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2016-04-16李生彪
李生彪
(湟中县上五庄国营林场,青海 西宁 811606)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李生彪
(湟中县上五庄国营林场,青海 西宁 811606)
榛实象甲(CurculildieckmanniFaust)是危害平榛果实、芽及嫩叶的主要害虫。文章对榛实象甲的寄主和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榛实象甲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榛实象甲;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
榛实象甲(CurculildieckmanniFaust)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又名榛实象鼻虫,榛实象。榛实象甲专寄生榛子果实。近年来,榛实象甲在青海林区野生榛林危害比较严重,被害严重的地块寄生率达74%,给榛子坚果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全面有效防治榛实象甲虫,控制该害虫的危害,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并于2010—2015年对该害虫在湟中县的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体长7.5~8 mm,宽2.7~4.1 mm,体菱形,黑色,被覆褐色细毛和较长粗的黄褐色鳞毛,鞘翅的鳞片组成波状纹。前胸背板基部中间,小盾片,前胸腹板,中胸突起,前、中足基节以及腹板第1~4节两侧密被黄褐色鳞片。鞘翅缝后半端散布直立毛。雌虫喙细长,几乎为前胸的3倍,端部很弯,基部放宽,有隆线。触角着生于喙的中间以前,柄节略短于索节前5节之和,索节第1节长于第2节。小盾片舌状。鞘翅肩钝圆,向后逐渐缩窄。后足较长,腿节有1齿。臀板中间有深窝。雄虫喙长为前胸的2倍;触角着生于喙中央之前,柄节长于索节前6节之和;臀板无窝。
1.2 卵
长椭圆形,长0.8~1.2 mm,宽0.5~0.7 mm。乳白色,表面光滑。
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0~11 mm,宽4~5 mm。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头侧下方具黑色单眼。胸、腹部乳白色,疏生黄色细毛。前胸背板宽广,淡黄褐色。前胸不具横褶,中、后胸及第8腹节有横褶2个,第1~7腹节各分为3个小节。第9腹节小,第10腹节嵌入第9腹节内。气孔淡褐色,胸部气孔1对,位于前胸两侧略后方;腹部气孔8对,位于第1~8腹节两侧。
1.4 蛹
长7.5~10.5 mm,宽3.2~5.0 mm,椭圆形,黄褐色,体背密生黄色细毛。头顶具黄褐色乳突1对,喙稍弯贴于腹面,其端部与后足等长。触角并列于喙基部两侧。翅由胸背斜行盖住腹部各节,后端压住后足,仅腿节、胫节呈三角形露出。第1~7节的背侧后缘各具小瘤突1列,每瘤突的顶端生刚毛1根。臀节末端有一对发达的刺突。
2 生活史
该害虫在扎兰屯市2年1代,少数3年1代。2年1代的,历经3个年度。以老熟幼虫及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第2年6月上旬出土,开始在枯枝落叶层下活动,6月中旬成虫上树活动,并开始取食,6月下旬成虫进入盛期。7月上旬榛子幼果发育时期,成虫开始交尾,7月中旬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产卵盛期,卵期10~15 d。于7月下旬在榛果内孵化成幼虫。最早出现在7月12日,7月下旬、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初孵化幼虫在榛果内取食近1个月左右,则发育成老熟幼虫。8月中、下旬,当榛果日趋成熟时,有虫果提前1周左右出现生理成熟状态,果皮后面呈现棕色,老熟幼虫或随果坠到地面,或咬破榛壳脱果后钻入土中20~30 cm处做土室准备过冬。8月下旬,9月上旬为入土盛期。下一年,7月中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蛹期半月左右。7月下旬出现新成虫,8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新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即转入越冬态。
3 生物学特性
在湟中县2年1代,历经3个年度,以幼虫和成虫在榛林土壤中越冬。5月中、下旬当榛子的大部分雄花序伸长并开始授粉时,越冬成虫出土活动,在榛株上进行补充营养,一般多在幼果端部一侧尚未完全硬化的部位取食21~34 d;成虫摄食幼果汁液后,使榛子内果皮局部形成海绵状干缩,损及胎座,并易导致病菌侵入,使榛果内部腐烂。个别成虫还取食蒙古栎的嫩枝和叶片。成虫在晴天炎热的中午(10:00~14:00)最为活跃,有时围绕树冠作3~5 m短距离飞翔。在早晚、阴雨或大风时都在榛子的枝叶下静伏不动,如遇惊扰即假死坠地。7月上旬当榛子总苞出现并坐果时,成虫开始交尾产卵,一生交尾1~3次,每次交尾间隔2~4 d。卵最早出现于7月上旬,7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0~14 d。成虫具有明显的喜光喜温特性,雌成虫喜在榛株顶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榛果上产卵,因此通常树冠上部榛果被害较下部严重,阳坡较阴坡严重,低郁闭度较高郁闭度严重,割带的较不割带严重,平榛较毛榛严重。产卵前雌成虫先咬破榛子苞片,在榛果表面蛀1.0~1.6 mm深的产卵孔,于孔底挖成卵室,每室产卵1粒,每果产1粒卵,仅个别榛果可出2~3粒卵。
卵孵化前变成黄白色,卵形稍膨大,一端略透明。卵孵化最早出现于7月下旬,最晚为9月上旬。幼虫在榛果内发育约30 d,先沿果皮咬食子叶,由于榛果内容物被蛀食一空,被害榛果不仅不堪食用,而且于8—9月大批过早脱落。幼虫老熟后在榛果上蛀一直径2~4 mm的圆形脱出孔,随落果坠落地面后出孔。钻入土中,并于土深30 cm处营造土室越冬。幼虫入土最早出现于8月上旬,9月上旬为入土盛期。幼虫在土中经过12个月,跨2个冬天,第二年9月上旬在土室内化蛹。蛹期10~12 d,羽化前蛹变成灰白色,复眼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喙鞘、足鞘末端与各体节的分界处呈灰褐色。成虫羽化后当年不出土即在原土室中越冬。天敌少,仅发现黑蚂蚁、鸲鹟、麻雀、花鼠捕食老熟幼虫。
经过更新平茬后的榛林,由于当年无寄主榛果,当年越冬的成虫寻找寄主果实需迁移到周围有果的林内。次年结果后,其害虫为平茬前一年越冬态的象甲幼虫。因此说,根据榛实象甲发生特点,当年虫口密度危害第三年的榛果。
4 防治方法
榛实象鼻虫发生面广,生活史长而复杂,世代重叠交替发生。因此,单纯化学药剂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综合防治。
4.1 药剂防治
在成虫产卵前补充营养期及产卵初期,5月中旬到7月上旬用60%的D-M合剂,以高浓度300倍液毒杀成虫,对榛园进行全面处理,共喷布2~3次,间隔时间15 d ,每667 m2施药量0.1 kg。或者用50%腈松乳剂和50%氯丹乳剂,以1∶4的比例混合用400倍液喷洒,毒杀成虫。于幼虫脱果前及虫果脱落期即7月下旬-8月中旬,在地面上撒4%D-M粉剂 毒杀脱果幼虫,每667 m2用药量为1.5~2 kg。
4.2 人工防治措施
在全面采收果实时,集中消灭脱果幼虫。具体方法为:在幼虫未脱果前采摘坚果,然后集中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或木板上,幼虫脱果后集中消灭。对于虫果特别严重,产量低已无采收食用价值的,可以提前于8月上旬至 8月下旬采果后,集中消灭。
1005-5215(2016)10-0111-02
2016-09-07
李生彪(1975-),男,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森林培育研究.
S763.38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6.1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