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2016-04-15方希
方希
比起离别本身,我更害怕告别,太欢乐显得不珍惜交情,太沉痛又让人徒增尴尬。而且我发现,即使再铁石心肠的人,面对情感充沛的告别,也往往挓挲着手,度日如年,全无往日沉静淡定的风姿。
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的告别——如果它可以称为告别的话——竟是我读那部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桥段之一,仅次于老菲比骑旋转木马。“我拿了手提箱什么的准备动身,还在楼梯口站了一会儿,顺着那条混账走廊望了最后一眼。不知怎的,我几乎哭了出来。我戴上我那顶红色猎人帽,照我喜欢的样子将鸭舌转到脑后,然后使出了全身力气大声喊道:‘好好睡吧,你们这些窝囊废!我敢打赌我把这一层楼的所有杂种全都喊醒了。随后我就离开了那地方。”
毕业那年,我是宿舍里最后一个走的,也许为了避免正面遭遇迟早要来的这一幕,我提前很长时间就跟所有人进入冷漠甚至轻微敌视状态。那天我在床上躺了很久,听到同宿舍的另一个人收拾行装。柜子开合,打包用力时的轻微哼哼,脸盆中尽量装上最多的东西以节省空间……我在上铺的床帘里按照声音推测着进展,呼吸分外小心。终于,她拉开门,把大包小包牵丝挂网地往外挪,带上门。我徐徐爬下床,在桌上倒了杯水,踱到窗边,远远地看见她拖着行李,走上缓坡。我长出一口气。
这是相对理想的告别,尤其是相比我听说的——一群人泪光莹莹手牵手,在火车车窗下头对远行的人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几乎可以肯定,在那样的场景下,我宁肯跳上火车,去往一座陌生的城市,也不愿意多待一秒钟。这有点像在澡堂外大家脱光了互相打量,还要表现出沉浸在艺术中不能自拔。太子丹送行时荆轲唱歌作别,汪伦送李白也唱歌,我只觉得,瞎唱什么呀,好好地拱手作别不行么?
过去充满了故事和仪式,我们今天只知道故事,而遗忘了仪式,这是野蛮化的成功。仪式是烦琐、徒有其表和毫无价值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举动都应该指向一个具体的成果,仅有表达和象征意义的事件是不值得一做的。我已深受其害,难以回头。什么时候我们会安于一些美好的仪轨、漂亮的颂词、精致的香茶和手书的诗篇,也许告别才不会成为负担。
一个姑娘给我发了一条漫长的私信,她回忆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我的专栏,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她描述了周围浮沉的灰尘、阳光斜照的暖意、空气中若有若无的花香,宽大的阅览桌上,逐渐冷去的水杯。“我每个月都会去看,就像一个约会,秘而不宣,”她说,“在一些固定的时间,读一些约定好的文章,让我觉得日子行进得不疾不徐,正好是自己可以把控的状态,可以再快一些,但是我不愿意了。我散漫而自足,坦然而寂寞,这是我脑子里曾经设想过的生活,如此真切清明地出现,让我舍不得过完。”
读者来信这样的事,是美好的偶遇,它不像网络文章的反馈来得直接干脆,不像弹幕那般即时狂欢,相反,它迂曲婉转,始于古老的文章流布方式:排得尽量疏朗清新,印在纸上,经历一辆一辆车的交付转接,一双一双手搬动打开,最后抵达一个陌生人的眼球。这个漫长的传递对于最终的阅读是必要的,它有一处景致出现的铺垫,一段音乐推动的节奏,而不是一个迅乎而至的念头,一句随口说出的话,一切好像充满预谋。
姑娘最后说,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一岁了,我在这里撞见了你,忍不住给你写这封信。我必须承认,最后这一段话让我深受刺激,我不知道自己浪掷的光阴里,别人已经紧锣密鼓地完成了若干人生大事,而我还在一如既往地唠叨。
亲爱的你,你所见的不过是你生活的布景和道具,那么,我也该把门带上,去往别的地方。如果你看过这个专栏,你就会知道,我平时不怎么抒情,这次不大一样。
那么,这就告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