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方旧志汇录及整理方法探讨
2016-04-16衡中青
衡中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
佛山地方旧志汇录及整理方法探讨
衡中青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著录佛山五区地方旧志51种;概述了佛山地方旧志纸本整理、数字化整理情况,并对之作出评价;从编制提要、编制索引、知识组织等三个方面提出佛山地方旧志深层整理方法,并给出佛山旧志中医药知识组织整理方案。
关键词:地方志;佛山旧志;方志整理
一、佛山地方志概况
佛山地方旧志是1949年以前编纂的全面记述佛山五区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综合性资料。
佛山地方旧志主要来源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1]、《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2]、《广东方志要录》[3]、《广东方志考略》[4]、《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广东方志目录》[5]、《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6]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7]。
(一)南海县地方志
1.南海县志,计7种
(1)[万历]《南海县志》13卷,(明)刘廷元修王学曾纂,明万历37年(1609)刻本。(2)[崇祯]《南海县志》13卷,(明)朱光熙修庞景忠、麦懋藻纂,崇祯15年(1642)修,抄本。(3)[康熙]《南海县志》17卷,(清)郭尔戺、胡云客修,冼国幹纂,康熙30年(1691)刻本。(4)[乾隆]《南海县志》20卷,(清)魏绾修,陈张翼纂,乾隆6年(1741)刻本。(5)[道光]《南海县志》44卷首末各1卷,(清)潘尚辑修,邓士宪等纂,道光15年(1835)修,同治8年(1869)重刻本。(6)[同治]《南海县志》26卷首1卷,(清)郑梦玉等修,梁绍献、李徵蔚纂,同治11年(1872)刻本,叙事至同治13年(1874)。(7)[宣统]《续修南海县志》26卷首末各1卷,(清)郑[]修,桂坫、何炳坤纂,清宣统3年(1911)刻本,叙事至宣统2年(1910)。
2.水利志、山水志和乡土志,计11种
(1)《桑园围总志》14卷,(清)明之纲辑,同治9年庚午(1870)木刻。(2)《桑园围志》17卷,(清)何如铨纂修,光绪已丑年(1889)刻。(3)《续桑园围志》16卷,何炳堃纂,民国21年(1932)九江印务局印。(4)《西樵白云洞志》,(明)霍益芳著.南海:荣享茶庄印务,民国27[1938]印。(5)《西樵白云洞志》5卷附诗3卷,(清)黄亨纂辑。是志自道光已亥年(1839)民国22年(1933)多次刻印。(6)《西樵志》6卷,(清)罗国器修,马符录编,雍乾间木刻、民国戊寅年(1938)恩聂崇一手抄;后来,(清)陈张翼参补;(清)罗国器重辑,乙藜书阁,清嘉庆19年[1814]刻本。(7)《南海九江乡志》5卷,(清)黎春曦纂辑,顺治丁酉年(1657)木刻本。
(二)顺德县地方志
1.顺德县志,12种
(1)[成化]《顺德县志》,(明)钱溥纂修,佚。(2)[宏治]《顺德县志》12卷,(明)吴廷举修,李承箕辑,宏治13年庚辰刻本,佚。(3)[正德]《顺德县志》10卷,(明)邓炳、钟华辑,佚。(4)[万历]《顺德县志》10卷图2卷,(明)叶初春修,梁柱臣、叶春及纂,明万历13年(1585)刻本。(5)[万历]《顺德图经》2卷,(明)曾仕鉴撰。此即《[万历]顺德县志》之图经。是志为《[万历]顺德县志》之图经。(6)[康熙2年]《顺德县志》(清)张其策修,康熙2年癸卯(1663)年。未见。(7)[康熙13年]《顺德县志》13卷首1卷,(清)黄培彝修,严而舒纂,康熙13年(1674)刻本。(8)[康熙26年]《顺德县志》12卷首1卷,(清)姚肃规修,佘象斗、薛起蛟纂,康熙26年(1687)刻本。(9)[雍正]《顺德县志》12卷,(清)柴玮修,严大昌、薛宁伯纂,雍正七年已酉(1729)刊刻。未见。(10)[乾隆]《顺德县志》16卷,(清)陈志仪修,胡定纂,乾隆15年(1750)刻本。(11)[咸丰]《顺德县志》32卷,(清)郭汝诚修,冯奉初、梁廷楠纂,咸丰6年(1856)刻本,叙事至咸丰2年。(12)[民国]《顺德县续志》24卷卷末附郭志刊误2卷捐册1卷图30幅,周之贞、冯葆熙修,周朝槐纂。民国17年(1928)修成,民18年(1929)刻本,叙事至宣统3年。
2.乡土志,6种
(1)《重编锦岩志略》严邦英编,民国9年已未(1920)稿抄。(2)《五山志林》8卷,(清)罗天尺撰,乾隆辛巳年(1761)写刻、道光30年(1850)南海伍氏木刻。(3)《龙江志略》4卷,(清)龙江儒林书院纂,道光13年癸巳(1833)抄本。[8](4)《龙江乡志》(清)佚名纂,道光13年(1833)刻。(5)《龙山乡志》14卷卷首1卷,(清)温汝能纂,嘉庆10年乙丑(1805)金紫阁木刻。(6)《龙山乡志》15卷,十五卷,周廷幹修温肃纂,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抄本。
3.三水县地方志,5种
三水地方志,除了县志外,笔者没有查到乡土志、山水志。
(1)[嘉靖]《三水县志》(明)陶守训修,董大恩纂,明嘉靖42年癸亥(1563),佚。(2)[崇祯]《三水县志》(明)高其昌修,李士安纂,明崇祯11年(1638),佚。(3)[康熙12年]《三水县志》15卷首1卷,(清)苏嵋修,梁绍光纂,康熙12年(1673)刻本。(4)[康熙49]《三水县志》15卷首1卷,(清)郑玟纂修,清康熙49年庚寅(1710)刻本。(5)[嘉庆]《三水县志》16卷首1卷,(清)李友榕修,邓云龙纂,清嘉庆24年(1819)刻。(6)[民国]《三水县志艺文略稿》,黄荣康纂,民国26年(1937)稿本。(本条仅为该志一个门类,不计入方志种数。)
