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北小城姑娘来上海

2016-04-15赊旭

大学生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

赊旭

陈溪出生于辽北一个以煤炭闻名的小城,2012年来到上海一所211学校读大学。即使已经大四,跟她说起高考,那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怎么能忘记呢,那毕竟算得上是我人生一个小小的转折点。”

说到这里,她有些腼腆地笑了笑。

隔着安检对送行的父亲嚎啕大哭

陈溪出生在农村,家境在村子里算中等水平,父母以务农为主,年收入五六万元。父母年逾半百,家中下有上初中的弟弟,上有九十多岁的姥姥,姐弟俩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60%~70%,家庭负担不小。“在东北老家,和我爸妈同龄的人差不多都抱上孙子了,而他俩还要为我和弟弟辛苦劳作。”说到这里,陈溪叹了口气。

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十分重视陈溪姐弟俩的教育,在教育上的支出父母从没说过一个不字。陈溪自认为高考发挥得一般,结果成绩比自己估分高出30多分。此前,她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到千里之外的上海读大学。“或许是天道酬勤吧,高中三年我真的很努力,高三几乎没有12点前睡过觉。老天总会对你的付出有个答案的,或早或晚。”陈溪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认真地说。

她还清楚地记得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晚上,父母兴奋得一夜未眠,给几乎所有认识的亲戚朋友都打了一通电话,告诉他们陈溪的高考成绩。“从小我爸妈就对我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十年寒窗的付出有了回报,他们自然高兴。”

大学新生开学报到是当公务员的舅舅带着她去的。“我爸妈嘴上说自己不想去,太远了,但我知道他们很想去看看上海是什么样子的,女儿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可路途远、车票贵,家里还有姥姥和弟弟,他们走不开。舅舅出差去过很多地方,让他带着我去,他们放心。”陈溪回忆说。

陈溪说自己是个典型的巨蟹座女生,很恋家。“离家的日子渐渐地近了,心里越来越后悔自己报了离家那么远的学校。”2012年8月末,辽北的某个小城火车站,可以看见一个女孩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隔着安检口面对送行的父亲嚎啕大哭。“当时真的很舍不得家里,也许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吧。”回想起当初,陈溪不由得感慨。

28个小时的硬座颠簸,次日下午5点,陈溪和舅舅到达上海火车站。“刚来上海的时候真的有种很震撼的感觉,就是乡下孩子进城了。”

只能努力也只有努力

上大学后陈溪在辅导员的帮助下申请了国家助学金,每年有3000元,分10个月发放。大学每年学费5000元,住宿费1200元,在消费偏高的上海,陈溪努力把每月的生活费压缩到1200元。“每个月300元的助学金虽然说不多,但对我的生活有改善。”虽然身处贫困生的行列,但陈溪并没有申请助学贷款。“我爸妈不让我申请,他们觉得虽然家里经济压力大一些,但还是可以负担的,他们也不愿让我一毕业就要承受还贷的压力。”

大一大二时,陈溪会在节假日做一些促销员之类的兼职。大三时,她找了一份家教,教一个高一学生的语文,每周两个小时的课90元钱。学校在上海郊区,距离学生家很远,要跨越大半个上海。大三一年,每个周日,陈溪会提前上课时间三个小时出发,先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到地铁站,然后转三次地铁将近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课后,她再按同样的线路返回,往往要到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学校。“晚上回来公交车上人很多,经常要站一个半小时回学校。”

父母给的生活费和学校的补助是能够满足陈溪日常开销的,做兼职所赚的钱她大部分用来旅游、开拓自己的视野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我挺想去看看的。”陈溪是一个穷游爱好者,寒暑假总会抽出一部分的时间出去走一走。大学三年中,她到过云南、拉萨,足迹遍及江浙沪周边许多有趣的地方。“好多人说视野这个东西是有钱人才有的,我不这么认为。当下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在青旅做义工赚取食宿,路上拼车搭车认识天南海北的人,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段经历。不要活在别人描述的世界里,自己出去走走,会发现很多新鲜的事物的。”陈溪的抽屉里有厚厚一沓来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大部分是出去玩时寄给自己的,或者是路上认识的朋友寄来的。”

陈溪坦言,出身、父母是选择不了的,但自己可以通过努力选择改变。贫穷有时候确实会让自己失去一些机会,但并没有阻断所有的可能,多去尝试一些东西,多付出一些努力真的会变得不一样。“我只是想多努力些,让自己多一些改变的可能,多一些不一样的机会。我只能努力也只有努力,因为除了它,我一无所有。”

