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综述

2016-04-16史凯亮郭月青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1期
关键词:妇女研究

史凯亮郭月青

(1.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2015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综述

史凯亮1郭月青2

(1.2.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2015年12月5-6日,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5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题为“’95世妇会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地位变迁”,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出席会议并致辞。

谭琳指出,2015年是’95世妇会召开20周年,也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式提出20周年。中国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妇女峰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和性别平等的“四点主张”。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妇女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妇女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谭琳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任务,以创新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多学科的视角,抓住新时期妇女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张车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会议是妇女研究所和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精心筹划的会议,研讨会的论文质量较高,内容充实。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妇女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妇女地位提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总结和研究这些经验。今后要更加自觉地加强从性别视角研究中国社会问题,通过不同渠道形成对决策有影响的建议。

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妇联组织的代表100余人围绕“性别平等20年回顾与展望”“互联网时代的妇女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家庭与妇女发展”“妇女的政治参与”“性别平等与价值观念”“社会性别与老龄化”等专题展开研讨。本次研讨会还专门设立了青年论坛和论文展板,鼓励青年学者踊跃参与。

一、性别平等20年回顾与展望

本专题3位学者的发言主要涉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流动迁移、学习时间和市场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从发展和赋权的视角,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北京成都流动妇女调查和安徽四川返乡妇女调查等数据回顾了20年来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妇女个人发展、经济地位、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她认为,从资源和机会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妇女迁移以婚迁为主,迁移流动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更多机会。从个人决策来看,妇女返乡基本都是由于家庭原因,男性则主要是个人原因。从结果与影响来看,返乡妇女从事非农生产比例高于其他农村妇女,没有随时代变迁;流动妇女社会保障比其他农村妇女低,但比例有所提高;流动推迟了婚育年龄,降低了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率;流动妇女在社会经济宏观层面对男女平等价值观有一致认可,但在家庭层面有较大差别,年轻农村流动妇女与城市妇女没有区别;流动妇女在健康方面明显好于同龄农村妇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利用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社会性别和生命历程视角分析了两性学习时间的变化趋势及两性学习时间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近20年国民的学习时间普遍下降,两性学习时间呈现“男长女短”的特点,特别是在婚女性、劳动时间较长的女性学习时间更短,但二者的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婚姻和劳动总时间对国民学习时间起到制约作用,且两者均对女性的影响更大;性别观念越平等,国民学习时间越长,但对男性的影响略大于女性。因此,增加女性的学习时间,既需要推动更为平等的性别观念,更需要减轻其工作和生活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要武则使用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了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女性市场参与率的变化。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这一问题,吴要武构建了一个“控制-干预”框架,从经验数据中分离出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增长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了有配偶女性市场参与下降的原因:工资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在城镇家庭中占主导地位,使妻子将更多的时间配置在家庭中,从而引起市场参与的下降。女性投入家庭劳动而引起市场参与减少,是一个以家庭为决策单元理性选择的结果。建议:提高女性的市场参与以增加劳动供给,在家务劳动社会化方面增加供给并改进质量,实现对家庭内劳动的有效替代,包括提供更长的带薪产假,增加婴幼儿照看方面的社会服务。

在评论和讨论环节,评论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蒋永萍指出,这3个研究都看到了家庭和性别分工对女性的影响。郑真真的跨时点研究展示了流动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影响,也揭示了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文化的阻滞作用。杨菊华分析认为女性学习时间缩短主要归因于客观因素,这个结论有解释力,如果利用其他方面数据分析学习时间对个人境遇的影响将会更有力度。吴要武的研究深化了经济学对男女性别分工的研究,对于政策转变有很强的积极作用,但蒋永萍认为不能因为女性出于家庭利益选择不就业就得出没有歧视的结论,应该重视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的妇女发展