4.高明县地方志,7种
高明县除县志外,没有查到其他类型方志。
(1)[嘉靖]《高明县志》(明)陈坡修,佚。(2)[嘉靖]《高明县志》(明)徐纯修,管维乾纂,嘉靖40年辛酉(1561)。未见。(3)[康熙8年]《高明县志》18卷,(清)鲁杰修,罗守昌纂,康熙8年(1669)刻本。(4)[康熙29年]《高明县志》18卷首1卷,(清)于学修,黄之璧纂,康熙29年(1690)刻本。(5)[嘉庆]《高明县志》18卷,(清)瞿云魁修,雷际泰纂,嘉庆5年庚申(1800)刻本。正文内容未知。(6)[道光]《高明县志》18卷首1卷,(清)祝准修,夏植亨纂,道光5年(1825)刻本。(7)[光绪]《高明县志》16卷首1卷,(清)邹兆麟修,区为樑纂,蔡逢恩续修,梁廷栋续纂,光绪15年修,20年(1894)续订,刻本。
5.禅城地方志,3种
禅城区由原石湾区、城区合并而成。能查得到的1949年以前的方志只有忠义乡志3部。
(1)[乾隆]《佛山忠义乡志》11卷,(清)毛维锜等修,陈炎宗等纂,清乾隆17年(1752)修成,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2)[道光]《佛山忠义乡志》14卷,(清)吴荣光纂,清道光10年修成,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3)[民国]《佛山忠义乡志》19卷首1卷,戴智谋修,汪宗准冼宝幹等纂,叙事至民国11年,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二、佛山地方志整理概况
(一)纸本整理
目前,佛山地方志纸本整理最直接的工作是2004年4月编制成功的《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佛山方志基本汇集其中。此外,全国范围和广东范围内地方志目录学著作,对佛山方志都有集中录存,例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等,以及省立中山图书馆及一些个人编制的方志目录学著作。对于广东方志的目录学整理成果,《广东方志整理研究》一文已详细论述[9],兹不赘述。
纸本全文复制也是方志整理的一种方式。这类成果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为代表。这是广东省系统抢救整理古旧方志文献的大型文化工程,2003 年10月,被列入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该丛书分省部和各府部等11部,共收民国以前广东方志400余种。其中,广州府部载有南海县志7部(万历、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宣统)、顺德县志6部(万历、康熙13、康熙26、乾隆、咸丰、民国)、三水县志3部(康熙12、康熙49、嘉庆)和一部民国三水县志艺文稿、高明县志4部(康熙8、康熙29、道光、光绪),共21部,都是县志,其他类型的佛山地方志未载。
(二)数字化整理及数字方志资源
佛山市地方志数字资源以两种形式提供服务,一是自建的目录库和全文库,如佛山市图书馆建有《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佛山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和《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二是是商业数据库,如《中国分省地方志》全文库、超星等数字图书中含有大量佛山地方志,佛山市地域内有多种机构购买。
下文仅简述自建数据库。
1.《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把分散在佛山市图书馆、佛山各区图书馆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等机构的地方文献,联合编制目录。该目录数据库实质上是纸本《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的数字化版本。
2.《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本目录主要收录佛山市馆所藏刻印于1949年以前的线装古籍3000余种,含有地方志。
3.佛山市图书馆数字化地方文献。其内容主要包括宋元至民国时期佛山地区(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的方志,家谱、地方人士传记、杂史笔记等等,也兼及广东其他地方的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珍稀古籍。佛山市图书馆数字化地方文献检索系统拥有强大的全文检索功能,并配有打印,原文图像,编辑文章等辅助功能,可满足读者阅读、查询、研究的需要。
4.中国分省地方志。北京爱如生公司产品,可在佛山市图书馆内使用。
此外,佛山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收录是的新编地方地方志,故本文不述。
(三)佛山地方志整理评价
无论是纸本还是数字资源,目前尚未见专门的佛山地方志整理成果报道。或者作为地方文献的一部分,如《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或者作为古籍文献的一部分,如《佛山市图书馆古籍目录》;或者作为广东省及全国性方成整理成果的一部分,如《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等。
方志是地方全史,是地方百科全书,是万全的信息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各科信息资源。单凭方志目录和全文数据库是无法深层揭示其信息内容的。方志目录只是从形式上报道揭示,不涉及信息内容。全文数据库好比一部没有翻动阅读的图书,读者无法了解方志信息内容。因此,为方便方志利用和研究的需要,需对方志的内容进行全面揭示,发现和挖掘佛山方志深层蕴藏的信息,为地方发展服务。