洒脱和豁达是我不具备的

“对于家境、出身,你难道没有抱怨过吗?”面对问题,她微微笑了笑,答道:“抱怨当然有过。很多时候都会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富裕些的家庭里,现在的生活会不会不一样,会不会不用活得这么辛苦。但有些东西注定是改变不了的,比如出身。如果学会了接受一些自己改变不了的东西就会坦然去面对很多事情,何况抱怨不会使情况有任何的改善,反而会变得糟糕。”大一那年,学校有去台湾交流的机会,陈溪很想去,资质也达标,可爸妈说开销太大家里拿不出费用,为此她难过了蛮久的。后来摄影专业课需要单反,父母没有丝毫犹豫就给她拿了7000元。

陈溪深知一次拿出7000元对父母来说有多难,她在摄影课上分外地用心。单反给她带来许多便利与快乐:参加活动时记录影像,旅游时拍景拍人……课余她会找一些摄影相关的书籍阅读。“我想考摄影师二级,这个不是很难,毕竟技不压身。”把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利用起来,是陈溪一贯的行事风格和态度。

“我很感谢父母,虽然他们能给予我的东西有限,但他们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都给了我。还有他们身上的勤劳和质朴,对于我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寒暑假,陈溪都会用自己赚的钱给父母带些礼物,帮弟弟辅导功课,让父母少操一些心。

陈溪身上的那种诚恳、上进的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大一时的她,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大一,陈溪经历过一段迷惘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从有些闭塞落后的家乡到大都市,巨大的反差让初来乍到的她一度有些无所适从。内向的陈溪沉浸在初次离家的愁绪之中。“大一上学期对于我来说是空白的,和其他同学加了大大小小的N个组织不一样,我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的生活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间,大多数时候在发呆。”

转变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的,偶然的一次机会陈溪参加了院里的一个团队协作活动,整个过程下来,陈溪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人有了更多的交流沟通后,就会发现自己以前有些狭隘,那个时候就渐渐意识到自己要做一些改变了。”她尝试去社会上做兼职,参加各种比赛认识不同的人,加入学生会……

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也让陈溪改变着。“上大学之前,我用的护肤品大都是强生润肤霜一类的,对于所谓的美妆、奢侈品一窍不通。我室友的家庭条件很好,用的大都是雅诗兰黛、迪奧、香奈儿,她给我上了很多扫盲课,她最常说的就是,这些东西虽然贵了一些,但性价比很高。以一瓶400元的乳液为例,节省一点差不多可以使用半年的时间。”后来,陈溪攒钱买了一瓶200多元的面霜,的确和以前用过的很不一样。从那以后,她开始慢慢攒钱,买好一点的护肤品。“物品有的时候可以廉价,但是得有一颗不断向上、追求更好的心。”对于这点,陈溪深有感触。

陈溪觉得,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越能体会到世态炎凉,越是能看得到人性中恶的一面。看过周围的人因为巨额医药费不得不放弃治疗,听过因为没钱而引发的恶语相向的争吵,见过亲兄弟因为父母的赡养问题而反目……“贫穷在我的身上打下很深的烙印,它让我很早就开始成熟,试着快点长大帮父母分担一些东西。经济上的拮据使我的性格变得很纠结,做选择时总会很矛盾,不知所措。”

从小到现在,每次购物,小到生活用品,大到手机电脑,陈溪都会在货架展台前停留好久,权衡不同商品之间的性价比,哪个更划算一些。“一般人可能是会在一些开销比较大的物品上比较的时间多一点,但即使是差距五毛一块的零食,我也会想很久。洒脱和豁达,是我的身上所不具备的。”

在陈溪看来,家庭环境的局限带来的阻碍集中在见识和为人处世两个方面。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和朋友去吃西餐时的情景。“服务员问几分熟的时候,我傻兮兮地点了八分熟,结果被人家委婉地提醒。第一次用刀叉不是很熟练,吃饭时很尴尬。”为人处世是陈溪最头疼的事情,“我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情商很低,一些交际应酬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在不同的场合该怎样说话、表现得体,人际交往中如何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如何处理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这些让陈溪有些不知所措,她打趣:“人际交往真的比高数、大物还要让人头疼。”

除了没谈过一次恋爱

大学四年过去了四分之三,陈溪说自己“除了没谈过一次恋爱,其他都经历过了”。她参加过两个学生组织,和同学们一起办文艺晚会、办篮球赛,她设计的活动喷绘好几次都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看着自己的东西挂出来,真的挺骄傲的”;拿过几次奖学金,参加过不少比赛,拿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辛苦攒钱和好朋友一起游历了国内不少地方;做过N次活动赛事的志愿者,拥有一堆纪念衫、志愿者证……除了这些,陈溪的实习履历也算丰富,在几个500强的公司做过实习生。