互联网与妇女发展的议题由于其前沿性和重要性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关注,而越来越多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也赋予这一议题新的活力。本专题3位学者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妇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政策研究室研究员郝建彬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都将研究视点聚焦于淘宝网与女性发展的关系。郝建彬基于大数据分享了阿里巴巴女性创业者的基本特征和典型案例。他通过分析得出,互联网平台上女性创业者真正占据了“半边天”,改写了传统领域女性创业者屈指可数的格局。在大淘宝交易平台上,活跃店铺女性店主超过一半,而且逐步从服装、化妆品等领域向数码、家具等男性擅长的行业渗透。而女性的感性、多元化和乐于分享的特质,与互联网特质契合。在阿里巴巴公司内部,女性员工占员工总数的一半,公司高管中超过30%是女性,显示了阿里巴巴在性别平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佟新则用克拉克(Sue Campbell Clark)的工作和家庭的边界理论建构了淘宝女店主工作家庭冲突的分析框架,并试图回答“女性淘宝店主能否通过弹性工作时间实现对传统性别分工的突破”这一问题。她认为,淘宝女店主的工作家庭冲突状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较高的工作边界弹性会降低工作家庭冲突水平;另一种可能是,较高的家庭边界渗透性容易导致工作家庭角色的混乱,导致冲突的水平上升。佟新认为,女性对于工作类型的选择可能是基于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的理性权衡做出的最优或次优选择。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庄家炽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的性别差异。通过倾向值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他发现在控制了职业类别、受教育程度、年龄、城乡类型等因素之后,上网人群的工资收入比不上网人群的工资收入要高,说明互联网的溢价效应确实存在且有较大的性别差异。互联网的工资溢价效应与人们的网络行为紧密相关。女性的性别观念也显著地影响了她们的互联网工资溢价效应,体现了性别不平等在网络空间中的再生产。

在点评和提问环节,与会学者就研究方法中的变量选择、模型建构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专题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指出,3个研究都关注到了信息化对女性的影响,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从经济角度来看,庄家炽的研究还需要就业机会、就业满意度等旁证,而性别观念的测量、上网行为内容的差异可能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郝建彬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女性的信用度高,这对金融产业来说很重要,值得深入研究。而对于创业,将所有人放到一起研究值得商榷,应对人群分层,创业年龄、创业又退出的情况也要考虑。对于佟新的研究,王广州认为应该跳出传统的观点来审视现代的事物,可能会有新的角度和认识。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在评论中指出,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与中国奉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有关,而我们在讨论妇女创业问题时,除了关注妇女的就业愿望,更要关注国家和社会为妇女就业创造的条件和提供的社会支持。我们不能否认电商在经济发展和妇女就业中的地位,但也要认真思考佟新老师提出的女性电商创业者如何解决家庭和工作冲突的问题。

三、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等

围绕两性收入差距、职业性别歧视和性别隔离、工作家庭冲突等与妇女经济地位息息相关的议题,共有6位学者做了发言。

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两性工资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向晶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混合面板数据,研究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结果表明,在劳动力市场当中,女性与男性的工资差距存在显著的“队列效应”,越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越遭遇更多的性别歧视,其与男性的工资差距要高于早期参加工作的女性,且各队列内的男女两性工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中国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同时存在“天花板效应”,这表现为:随着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间的推进,性别工资差距也随之扩大。总之,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发展并非与男性的差距缩小,而是在扩大。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夏翠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使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和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来分析10年间性别间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这10年中,性别收入差异略有扩大,尤其是性别收入差异在中分位数收入群体中扩大。2000年,人力资本因素能更多地解释性别收入差异;2010年,性别职业隔离的解释力更大,教育因素几乎失去解释力;制度结构因素、工作经验在性别收入差异中的解释力在2000年与2010年均较强。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慧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巫锡炜都分析了市场化对女性经济参与的影响。杨慧基于三期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20年来妇女经济参与度指数的变化,认为以2000年为拐点,经历了先提高后降低的倒U形动态变化,经济领域性别差距总体略有缩小。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市场化可显著扩大经济领域性别差距,提高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可显著缩小经济领域性别差距。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女性就业比例、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为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缩小性别差距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巫锡炜从单位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及单位本身市场化程度两个方面的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与经济领域的单位相比,非经济领域的单位在招聘、晋升岗位安排、退休等方面发生性别歧视的风险相对较低,只在重要部门主管的有无方面增加了性别歧视风险;体制内外单位在招聘、晋升、重要部门主管人选方面的性别歧视程度无显著差异,体制内单位在岗位安排方面发生性别歧视的风险低于体制外单位,但在退休年龄歧视方面发生歧视的风险反而增加。总体而言,体制内的庇护对于减少性别歧视依然有效。