三、佛山方志整理方法探索
(一)编制提要性和考录性佛山方志目录
方志目录只能起到登记图籍、读书知津的作用,不能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而方志的提要和考录则能弥补这个缺憾。方志提要是将方志书名、记述范围、编纂经过、体例得失、义例特点、学术价值、内容珍贵资料与时人评述等项,一一叙述。
考录,对于已经散佚的志书来说,是进行考证性著录,着重考查其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纂成年代、版本年代等,并编成书目,若遇到难于考实的项目,可空一项;对于现存志书来说,则是考证志书中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如考订版本源流、辨别真伪、作者生平事迹,凡是志书中没有的且对著录有用的信息,都可考录。
实际上,考录也是一种提要,是一种辑佚、考证性提要,与提要的区别在于:所著录的内容,一个需要考证,一个不需要考证。
对于佛山方志来说,编制提要和考录都是必要的。因为,现有的提及佛山方志提要和考录,主要著录的是县志,很少涉及乡土志和山水志,且考证不是十分全面、完整,如《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广东方志要录》及《广东方志考略》都是如此。再者,佚志的著录需要大量考证,这是典型的考录。
佛山方志的提要和考录工作,1.首先摸清家底,从有关岭南文献或其他广东书目中查找佛山方志的种类和数目。2.其次从现有材料着手,利用现有成果,节省人力物力,可重点参考《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广东方志要录》及《广东方志考略》,重新著录,补充现有条目的不足。3.再次重点编制乡土志、山水志的提要和考录。这部分工作几乎没有人做过,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考证,梳理出源流及版本,揭示出主要内容。
(二)编制各类索引
方志索引,是以方志中的某种信息单元为标目,按一定规则排序,并标明它在志书中的页码(地址)、栏目,以方便检索的工具。地方志索引,有的是针对某一种志书选取一个或多个主题,编制专志索引;有的针对多种志书选取一个专题或多个专题编制群志索引。
其三,完善岗位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根据新形势下油田企业合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合同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努力做到专职合同管理人员100%持证上岗,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笔者以为,佛山方志的索引以群志索引为佳,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编制。如人物索引、市集索引、物产索引,等等。主题的选取以利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原则。索引编制时一定要引进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和工具,可以建立索引数据库系统,大规模的全面编制多主题索引。
根据佛山方志的特色,可以建立下述专题的索引,对佛山方志全面编制索引。
沿革、形胜、分野、疆域、都里、坊表、市集、圩岸、津渡、桥梁、山川、台榭、古迹、坟墓、事纪、灾祥、公署、坛庙、兵防、刑狱、仓库、邮铺、恤典、职官、登科记、岁贡、封赠、恩荫、例监、武科、习俗、气候、岁时、民族、家庙、户口、赋役、盐法、钱法、课税、物产、学校、考法、礼仪、社学、书院、名宦、寓贤、人物、艺文、仙释、寺观、方伎等。该索引的编制不能只是手工的,而是要引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将每个主题的索引构建成结构化的模型或序列,建立知识要素之间的关联,从而建立方志知识库,为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研究奠定基础。
(三)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研究
1.佛山方志的知识组织研究。佛山方志所载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庞杂,体例不一,难以满足专家学者特定的需要,利用起来十分困难。
知识组织系统是一定领域内对象、概念及其关系的结构化集合,是对各层次的信息资源按照知识结构进行描述、连接和组织,使我们不再仅依赖信息资源的简单特征,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与一定的知识体系,来发现、确认、检索和组合相关的信息内容,从而方便地构成新的应用知识。
2.佛山方志的知识发现研究。例如,佛山地方志中记载大量中医药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图书情报方法、计算机技术进行知识发现研究。这些药物分散若干方志的若干条目中,有的是显性的,有的则是隐性的。笔者拟构建方志中药物知识本体,进而进行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研究:药物名称识别、药物本体的构建、药物知识发现。拟定的草案如下:
第一步:药物名称识别,采用引用典籍识别法、医疗术语识别法、病症名称识别法、疗效识别法、药性识别法,识别出中药材名称,再辅以本草类典籍记载的中药材名称,建立中药材标引词典,对全部文献进行扫描,进而识别出方志中的药物。
