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的力量
——“贵州绿茶”大区域品牌助力黔茶走向世界

2016-04-16周芸吉王艳霞

贵茶 2016年1期
关键词:绿茶标志贵州

文-周芸吉 王艳霞

编者按:十年磨一剑,“贵州绿茶”强势出击,铸就了黔茶大区域品牌强大的力量,绘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态美、企业强的美丽画卷。

在2015年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陈敏尔同志指出,“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茶产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要让做茶的人更富有,让喝茶的人更健康,让赏茶的人更快乐,让贵茶香满人间!”

贵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古茶树众多,石阡、金沙等地所产的茶叶曾经被定为贡茶。但由于历史发展和自然条件等原因,优质的贵州茶“养在深闺”,没有完全走出大山。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茶业逐步发展,都匀毛尖被作为贵州各族人民献给领袖的礼物,受到了主席的称赞,并亲自命名,提倡多种高山茶。在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贵州茶叶,并鼓励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茶产业作为贵州脱贫攻坚重点产业、保护环境重要举措、农业致富重要推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由自然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由自产自销到全国销售并走向海外,由传统加工到新技术加工,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广大茶农从中得到了实惠,茶企得到了发展,贵州茶界大力加强品牌建设的努力功不可没。

为壮大贵州茶叶品牌,贵州茶界人士积极协作,诸如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业协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馆业协会等行业协会蓬勃兴起,为贵州茶叶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大大提振了茶农的信心。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各茶区加大了资金和科技的投入,走出了“公司+农户”等一系列发展路子。并在省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组织下,加强与省外茶区、茶企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各地推介活动,借助品牌的力量,为贵州茶叶影响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系列的组合拳,使贵州茶叶由“养在深闺”不断走向市场,走进消费者,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在茶界有这样一说,“东有龙井,西有凤冈”,尽管凤冈只是贵州的一个茶区,但从中可以窥见贵州茶叶品牌走向市场之一斑。7个区域公共品牌和“贵州绿茶”大区域品牌的取得,是对贵州茶叶品牌建设成绩最好的证明,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侧面,也是贵州后发赶超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贵州茶叶品牌力量的积蓄,是先天的优势的发力,更是贵州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础。

贵州茶海美景

2016年12月,对于贵州茶人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个月。“贵州绿茶”作为贵州大区域品牌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贵州绿茶”做大做强、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贵州茶香满人间的这一愿景正在实现。 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表示,感谢农业部和专家组对贵州绿茶的支持,我们将保护好、使用好、维护好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

从上世纪30年代“中央实验茶场”试制的湄潭绿茶,到解放后的黔绿。“贵州绿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大区域品牌概念。2007年,贵州明确了以发展“绿茶为主体,其他茶种为辅助”的茶产业发展方向。“贵州绿茶·秀甲天下”,这个人们曾经陌生的概念,已变成国内外消费者的共识。经过数年的坚持和耕耘,“贵州绿茶”为省级品牌标识,区域地理品牌为基础,企业商标为主体的“大品牌、大产区”概念,已在全省茶区的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和茶企形成共识。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说,“贵州绿茶”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茶业大区域品牌,为贵州做强茶原料品牌和走大市场提供了空间,有利于促进贵州茶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进入国际市场。

大发展催生大品牌

茶产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2015年,贵州省全面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茶产业发展迈上了快速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的新阶段。全省茶园面积689.2万亩,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6.8%,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22.4万吨,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0.7%,总产值214.8亿元,综合产值404.9亿元,全省有135万户农民种茶,茶农人均茶叶年收入近1000元。

“丝绸之路·黔茶飘香”西安站推介活动

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增比进位、跨越发展的成功道路,为贵州茶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长为贵州五张名片之一。