关于工作家庭冲突,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教授宋健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实证分析了中国已婚妇女生育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同时检验了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生育二孩、家有婴幼儿、曾因生育中断就业的经历均会对妇女目前的就业状态产生消极影响。总体上,经济支持会增强、而照料支持会减弱生育对妇女就业的消极影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贾云竹则基于同样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核心家庭而言,生活在多代同堂中的年轻已婚女性的劳动参与相对更低,但对男性则无显著影响;无论男女,承担年幼子女的照料责任都会显著抑制其劳动参与;城镇被访者对传统性别分工的认可状况对其劳动参与有显著的影响。对农村女性而言,配偶收入越高、年龄越长,其劳动参与的可能也越高。两位学者都提出建立健全幼托服务等社会支持,分担女性家庭责任的建议。

在提问与评论环节,与会学者主要就研究中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如市场化之外的文化和体制因素、政策变化对体制内机构的影响、女性的个人能力等进行了提问和讨论。评论人吴要武从研究指标选取、研究结论的证明以及研究发现的呈现等方面对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得出结论应更加谨慎,需提供更多的证明,其对经济学与社会学不同研究路向的辨析也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爱玉在评论中指出,夏翠翠的研究在性别隔离测量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女性劳动参与可能需要把有收入和是否就业结合起来考虑。宋健研究中计划生育政策对体制内子女数的影响、父母从生育中获得的不同回报都值得进一步挖掘。贾云竹的研究主要关注了与父母同住对女性劳动力参与的影响,不同住其实也有代际支持,中国的代际支持可能是一种基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家庭伦理。

四、家庭与妇女发展

本专题共有3位学者围绕家庭和谐平等的主题分享了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家务分工模式、城镇已婚女性的就业状态及其后果、育龄妇女母乳喂养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牛建林利用文化扩散的框架分析了21世纪以来中国家庭家务分工模式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平等分担家务的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年轻的、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被访者在接受和实践这种新的家务分工模式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城镇居民接受新的分工模式比农村居民更快。传统的夫高妻低的教育匹配模式对接受和实践平等家务分工具有突出的不利影响。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教育匹配模式本身的演变已成为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和新的家务分工模式传播的内在力量。

针对近20年来城镇已婚女性就业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玉静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探讨了不同就业状态对城镇已婚女性所带来的后果,即是否在业对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就业状态城镇女性家庭地位满意度的差异源于家务劳动时间、夫妻关系、家庭决策参与等因素,家庭的庇护(丈夫收入高)并不必然提升城镇不在业女性的家庭地位满意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廖梦莎基于地位调查数据发现,育龄妇女人口学特征与母乳喂养时长密切相关,城市育龄妇女母乳喂养时长少于农村育龄妇女;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母乳喂养时长越短。育龄妇女社会经济及家庭因素影响其母乳喂养时长,有工作的产妇母乳喂养时间短于无工作的产妇;家庭总收入越高,母乳喂养时长越短。分娩方式影响着育龄妇女母乳喂养时长,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时间短于自然分娩产妇。产检情况、婴儿性别、胎次则没有显著影响。育龄妇女权益相关因素影响着其母乳喂养时长,产假天数越多,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育龄妇女母乳喂养时间更长;产假期间无收入者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建议:干预分娩方式,宣传、鼓励、提倡自然分娩;增加产假天数;完善工作场所哺乳支持设施等。

在总结和点评环节,评论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姜秀花指出,家庭研究是妇女研究重点关注领域,其中,家务分工是家庭权力关系研究的核心议题。随后,她对本专题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强理论框架及解释、调整好模型建构时各个因素的进入顺序、根据研究设计简化模型等建议。

五、妇女的政治参与

本专题3位学者围绕妇女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研究的介绍,涉及问题包括中共党员结构变化的性别分析、妇女就业与参政相互支撑关系、农村居民政治效能感性别差异等议题。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张永英利用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和中组部数据,探析1990-2010年中共党员队伍性别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年间中共女党员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增加,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性别结构不断改善。与男党员相比,女党员文化程度高、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不过,还存在中共党员队伍女党员比例与男党员差距较大、农村和生产一线女党员比例偏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女党员发展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问题。建议对农村女党员、生产一线女党员和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中的女党员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和建花分析妇女地位调查数据后发现,妇女的经济参与和政治参与程度有关。在业女性的投票率比不在业女性高,收入高的女性参加选举比例也高,占有财产者的议政参与比例高于没有财产者。同时,个案访谈也发现,妇女参政有助于推动行业经济发展和妇女地位提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丁志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CGSS2010数据中研究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发现,女性的政治效能感低于男性。政治面貌、民族、是否经常阅读有关时事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是否与他人经常讨论有关时事的话题以及政治认知对男性和女性政治效能感均有显著影响。收入、教育年限、是否参与投票、对基层政府信任并未对所有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

