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专业化方向 打造核心竞争力
——以人民法院报《正义的审判》纪念特刊策划为例

2016-04-16徐光明王珊珊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战犯特刊专业性

■徐光明 王珊珊

坚持专业化方向 打造核心竞争力
——以人民法院报《正义的审判》纪念特刊策划为例

■徐光明 王珊珊

2015年9月3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指示,人民法院报隆重推出70个版大型纪念特刊 《正义的审判》,集中展示二战后审理日本战犯的全貌。特刊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专家表示,特刊填补了国内外对审判日本战犯研究的空白,是目前为止国内外首次最系统、最全面、最完整的审判日本战犯的报道。网络时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面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传统媒体纸媒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值得深思。 《正义的审判》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强化互联网思维,通过做到深、精、专,从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应是专业性报纸在重大历史事件报道中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找准自身定位 落脚深精专

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为例,各媒体均在纪念日临近一段时期开设专题报道。如果专业性报纸报道聚焦于抗战胜利的历史事件、采访抗战老兵、讲述历史故事等内容,一是报道铺开面太广,重点和主题都不够突出;二是与其他媒体重复雷同。专业性报纸如何避免报道落入空、泛、大,做出有亮点、有看点、有特色的个性化报道,首先需要认真思考自身媒体的定位。

作为党报性质的专业性报纸,一方面要承担起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任,另一方面也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体现出本行业的专业性。对于人民法院报而言,就是要为全国法院干警及法律相关人士提供专业化法律阅读产品,围绕 “法”字做文章。在《正义的审判》中,本报报道点关注日本战犯的审判,既契合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主题,又落脚于 “法”、落脚于审判,从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又能体现自身专业优势的报道思路。

专业性报纸无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与全国综合性大报相比,也无法效仿市场类报纸的灵活多变、与新媒体融合度较高的风格,但其在专业领域所拥有资源也是其他类媒体所不具备的。在碎片化阅读习惯盛行的当下,利用好特定行业的平台与资源,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个性化产品,在报道深入、精准、专业的方向取胜,这应是专业性报纸核心竞争力所在。

理清逻辑框架 策划贯穿始终

策划思路确定后,首先需要搭建报道的基本框架。通过收集大量相关资料,理出基本清晰的逻辑关系,确定报道的基本框架。根据对收集材料的整理, 《正义的审判》确定的基本框架为四大版块——东京审判、盟国审判、国民政府审判、新中国审判。

第二要建立版面与内容的联系。 《正义的审判》共70个版面,基本框架确定后要根据版面容量来决定所收集资料的取舍,如盟国审判是以一个国家为一个版面还是以一个法庭为一个版面,这不仅需要考虑到每个内容版块占报纸版面的篇幅,还需要考虑每一个版面是否有充分的内容支撑以及各个版占比的平衡等因素。

完成这两步,需要报道参与人员的反复沟通协调,通过召开形式多样的策划会,不断共享收集到的突破性线索。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来做报道专业顾问,在策划初期可帮助我们更科学地建立报道框架,同时帮助大家了解和接触到专业的学术视角,中后期还能为报道内容的准确度及严谨性进行把关。

提供个性化内容 打造独家 “品牌”

《正义的审判》突出个性化报道内容,向用户提供有特色的产品,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勇于创新。审判日本战犯媒体虽有报道,但多数为点状、零散的报道,还没有过完整的成体系式报道,并且主要集中于社会提及度较高的东京审判,新中国审判相比较少,而国民政府审判、盟国审判则更少。在此情况下,人民法院报的策划思路集中于系统化报道审判战犯的全貌,填补空白地带,认识到对空白领域的涉足与突破性报道正是本报独家报道、高品质内容的价值所在。因此整个团队不断寻找线索,找到研究新中国审判、国民政府审判、盟国审判的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通过交流、讲座以及约稿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空白领域的首次系统化突破性报道。

二是重事实、重数据、重证据。在报道中,人民法院报尽量做到对每一个审判都做到有具体审判人数的数据、有庭审记录等,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用事实证明世界范围内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正义的审判,而非胜者的审判。其中,本报邀请法学专家将东京审判首席检察官季南开庭陈述翻译为中文节选刊发,此为国内首次在媒体披露。同时,人民法院报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撰写专业评论文章,增强报道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深入性。据统计此次报道共采访或约稿有关专家17人。

三是采访亲历一线,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结。宏大历史事件的报道,如果不能平衡好历史资料与新闻报道的度,就容易变成资料收集整理,因此人民法院报在《正义的审判》报道中,非常注重对亲历者的采访,若亲历者难寻或已不在人世,则尽可能采访到其家人或相关人士。据统计,共采访亲历者20人,其后人13人,实地考察走访了十余个城市几十个地点。其中,对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代表团目前仅健在的两位成员——93岁的高文彬与94岁的张培基,记者进行了面对面采访。

四是注重视觉效果,优化阅读体验。人民法院报利用纸媒介质,以更符合用户阅读习惯的方式展现新闻产品,在策划的各个环节都注重美术编辑的参与和意见。产品的最终形态共配图362张,插入表格或图示26个,封面封底统一设计,以旧牛皮纸的水印底纹营造出充满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的视觉效果,导读页采取四个缩略图配章节名称的形式,将清晰的逻辑与时间线条清晰展现,以上内容尽管以报纸为载体,事实上与多媒体平台的阅读方式相近,即打破大篇幅文字堆积,通过线条、图示、底纹、图表、丰富的版式来体现时间线、逻辑线甚至地图 (封底用地图图示展示世界范围内审判日本战犯的全局)等。

善用资源优势 团队分工明确

《正义的审判》特刊从策划到完成历时45天,要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完成工作,离不开全体人员的全力以赴。最高人民法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周强院长亲自指导策划方案,景汉朝副院长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党委积极加强领导,社长倪寿明、总编辑赵翔多次组织召开策划会,并对报道全程关注跟进。倪寿明、赵翔担任总审核;策划团队共8人,张守增、刘岚、郭士辉、徐光明、赵刚、张先明、李文广、王珊珊。其中张守增负责总体统筹协调,刘岚为版面策划组组长,郭士辉为理论组组长,徐光明为国际采编组组长,赵刚为国内采编组组长,总编室执笔提供策划方案。方案通过后策划团队同时负责采编任务的落实,以总编室、新闻部、周刊部、案件部等部门为主成立采编团队,编委全体上阵负责三审;美编、校对、出版等各方面人员齐心协力,在保证每天报纸正常出版的情况下保证了特刊工作的完成。

同时,本报注重利用好自身的平台资源、积极发挥平台优势,报社先后邀请程兆奇、刘统、范国平等专家,来报社举办讲座,确保特刊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专家们对商定报纸策划思路、提供文献及书籍资料、提供和联系其他采访对象等方面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有的专家还亲自撰写文章。根据最高法院院领导指示,报社又将报道出版为中英文对照的同名图书,图书英文由国际法专家霍政欣领衔的翻译团队翻译。

最高法院外事局、办公厅档案处、老干局也在人民法院报沟通后积极提供帮助。人民法院报还与国家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等积极合作以获得协助。同时还与兄弟新闻单位驻外记者、律师等有关人士约稿,对审判旧址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或查找资料。

深入、精准、专业,是 《正义的审判》从始至终坚持和践行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在媒介产品日益丰富的市场环境中,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耐读耐看的优秀新闻产品。

(作者分别系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总编室副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战犯特刊专业性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第三届“战后对日本战犯审判”青年学者研讨会综述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馆藏日本战犯画作述评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