自贵州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茶叶基地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质量监管等重点环节集中发力,产业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发展方式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进一步转变。通过聚焦重点品牌推动产业链整合、瞄准目标市场加快销售渠道建设、实施新标准提高产品竞争力、抓绿色防控严守质量安全、大力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以“三绿一红”品牌为代表的贵州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使贵州茶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产品性价比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奠定了贵州作为中国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的地位。

数年的积淀,各茶区的发展成果令人欣喜,奠定了“贵州绿茶”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7个区域品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特别是市场上出现假冒贵州绿茶的种种现象,迫使贵州茶统筹打造一个大区域品牌,以此来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贵州茶的产地优势、品质特色、人文历史、产业发展、品牌宣传。

经过多年的努力,2016年12月初,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专家组对“贵州绿茶”申报农产品地标进行了最后的审定,并一致认为“贵州绿茶”具备大区域品牌优势,符合各项审定程序。农业部监管局标准处处长董洪岩认为,“贵州绿茶”作为大区域品牌成功申报农产品地标,为做强原料品牌和走向大市场提供了空间,有利于促进贵州茶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进入国际市场。此次审定,是农业部对支持省级大区域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化、标准化的一次尝试和创新,开创了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先河。

在区域地理标志品牌的促进下,贵州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兰馨茶业、栗香茶业、贵州贵茶、贵天下茶业等一批品牌企业迅速成长为贵州茶产业的标杆企业,并跃升为国家级龙头企业。

独特优势厚积薄发

守正出奇,和而不同。

贵州,并不是中国唯一的产茶地区。但贵州却拥有诸多先天的优势,在发展茶产业这条道路上,高标准谋划,大手笔、大思路,致力于做中国第一产茶大省。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以赞赏的口吻记载了贵州的茶叶。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与贵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贵州境内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籽化石,可以证明贵州是中国茶叶的原生地、原产地。同时,贵州超过千年的古茶树大量存在,超过500、300年的古茶树更是不计其数,气候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是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的一部分。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句话,是前人对贵州生活的写照。而如今,正是有这样独特的产地环境,让贵州人告别了“人无三分银”的窘境。地处北纬24°37′—29°13′之间的贵州,全年太阳辐射充裕,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省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度大、漫射光较多、垂直差异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 符合茶树喜温、喜湿、喜漫射光的生长要求。

独一无二的产地环境,使得贵州绝大部分茶园建园都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植被丰富的山坡地上,形成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的茶园格局。部分地区二月初茶园就可开采,由于升温缓慢,茶叶持嫩性好、采摘期长,春茶原料采摘普遍至5月中旬。进入秋季,气温回凉如春,秋茶原料幼嫩、优质。特别是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茶叶清洁化生产,做老百姓愿意喝、喝得起、买得到的产品,做干净人、做干净茶、挣干净钱成为贵州茶界的共识。

“绿叶”变“黄金”

贵州绿茶的加工工艺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乌江以南以“都匀毛尖”卷曲形茶为代表;乌江以北以“湄潭翠芽”扁形茶为代表的两大传统工艺;以新生代“绿宝石”颗粒形为代表的工艺覆盖了全省。如今,以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为特征的“贵州绿茶”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在茶叶安全方面,贵州下足了功夫。自2014年开始,茶叶质量安全云在全省60家企业率先建立了可追溯监控系统,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在我省市级以上企业建立可追溯监控系统,以期实现全覆盖。实现“贵州绿茶”地理标志使用追溯系统全程监管,提高“贵州绿茶”公信度和核心竞争力。

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向黔看。”

让“贵州绿茶”响誉全国,走向世界,是贵州几代茶人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贵州茶人不遗余力地奔波在标准制定、活动推广、品牌宣传、市场拓展的路上。

为逐步实现“贵州绿茶”标准化生产,贵州于1991年、2003年2010年相继出台贵州绿茶地方标准。2015年,贵州省农委与省质检局组织开展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等10种茶叶品牌27项贵州绿茶地方标准进行了制(修)订发布工作,并召开标准宣传贯彻会发布实施,要求企业按标生产,“贵州绿茶”标准化生产日益完善。