评论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杜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妇女全面参与政治生活,包含政界、学界和商界,本专题的选题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点。她认为3位学者选择的研究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化扩展了妇女参政研究,启发了后续研究的选题:农村妇女政治效能普遍低于男性,因此需要政策研究者和制定者将多种方法并轨,需要提高女性日常参与政治活动的素质;少数民族女性政治效能感高于汉族女性,需要研究者加强文化层面的讨论等。

六、性别平等与价值观念

聚焦性别观念研究,3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围绕“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价值观分享了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性别规范、高校学生性别观念、问卷调查中的性别观念指标设计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吴利娟指出,近年来人们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说法的认同率有所上升。基于对广大、湖北、上海等三省市城乡居民访谈,她认为,“嫁得好”被赋予的意义更加多元,既有对封建传统与革命传统的双重背弃,也有对需要情感满足这一女性特质的强调;在“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性别规范下,工作对女性的意义被单一化为改善社会经济地位,婚姻家庭对女性的意义被本质化为女性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佳选择。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洁以北京、广州等地6所高校的焦点组访谈结合地位调查数据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群体的性别观念日趋平等和包容。然而这种看似愈加平等的价值观背后,隐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理性的价值渗透,表现为:高校男生的价值观念仍然更多地建立在竞争性的关系模式之上,他们更多地认同个人主义、效率和竞争性的发展分工模式;高校女生的价值观念则更多地挣扎在传统的家庭与新自由主义市场竞争的逻辑之间。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马焱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中性别观念的测量进行了反思。基于上海、陕西、广东、黑龙江、湖北、北京等地的定性访谈,她发现“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不是测量婚恋观的理想指标,“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效度、信度偏低。她认为性别观念的测量与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密切相关,在题项设计中应以“如何反映鲜活的社会现实”为标准。

评论人杨菊华教授指出,性别观念议题非常重要。在对观念进行分析时,应有一个多角度的审视,而不是单一、线性的判断;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关注过程和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肯定或否定。比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含义在90年代和现在就有不同,如果模糊问、模糊答,这种不成功的指标设计就会影响对真实性别观念的把握。

七、社会性别与老龄化

本专题3位学者的发言从不同角度聚焦老年妇女,内容涉及丧偶老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老年女性的照料、老年女性的养老保障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以CFPS调查数据为主,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丧偶老人的女性比例近30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女性丧偶老人的绝对人数是男性丧偶老人的2.4倍左右,女性丧偶老人近60%分布在乡村。从丧偶老人经济来源看,女性丧偶老年人口收入较低,2/3女性丧偶老人的经济来源以家庭其他成员供养为主。通过CHAID方法筛选影响丧偶老人幸福感的因素,发现健康状况是影响幸福感的最主要的因素。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陈虹霖利用地位调查老年专卷调查数据,针对老年女性照料资源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性别、年龄组的对比研究。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影响老年女性的关键性照料资源进行检验,并结合性别视角,从微观的社会工作介入视角和宏观的社会制度保障视角出发,探讨了保障老年女性老年生活的行动策略。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桂霞基于地位调查数据分析发现,20年来,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为与就业的关联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女性的保障;而与职业无关只与身份相关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建立与发展,使得在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弱势的妇女受益较大,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养老保障的性别差距。

评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十分认同本组专题关注的问题,指出要改变老年丧偶女性的弱势地位,需要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她对本组的发言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例如关注影响因素和原因时需要分地区、分人群的具体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在老年人中的作用须进一步深化等。

