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人墨客送春归
2016-04-15云海
云海
春,本义是“草木逐日生长”。春天是万物初生的季节。虽然对自然界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只是不同的状态,没有好坏之分,但作为最活跃的生命体,人类天然喜欢获得、抗拒失去。草木破土而出就和婴儿呱呱坠地一样,往往能激发我们心底的愉悦情绪,然后将这种情绪理直气壮地赋予视野所及的一切。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正是如此。
每当“江汉春风起”,不只“池塘生春草”,还有“啼莺舞燕”,“一枝红杏出墙来”。庄稼人在田间辛勤耕种方不负大好春光,骚人墨士自当吟诗作赋,才能在“江月年年望相似”中留下自己专属的踪迹,或供后人凭吊,或供来者在心中迅速找到一窥良辰美景的门径,体会文字带来的那份心有灵犀的美好。漫漫文河淌过人间千年,对于浸染其中的我们来说,送来春天的不只是暖阳,还有那数不尽的读来唇齿留香的诗词歌赋。若是没有它们,春天也仅仅是春天而已。
迎春:乱花渐欲迷人眼
初春、仲春时节,最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好时光。就像未来有无限希望、正在茁壮成长的新生儿一样,古代文人常将自己快乐而恬适的心情和初春、阳春的美景联系起来。纵使单纯地描摹景色,字里行间也难免流露出几分欢快。譬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昌黎诗意图 纸本设色 明 王原祁 97.5×54.3cm此图以唐代韩愈的诗句入画,描绘晚春江南水乡的秀润景色。近景板桥流水人家,草木浓绿;远处堤岸蜿蜒,云烟波浩渺,远山如黛。画面构图新颖,墨色清润,元气淋漓,韵味淳厚。画史评论王原祁的画:“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此图见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全诗最核心也最抢眼的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一个“争”字,让人倍感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写活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态,从而让全诗都洋溢着一股春的生机与活力。
湖山春晓图 绢本设色 宋 陈清波25×26.7cm 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平远之法绘春山平湖。湖堤一边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深院崇楼,湖对岸小路上一人骑马远行,执鞭回望崇楼,二仆负伞荷担相随,湖阔天高,远山一带。画中人物是踏青?是出行?是省亲?是远宦?耐人寻味。楼阁虽以粗笔画出,但飞檐户牖洗练而不失准确。简括明了的线条、大片空白的院体格式与清新淡雅的色调,使画面在含蓄蕴藉之中充满了春天的明媚。
论及溢满欢欣的迎春之作,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不可不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整首词用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清明前后迷人的春日风光,以及一群乡村姑娘踏青斗草时的欢乐心情。春社新到,燕子初来,清明时节,梨花落成了片片花雨。池上漂着几点碧苔,黄鹂在叶底一声声地鸣啼着。在这和煦的春光里,一群少女走出深闺,在春之女神温柔的目光里自由嬉戏,一派天真活泼的情态。
在这样的春天里,词人是闲适而快乐的。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写下的也是景色如画、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春日里的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呈现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这首小令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写出了新的意境和格调。
春江帆饱图 绢本设色 宋人 25.8×27cm图中描绘的是初春时节,江南的古渡口,远行的航船已经开始启航,还有几只停船待发。江岸上茅屋数间,冷寂清幽,松木临江而立,苍劲古拙;远处层峦逶迤,初春的寒冷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离愁情绪。画法继承为北宋李成、郭熙画派的风格,意境旷远萧疏,笔墨老辣。
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朴就是因为有着美学家的欣赏力,才能在寻常人司空见惯的景物中敏锐地观察和体验到春天的动人之处,提炼出最具感染力的文学表达。事实上,古代很多文学家都有着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晏殊和白朴一样,欣喜地发现春天,并为之感动不已,从而激起创作欲望,写下不朽的名作,留给后人丰富的美学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