明白我们重建文化自信是多么艰难。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中,伴随国运衰落的,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逐渐丧失。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由受人朝贡的“天朝上国”一变而为被动挨打的落后之国,有识之士寻根究底,从器物(技术)、体制而至文化。而改变的努力,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但这些努力,并没能让中华民族重振于世界民族之林。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在黑暗中寻求文化自信的努力才有了正确的方向。

改革开放、苏东剧变之后,我们的文化自信曾经历严重的冲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今,我国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仍在稳步发展,但某些国人文化的不自信还很严重。比如,在价值观上,总觉得西方的“普世价值”好,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行;在政治制度上,总觉得西方的“三权鼎立”要强于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连应对极端灾害天气,也总是盲目崇拜德国的下水道、惊叹欧洲的“抗洪神器”。

谈到重建文化自信之难,西方媒体唱衰中国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已故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即使中国快速的经济崛起,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但是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唱衰中国,甚至蔑视中国,虽是一些西方政治家和西方主流媒体的惯用把戏,但从相反的角度告诉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建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迫切。

二、在建构文化自信中实现文艺创作的自觉自强

对于文化的自我反思和理论建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和思想文化界一直在努力寻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他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费孝通先生后来把这种文化自觉的运行历程描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既是一个饱有文化底蕴和卓具人文情怀的文化学者对于文化自信的深层思索和着力建构,其自身也正是中国学者践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典型体现。

文化自信中,文化与自信紧密连接。我们借以立身、引以为荣的文化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个元素的融汇与综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样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精神、文化血脉,滋养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这样丰盈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文明源流也必将支撑着中华民族克难攻坚,奔向富国强民的既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事实上,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重要作用,正在于它能通过孕育和激扬思想精粹与精神力量而赋予人以智慧和德操,促进社会文明和发展,实现时代变革与进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和始终都要求文化自身必须秉有先进、淳正、积极、向上的素质和品格。打铁先要自身硬,自强才能促它强。从文艺创作来看,文艺作品虽然是从时代生活中产生的,但它却淳于生活、高于生活、精于生活,是生活的芯片,代表着生活的本质和未来。《离骚》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对楚怀王时期的荆楚大地及其社会政治生活的具象化描绘,也不在于它对屈原的谪迁生涯的精准刻画,而是因其从对这些事态和这个过程的典型化描写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而强烈的人格魅力与爱国情怀。只有当这一切皆以精神的形式充盈于全诗的字里行间时,才使《离骚》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虽然每个时代所孕育的文化精神不尽相同,但后续的文化精神又总是在对它之前所有的文化精神进行总结、鉴别、聚精、择优的基础上不断传承、融汇、创新和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为其注入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时代元素,使之与新的时代相契合,为新的时代所应用,给新的时代添光彩。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因如此,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想实现自强,必然应该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地上。文化自强体现在文艺领域,应是国民艺术素养和精神品位的极大提升,是全社会审美创造力的极大强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文化范式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口碑载道,广为传播,其文艺产品大量全球输出,文艺生产形成规模和示范效应,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文化自信为文艺创作灌注了精神底气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气、神。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发展繁荣最终要看文艺创作,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潜在的、基本的精神底蕴和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提出,无疑是给文艺创新和发展注入一支强心剂,有利于克服文艺的“恶俗化”“拜金主义”“盲目崇洋”等不良倾向,增强文艺家的担当意识,唤起文艺家高尚的历史使命,催生出憧憬理想、净化心灵、烛照前行的精品力作。

文艺创作在文化的记忆、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文艺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出最具活力的时代特征和人生底蕴。在文艺创作中,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才能产生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创作获得应有的精神高度、美学风格、表现主题和诗性特征。文艺创作是用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审美理想去观照现实生活,只有主动与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立场、取向相契合,才能恰当地唤起共鸣和想象。对主题和形式的探究、发现,一定是来自于更好地把握、表现民族的现实存在、历史传统和总体风貌;对美学风格、艺术语言的打磨和运用,一定是来自于对文化母体的情感和尊重;生动细致的叙事安排、表现技法,一定是来自于对表现主体的自信,对民族文化心理、生活质地的细腻感受和丰富触觉。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理性审视、扬弃继承的过程,怀抱这种“自信”,文艺家就能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联系起来,就不会在社会转型中无所附依,也不会对文化传统盲目地顶礼膜拜。

文化自信能够催生出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文艺作品,而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与艰苦的奋斗。当代的文艺家应牢记这句古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何全面深入地探讨中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抵制文艺创作大潮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中国当代文艺的繁荣创新,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去为之努力奋斗的责任和事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所)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