八、青年论坛

研讨会专门设置的青年论坛吸引了代表妇女/性别领域新生力量的众多青年学者的广泛参与。6位青年学者的发言,议题广泛,涉及女性情感、健康、流动、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梁丽霞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性别照顾者的情感产生过程、表现内容、表达方式等。研究发现,男性照顾者的消极情感较显著,且呈现内容比较单一,女性照顾者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均显著,且情感呈现内容多元、交叉。两性差异性情感状态进一步巩固了性别不平等的机制,遏制了男性情感资源。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实习研究员郭月青利用2000年和2010年地位调查数据考察了女性健康消费的态度和行为在10年间的变迁。分析显示,健康消费态度方面,女性对于医疗改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女性自身不重视病情成为继付不起医药费之后的新增主要拖病原因。健康消费行为方面,女性拖病行为比例上升;女性基本医疗保险享有率从低于总体水平变为高于总体水平;女性健康体检行为更为积极,但公费负担比例较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姜佳将通过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分析了生活方式对流动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模式、经济收入和医疗保险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流动者的生活满意度。其中,居住模式对流动者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离散型居住模式者的生活满意度最低,半离散型居住模式者和聚合型居住模式者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刘一笑同样利用地位调查数据探究已婚女性的婚姻暴力与其宗教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遭遇配偶心理暴力、强制性控制以及肢体暴力的女性,更有可能参与宗教,且暴力程度越剧烈,参与宗教的可能性越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李潇晓比较了2000年和2010年男女两性住房产权状况后认为,城乡拥有住房产权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有所改善。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独生子女政策对缩小两性住房产权不平等有积极影响,而教育、收入的影响逐步减弱,职业影响则消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田志鹏使用路径分析模型研究父母教育、职业对于男女两性教育和职业获得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子代教育获得上,父亲的教育、职业对儿子的教育获得有更强的影响,母亲的教育、职业对女儿的教育获得有更强的影响;在子代职业地位获得上,父亲教育、职业对男女两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总效应均高于母亲的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家庭背景对于男女两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而本人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不断上升。

青年学者的选题新颖,研究规范,得到了与会学者的一致肯定,但专家也就研究方法和结论推断的不足做了评论并就研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体建议。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在点评中指出,单次截面数据得不出因果关系,只能得出相关关系。在梁丽霞和郭月青的研究中,都突出了性别的影响,控制变量如年龄、区域、职业等可能是更重要的影响因素。田志鹏的研究结论和我们观察到的二代现象有点矛盾。郑真真认为,流动人口本身就是选择性的群体,能进入样本的可能都是满意度不是那么低的人群,婚姻暴力和女性宗教参与是很有意思的研究,但宗教本身差异较大,如伊斯兰教是出生就信教。身体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分别分析和一起分析各有利弊,因为可能三种暴力同时存在,而一起分析又会有共线性问题。李潇晓的研究涉及住房产权人与购买人分离问题,名下有房产不一定是自己购买的。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姜秀花指出,整体样本中既遭受家暴又信教的群体可能特别少,从统计来看,因为重大疾病信教的比例可能更大。李潇晓的研究显示教育和收入对房产所有率有影响,职业对房产权没影响,而职业和收入、教育都有关,这也需要考虑。郭月青使用健康消费的概念有歧义,可能也需要进一步界定。姜佳将的研究中生活方式要比居住方式宽泛得多,单独研究离散家庭会更有现实意义。

在研讨会闭幕式上,张车伟和谭琳分别做了会议总结讲话。张车伟指出,多学科学者汇聚使得本次研讨会火花四溢。他充分肯定经济学视角与性别研究的契合,认为经济学视角的普及对于性别问题的研究很有意义,今后应大力推进经济学和性别的交叉研究。谭琳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妇女研究要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价值观和方法论问题。首先,妇女研究应有科学性,避免娱乐化、情绪化、庸俗化。妇女研究需要探究妇女发展同社会发展、人类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要立足于多学科,站在理性的立场分析和研究妇女问题。其次,妇女研究需要价值观指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影响研究选题、模型设计、对策提出。第三,妇女研究应注重方法论建设。女性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妇女的问题,要历史地看,全生命周期地看,要放在社会发展中看。最后,谭琳希望加强不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推动妇女研究以科学的姿态走进各个学科,也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科能够参与到妇女研究中来。

责任编辑:含章

C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2563(2016)01-0115-07

1.史凯亮(1982-),男,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女性教育、性别与文化。2.郭月青(1990-),女,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女性人口、妇女健康。

猜你喜欢

妇女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如何提升妇女获得感——陕西妇联持续深化改革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