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路径研究

2016-04-15朱翠贞

成才之路 2016年7期
关键词:概论中国化公民

朱翠贞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开展公民教育的课程优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公民教育的路径是:教师阐释理论时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公民教育要切合教材,坚持政治性,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融入公民教育,还需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图分类号:G412;G41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2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学界,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虽有待商榷,但共识却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公民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课时最多的一门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其内容丰富:国情有历史的、现实的,不仅有国情,还有国际形势;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民教育,很少单独开设公民教育的课程,普遍做法是将公民教育整合进课程体系,特别是社会学科,如政治、历史、社会或道德课程。这样看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公民教育,具有天然的课程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阐释理论需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

公民教育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公民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注重理论联系大学生具体实际。

第一,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讲解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缘于“概论”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及目标,有些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往往偏向于“高大上”的抽象解释,远离大学生的具体实际,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主要是现阶段学习、生活中面对的困惑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期待等。把公民教育融入高校“概论”课堂教学,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在阐释理论时,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呢?并非用理论去解释每个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而是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任何理论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反过来说,任何方法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个人学习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要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下功夫。可能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执政党治党、治国的理论,似乎与自己无关,而忽略了这些理论也是方法,可指导个人的学习与发展。一些教师在授课中,很少把理论作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讲。其实,“概论”教材上许多章节的理论,可直接作为一种方法与年轻大学生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就是一种启示,启示大学生要学会及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第四章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五章、第六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任务”,与第二章相类似,指导大学生面对个人现实,合理规划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第七章、第十章分别是“改革开放理论”“外交和国际战略”,国家固然要开放,有外交关系,每个国家的公民也需有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每个大学生也要处理好与外界的各种关系;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启发大学生要从多层面发展自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第九章“祖国统一理论”,启发大学生以智慧的方式处理现实中的分歧;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核心领导”,这启发大学生思考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为了什么,认识到想达到此目的还须自身努力及依靠多方面的帮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引导大学生分析实事求是为什么难,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大学生如果理论联系实际掌握上述这些内容,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公民教育需切合“概论”课教材

在阐释理论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公民教育,还需切合“概论”课教材,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

首先,“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要坚持政治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公民教育,必须遵循政治性。有人担心,公民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公民教育,会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忽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甚至还有人认为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殊不知,西方各发达国家尽管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不同,对公民教育目标的表述有所不同,但相同之处都是培育适应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公民。如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目标,从而在维护其政治统治、传播其主流政治文化上毫不放松。因此,作为“概论”课堂,融入公民教育,并非要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是始终要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

其次,“概论”课堂中的公民教育具有渗透性。渗透性是公民教育的特点,也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公民教育可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完成其教学目标。这也意味着在“概论”课中开展公民教育,不是额外增加一部分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关的结合点,渗透到“概论”课日常教学中,成为“概论”课有机组成部分。另外,融入“概论”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其渗透性还体现在教师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因为环境的熏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

再次,重视融入“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内容。一般来说,公民教育的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体系:公民知识、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根据“概论”教材,融入公民教育的内容,具体如下。公民知识方面,要逐步完善国情、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社会学等公民知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作为公民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认同,它直接指引着公民个人参与社会关系的行为。“概论”课堂中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信念、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权责观念、公民伦理精神、生态文明意识、国家认同与全球意识的统一五个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公民能力,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义务的感知和实践的能力,其中理性思维能力与参与、合作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理论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获得。本文只探讨课堂教学的公民教育,这就要求“概论”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公民实践的机会。

三、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要在“概论”课堂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需要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针对传统的灌输式和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实现一定程度上突破教材、理论和学校资源的限制,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适当延伸的教学形式。

第一,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作为“概论”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身要有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言行特点,结合“概论”教材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民教育,帮助大学生完善其公民知识,强化其公民意识,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以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拓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国内外实践证明,公民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在此探究的是“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虽不具备参与社会的公民实践机会,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环境的创建,使大学生人人能成为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升公民素质,也是一种公民实践。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大学生有熏陶作用,其本身就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灵活运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演讲和小组协作完成作业等教学手段。其实,这些方法和手段并不新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公民教育,还要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拓宽。比如演讲,常用的是主题演讲方式,教师选定题目,大学生演讲。若要拓宽的话,可让大学生自由选题,按规则演讲,体现自主、平等和规则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大学生选题和演讲的观点,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点,并加以引导。

第三,优化考核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是课程化、知识化、科学化,因而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考核,忽略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平时参与课堂教学情况的考核。在“概论”课堂教学中要融入公民教育,鉴于公民教育的实践性,应该要求大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另外,课程终结性考试也可灵活变通,目的就是真正考查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记忆。优化的考核方式,也将激励大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热情,真正参与平日的课堂教学。

四、结束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开展公民教育的课程优势。教师阐释理论时,要注重结合大学生具体实际,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公民教育要切合教材,坚持政治性,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宗旨。融入公民教育,还需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作为公民,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而言,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参考文献:

[1]王小飞,檀传宝.转型社会的公民教育选择:欧美国家的变革与经验分析[J].中国德育,2007(12).

[2]曹润花.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03).

[3]藏宏.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

[4]卢萍.开放式教学: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应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猜你喜欢

概论中国化公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论公民美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