社会实践活动给陈溪带来的不仅是相对漂亮的简历,还带来了性格上的一些变化。高中时候的她,自卑又有些内向,不大愿意去与别人交流。“以前总是用自己的认知去看待世界,与社会接触得多了以后,才发现以前的自己有些狭隘。比方说做公益,以前我总觉得那些志愿者是有所求的,慢慢了解这个领域后,发现有很多人真是从内心出发,简单纯粹地要做一些事,在这个过程中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陈溪觉得,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多一份真诚,做好自己分内的是事,总归是没错的。

对于大学里没谈过一场恋爱,陈溪解释:“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很自卑,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的男孩子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喜欢的,总是觉得配不上人家,不敢勇敢地去追求;遇到追求自己的,不好意思拒绝,又不愿意将就。”顿了顿,她补充说:“我大学的三个室友家庭条件都不错,一次夜谈时,偶尔就讨论到了自己未来的嫁妆。大家都说自己的家里有几套房子,几套商铺之类的。我放假回家时和父母谈起这个问题,随口问了一句,他们给我准备了什么嫁妆?父母想了想,摇了摇头说,什么也没有。”听了这话陈溪的心里有些失落,但就像她说的那样,早就预料到了。“其实很早就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的。”

在陈溪的心里,自我一直是一个很卑微的存在,她经常会站在男生的角度去考虑,如果自己是一个男孩子,会不会选择自己这样的女孩作为女朋友?“这个社会很现实的,大家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伴侣条件可以相对的优秀一些,或者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像我这样一穷二白、外貌又不出众的女生,应该很少会有人去考虑吧。”陈溪认为不去计较一切的纯真恋爱在象牙塔确实存在,但踏入社会后,会有很多大家不得不去考虑的东西,“有情饮水饱”经不起现实的蹉跎。

在陈溪家乡,结婚年龄普遍在23~24岁或者更早,父母的同龄人很多已经抱上孙子。在她的婚恋问题上,父母态度开明。“我爸妈是将近30岁才结婚,所以他们不会要求我在多大之前必须结婚之类的,他们觉得一切随缘,缘分到了的话自然会遇到,我也是这个态度,并不担心自己会成为剩女。”

“你是谁,就会遇到谁。”这是陈溪对于爱情的态度、对于婚姻的观念。她一直觉得只有自己足够优秀,才会遇到更优秀的对象,才会有勇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讲到这里她自嘲地笑了笑:“感觉自己离‘优秀这个词还差好远好远。”对于自己未来的婚姻,陈溪坦言会把父母、弟弟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考虑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达到一个小康之家经济水平的条件下,我不会选择结婚,更不会选择生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生长在和我一样的境遇里,我想要给他更多的选择的权利,更多优秀的资源。”

对于爱情,陈溪有着自己的憧憬。“我希望自己的伴侣,不需要多有钱也不需要多帅气,重要的是善良、上进、有责任心。我向往的是‘有趣的爱情,和他在一起活得开心,最重要。”

孩子读书到博士,父母出钱也是应该的

高中时,陈溪看到“寒门难再出贵子”的帖子,一度怀疑自己的努力的意义。后来是政治老师的话点醒了她,让她至今难忘。“寒门难再出贵子确实是社会的一种状态,但谁能说未来的成功人士里没有出生寒门的?”社会可以因为贫困对你有所照料,困难肯定不会因此为你让路。杨绛先生说过:“你的问题就在于书读得少,想的太多。”这句话一直被陈溪奉为座右铭,她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也许命运给了我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我可以绝地反击吧。”

即将毕业,陈溪已经打算好了,回家乡当一名公务员。“这是妈妈希望的,我觉得也蛮好,离家比较近,工作安稳。”

陈溪的父母有着中国传统观念里简单而又质朴的思想,在她的家乡,长辈们觉得供孩子读书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即便孩子读到博士,自己出钱也是应该的。但如果孩子踏入了社会,就要靠自己了。“他们认为读书是乡下孩子唯一的出路,希望孩子可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日子。”

对于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陈溪心中满满的感激:“学校氛围环境开放自由,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我喜欢大学里的这种氛围,不会因为贫穷让你停滞不前,也不会因为贫穷对你照顾有加,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实践。我遇到的同学和老师都是很优秀的人,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采访的最后,陈溪若有所思地说:“上海是一个很棒的城市,但在这里生活需要很多的勇气。未来会怎么样,谁又说得准呢?”她的视线远眺窗外的天空,一碧如洗的天空,一群鸟儿飞过。(应受访者要求,陈溪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
关于大学之道
新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