第二步:构建药物本体。构建药物本体时,需要药物本体进行分析,方法是确定药物本体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识别出的药物名称为核心概念,并对这些概念按志书中原有分类建立分类体系,同时建立药物与时间、地点这些非核心概念的关系;定义药物概念类属性,如产地、时代、性、味、归经,等等。这些概念关系的建立,主要利用方志特有的著述体例进行概念关系的挖掘和自己建立,如每一种志书天然具有时间和地域特征;药物是以条目叙述的,且大部分志书都对药物分了类;药物叙述过程中都涉及到性、味、归经等属性。
第三步:基于本体的药物知识发现方法研究。依据药物知识组织系统(药物本体),并辅以人工分析,把某个地域方志中识别出来的药物与该地域药典及国家药典进行比较,说明方志的药物史料的价值,进而说明地方志及地域药典对国家药典的贡献。本部分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方志药物知识分析评价平台”,对于与药典的比将采用相似度计算的方法。
此外,还要构建一些辅助工具及知识库,包括:药物识别模式库构建(医药典籍词典、医疗术语词典、病症名称词典、中药的性、味、归经词典)、地名库(历史地名词典)、历史年代库、药物异名别称词典等等。
该方案运用情报学理论、技术,在古代汉语环境下对地方志中的中药材史料进行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研究,试图抽取其中的药物知识,构建药物知识本体,探求方志中的药物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的方法和技术,最终为地方志中的中医药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提供思路和方法。
四、结语
方志的整理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研究或整理机构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目前,全国规模的方志整理着重建立全文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目的在于数字化保存,并便利检索。方志全省规模的方志整理,除了全文数据库外,其精度又深一层,涉及到方志内容信息的整理,即开始进入内容研究的范畴。而对于数字较小的一个地区的方志整理,全文数据库是当然必要的,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研究。这是更深一层次的方志整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M].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
[3]李默.广东方志要录[M].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
[4]李默.广东方志考略[M].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
[5]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广东方志目录[M].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1956.
[6]曾赤敏,桂红.佛山市图书馆地方文献联合目录[M].佛山市图书馆编印,2004.
[7]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9.
[8]倪俊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9]衡中青.广东方志整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2).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Review on Collation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Foshan
HENG Zhong-qing
(Library,of 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Abstract:Fifty -one local chronicle books published before 1949 of Foshan were described. The paper -collating-way achievements and the digitizing-collating-way achievements were overviewed and evaluated. Three content-based collating methods,such as the abstract,the index and the Knowledge organization,were given,and a scheme was given about the knowledge organ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local chronicle;Local Chronicles of Foshan before 1949;collation of the local chronicle
中图分类号:K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6)03-0069-06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衡中青(1971-),男,江苏宝应人,佛山科技学院副研究馆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