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万物鲜,无限风光在画卷
2016-04-15张震杨丽丽
张震+杨丽丽
对传统山水怎样表现春天的景致,古人有系统精辟的论述:“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唐王维《山水论》)“春天要淡,多作春烟横截树林,地色嫩绿,石青作近山,树叶稀少,叶嫩色绿,柳要轻拂,嫩绿枝条相间,桃杏花开,车骑游人,挑酒携琴而玩赏,莺燕飞空,鸳凫浴水。”(明周履靖《画评会海》)“春景欲其明媚,凡草坡树梢,须极鲜妍,而他处尤黯淡欲以显之。故作春景,不可多施嫩绿之色。”(清沈宗骞《诘舟学画编》)说明古人对气候、朝夕、季节色彩的变化有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那么,古代画家笔下春天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幅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山水画。江南的初春时节,湖水融融,草木新绿,牧童们结伴来到湖泽坡岸间牧牛,牛儿尽情地享受着温暖的湖水和初春的阳光,牧童则更专心于在一起玩耍嬉戏。远处,湖光山色,杂树田畴,有农民荷锄而行,忙于劳作。画面为平远构图,场景开阔,人物活动与山水景物有机融为一体,细腻含蓄的笔墨,精微淡雅的设色,使作品具有一种平淡天真之趣。堤岸坡石的表现别具匠心,以曲折弯转的墨线勾边,再以石绿色晕染坡面,亮丽的色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调,也为全幅增添了欣欣向荣的气息。此幅是祁序唯一的传世之作。
作者以诗人的敏感、细致的笔触,写出“春风柳上归”的早春风光,从中也可以看到古人游春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深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陶醉于四周景色,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座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全幅在青绿金碧的背景上,跳跃着嫩白艳红的节奏:桥栏和檐柱是大红的,马鞍饰物有大红的,中流轻舟上的仕女新装也是大红的,而桃杏之色更是纷然四开,亮丽的色彩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和作者内心面对“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内在喜悦。图中人小如豆,形态毕现。山水空勾无皴,施以青绿重色,局部用金线勾勒。树木突破六朝时期的“伸臂布指”的简单勾勒,而渐趋写实。整个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体现了早期作为独立画种的山水画面貌。
寻访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期成为独立的画科后,画中的人物多是作为“点景”出现的,但一些画作仍透露出古人在春天的行踪。从唐代李白的“闻到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宋代苏轼的“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和姜夔的“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在早春时节探春、寻春的迫切之情,从古代的山水画中我们则可以观赏古人访春、游春的情景。
游春图 绢本设色 隋 展子虔 43×80.5cm
感伤
春光是如此美妙,游春的人们兴致勃勃,悠闲舒逸,但远行、漂泊的人却在喟叹“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感伤春日将过,已是离家别亲之时。在“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寂寞、孤独的妇女更是“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伤春自伤,深闺凝愁。对山水画家而言,如何表现“离愁别绪”、“深闺哀怨”无疑是一个难题,但技艺高超的宋代山水画家善于借物言情,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绝妙之作。
层楼春照图 绢本设色 宋人 23.7×26.4cm图中崇楼临江而设,轩畅华丽,江面泛起微波,远山微青,春意盎然。层楼上一妇女携侍女凭栏极目远眺江面上的归帆。画面设色典雅清丽,意境清幽,人物虽小,在周围景物的烘染下,整幅画面明丽中带有淡淡的清寂,流露出思妇凝愁的气息。南宋山水画以情、韵取胜,构图的考究、笔墨的精微,在不经意中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
觞咏
由于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是以表现人物活动为旨,所以极少和古代的民风、民俗有联系,但以修禊为题材的春景山水画却是一个例外。修禊又称祓禊,是古代的风俗。《晋书·礼治》载:“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之上,洗濯祓除去宿垢。”每年阴历三月上旬,人们要到水边嬉戏、洗浴,以消除不祥。文人们则常以曲水流觞之雅趣行乐。东晋王羲之《兰亭序》记述了当时江南士人在修禊日的活动:“永和九年(353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由于修禊风俗直接与山水有关,此类题材的山水画较为多见。
春泉小隐图 纸本设色 明 周臣 26.3×85.8cm 故宫博物院藏该画描绘的是裴春泉隐居小憩的情景。画面作松石、下荫茅堂,一人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僮堂外洒扫。门前板桥流水,远处为青山平湖,暗寓春泉之名。在技法上,作者继承了南宋“院体画”风貌,而有自己的特色。构图洗练紧凑,笔墨苍劲,人物线描细劲流畅,树石勾皴劲健硬峭。
描绘
因为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重在摹写自然、润饰自然,大量的山水画名作重在表现山水美景,而难以分辨人物的具体活动。由于要描绘万紫千红的春天,这类画作多为设色画,无论青绿重彩,还是水墨淡色,画中的春天一样风光无限,夺人眼目,让人惊叹。
春山泛舟图 绢本设色 元 胡延晖 134×55.5cm整幅画面构图繁密,洋溢着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图中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描绘崇山峻岭,山势高耸入云,山间飞涧流泉,松木葱郁,屋宇台阁精工富丽,人物往来其间。山脚下,溪桥潭水,波光如鳞,三两人泛舟赏景。
写意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习惯于将各种诗意的想象落实到画面的营造中。“‘诗是无情话,画是无情诗,哲人多谈此句,吾人所师”、“(画家)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郭熙《林泉高致》)。也正是因为中国山水画与诗“同源”,意境相通,在开始独立发展时就以“畅神”、“澄杯观道”为宗旨,所以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非写实性”,就是不完全忠于对自然景物的写照。古代文人画家笔下的春景山水画更是如此,这些山水画作虽不脱离自然,但更多的是写意、写神,追求天然之趣,画中的春天娇媚多姿,沁人心脾,耐人寻味。
仿惠崇花溪渔隐图 扇面 绢本设色 明 王鉴 17×52cm此图为仿唐代惠崇之作,图画春季里的湖光山色。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远近小岛桃红柳绿,洋溢着春天的生机;其中又有茅草人家、渔人劳作。此图在画法上继承了宋赵令穰小景画的传统,兼收赵孟頫古雅、含蓄的格调,作品用笔沉着,用墨浓润,画面笔法秀雅细腻,色调婉转清丽,意境幽美恬静。
该画描绘的是裴春泉隐居小憩的情景。画面作松石、下荫茅堂,一人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僮堂外洒扫。门前板桥流水,远处为青山平湖,暗寓春泉之名。在技法上,作者继承了南宋“院体画”风貌,而有自己的特色。构图洗练紧凑,笔墨苍劲,人物线描细劲流畅,树石勾皴劲健硬峭。
整幅画面构图繁密,洋溢着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图中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描绘崇山峻岭,山势高耸入云,山间飞涧流泉,松木葱郁,屋宇台阁精工富丽,人物往来其间。山脚下,溪桥潭水,波光如鳞,三两人泛舟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