同时,贵州茶人也深刻地认识到“茶乡也怕巷子深”的真理,如今的各地茶业展会上,总少不了“贵州绿茶”的身影。此外,还积极开门办会,以各种形式增强影响。2007年起,以“贵州绿茶 秀甲天下”为宣传推广主题,组织企业集群参加全国各种形式的茶博会、展览会,近百个产品获得国际国内200余项殊荣。2009年起,由省政府与国家农业部主办,连续七年举办了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利用“丝绸之路·黔茶飘香”推介活动、“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等为载体,组织企业赴全国各地推广。

云雾缭绕的贵州茶园

2016年7月,贵州茶界开启了“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160家贵州茶企历时15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到西宁,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每年五一、十一期间在贵州景区开展以“相聚多彩贵州·相遇贵州茶香”为主题的万人品茗活动,让旅游景区成为宣传推广黔茶品牌的重要窗口,促进茶旅一体化,景区品茗活动常态化,把节假日期间景区品茗活动打造成贵州旅游的一张名片,景区成为宣传推广黔茶品牌、弘扬黔茶文化、促进黔茶消费的重要窗口,让更多的游客认识了解熟知贵州茶。

在品牌宣传方面,开展了贵州茶产业十大系列评选,贵州春茶斗茶赛等系列评选活动。并投入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宣传推介贵州茶业品牌。

一系列的举措为“贵州绿茶”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省已有213家茶叶企业到32个省(市)建立营运中心,开设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等3751个。贵州茶进入省内390家星级酒店宾馆、主流电商平台开设贵州绿茶店铺1692家、单品9272个。

在出口方面的成绩更加不菲,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更加看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而贵州的生态优势成为了贵州茶的卖点。据贵州检验检疫局统计,今年1-7月,贵州省出口检验茶叶42批,共计496.7吨,创汇2035.4万美元,同比增长67.6%。出口对象从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扩大到欧美和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借力借势走向世界

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表示,贵州将保护好、使用好、维护好“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

“此次‘贵州绿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介绍说,贵州7个区域品牌和“贵州绿茶”大区域品牌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使用好、保护好、发展好,借势出击促进贵州茶叶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产品地理标志既是一种标识,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使用得好、保护得好,可以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如果缺乏长远规划,品牌开发保护工作滞后,就会出现“申请热、使用冷、效果差”的现象,远没有取得与其资源禀赋相称的市场业绩,其产业化发展将面临巨大困难。目前,全国各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多数没有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很难形成推广地理标志产品的合力。

贵州茶海美景

世界唯一的、发现于贵州的茶籽化石

贵州省正逐步健全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有效保护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规范贵州绿茶生产经营秩序,保障“贵州绿茶”质量和品质特色。在省农委的领导下,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牵头组建“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公室,并根据相关规定,制定《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切实落实“贵州绿茶”地理标志的监管和使用。

同时,将以“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母品牌,整合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贵定云雾贡茶、金沙贡茶、梵净山茶、都匀毛尖茶7个已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为基础,积极推进其他区域品牌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进行宣传、推广,促进企业在市场拓展中不仅切实地使用好,更要切实地在使用中维护好、管理好、珍惜好。

通过加强证后推广监管,规范标志授权使用,实施全程质量管控,对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的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积极普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知识、传播理念、引领消费,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贵州绿茶”申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得到专家肯定并获得通过。牟林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感谢我们贵州专家领导们辛勤的付出。”以后贵州将拥有共同的品牌“贵州绿茶”,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把“贵州绿茶”做成全国有名,世界知名的大品牌。

未来,贵州茶产业将形成以“大区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格局,通过加大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促进贵州茶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化、标准化,推动贵州茶叶走向世界、香满人间。

猜你喜欢

绿茶标志贵州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贵州,有多美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