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茧而出的青木瓜之籽

2016-04-15桑卡卡夫

读者欣赏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夫小梅

桑卡卡夫

《青木瓜之味》是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的电影,至少之前我没见过运用同类手法拍摄的作品。繁复的门窗结构,艺术得仿佛失真的物品(包括食物),少得可怜甚至可以忽略的对白,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虫鸣鸟叫,都显得特立独行,整部电影简单而不失哲理,清新又不失厚重。如果非要找一部相似的电影,我觉得王家卫的作品像它,尤其是电影里男主角油亮倒梳的头发,令人想起《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

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镜头就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景深镜头和不停变换的对焦点间,呈现给观众丰富美丽的细节。而这双眼睛又仿佛含羞的姑娘,每每躲在门框与窗户之外,让眼中的景色形成叠嶂,若隐若现。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他的电影中,叙事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而更像是细细地书写着一首美丽的散文诗,又像是一幅满溢着绿色的画卷,带着你目睹热带风情。作为常年居住在法国的越裔,导演用影像为故乡写下一封极其美丽的情书。虽然是在遥远的欧陆用摄影棚搭设的场景,却仿佛让人能够嗅到中国南部的腥甜海风,触摸到湄公河的婀娜身姿。

虽然人工影棚的摄录背景违反了道格玛的第一准则,但从色彩和光线运用、手持摄影等技术要素来说,拍摄于1993年的本片有了些道格玛95先驱的味道。镜头的摇曳舒缓而平静,细微的颤抖让视角显得更加自然,趋近自然光源的照明与热带明艳的氛围契合得恰到好处,加之类似于自然中繁杂而具有活力的天然声效,让观众可以忽视人物的单薄和故事的平淡,不知不觉地投入到一场光影的旅行之中。

几乎缺位的戏剧冲突和如同默片的极少对白,让本片有了一种隔岸观火的冷静,即便是少爷离家出走并死去,以及阿权未婚妻的歇斯底里,也被导演用极克制的镜头语言,诠释出一种冷静的距离感。在平淡如水的故事里,又处处充满着禅意。老太太终年不停的木鱼声和家中的佛像,小梅对于青木瓜中圆润白籽的憧憬和喜爱,无不透露出极具东方佛学符号的意味,虽然指意并不明确,却在宁谧中感受到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

导演刻意隐去却又着意指明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那正是西贡所在的南越战火纷飞的年代,剧中不时提起的宵禁暗示着这一点。但所有人物的生活,在表面上又是那么和谐安详。少爷的不负责任与及时行乐,老夫人的逃避现实、不问世事,甚至阿梅转换所服务的家庭,这些叙事细节和线索在时代背景下,或许被导演赋予了某些政治上的暗喻。但本片从主题上来讲,依然是一部以女性为叙事对象的电影。

在出场人物寥寥的本片中,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几乎平分秋色,各有6位(算上早早夭折,只在片中以遗像形式露面的小女儿),但以戏份而言,女性角色的比重几乎占满了所有的叙事空间。其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老夫人、少奶奶和小梅所组成的一组群像。老夫人是最传统的亚洲女性,在家中既有着《红楼梦》中贾母般超然的地位,却又无法摆脱男权社会中身为“第二性”的自我心理认知。所以哪怕家中已然一片兵荒马乱,她仍然稳稳地端坐在阁楼上,轻敲木鱼,为自己、也为往生者祈求冥福。这是一种极其消极和出世的生活态度,但在传统儒家道德中,这种行为却是合理及值得赞颂的。在丈夫去世后,老夫人原本有追寻自己幸福的机会,但她牢牢关上了情感的大门,对阿双送上的关怀与仰慕有意忽视。阿双最后在小梅的帮助下,于木梯上对老夫人悄然一瞥后流露出满意的微笑,尽显在一个极端保守的社会中勇敢追求爱情者的无奈。而太太则是在礼教伦理中被牺牲的一代。与不谙世事的老夫人不同,她拥有独立打理生计与家庭的能力,貌似在女性独立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可内心依然是个固守于传统贤良淑德要求的可怜女人。即使在丈夫卷走所有财产后,又奄奄一息地归来,妻子的反应在慌乱中仍然秩序井然,显示出旧时大户人家主妇的修养,但她根本没有想到过反抗,甚至不得不接受老夫人毫无道理的诘难。在丈夫和婆婆先后离世,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她在心理上成为婆婆的继承者,在青灯古佛旁一点点燃尽自己的余生。她的命运,与老夫人成为一个循环的死结,无法逃脱。

小梅则被导演赋予了更多自由的意义。她虽羞涩、天真,却有着追求幸福的勇气。在心上人面前,她可以勇敢地穿上色彩艳丽的衣裳,期许男人的片刻注视,她也可以对照着油画上的优雅女性,在无人注目时偷偷装扮自己。她的圆满结局,既有着漫漫爱恋路上一点点付出的收获,也未尝不是天时地利人和偶然相会的结局。

浓浓的越南风情中,我们看到传统的谢幕与新生的成长。尽管依然带着那么多的逆来顺受,但小梅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电影在小梅温润的朗诵中落下帷幕,在她感受着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之时,身后那尊笑容诡异的神像,似乎代表着南越之地千年的厚重历史,默默注视着青木瓜之籽,从丰腴的果肉中破茧而出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老夫小梅
把挑剔当作机遇
大头回信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钱真的少了吗?
丢三落四
胎教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
坦然面对挑剔
抓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