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现代、好玩的方法讲传统故事

2016-04-15康怡

大众电影 2016年3期
关键词:华裔好莱坞

康怡

作为一名华裔编剧和标准的理科生,Rita Hsiao一直对东方文化怀有某种说不清楚的情结,那些亲戚间不同于西方人的热络、麻将桌上的玩笑以及美味无敌的中餐组成了她儿时的记忆。而当她开始写《花木兰》的故事时,才第一次深入地去了解这背后几千年的文化。熟谙好莱坞工业技巧和市场法则的她明白,不管是哪国的故事,都要找到最适合今天的现代的讲述方式。如果说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可以成为良好的契机,那么怎么去发掘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普世价值与轻快、幽默的叙事方式则成为更加重要的事。她非常愉快地与《大众电影》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半路出家的理科生

你大学学习的专业好像与编剧,或者说整个电影行业的关系都不大?

对,我的专业听上去“很厉害”,是人工智能。

但是你似乎从来没有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

哈哈,是的,因为是“人工”的,都是假的。开个玩笑,其实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就对写故事特别感兴趣。我也喜欢读别人写的故事。所以虽然我没有进行过所谓写作的专业训练,但其实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也是写作最好的地方,你不需要上什么学,只要你想就可以做。

没有专业背景的编剧在好莱坞要想得到好的工作机会是否会更加困难?

是这样,因为喜欢,所以写作算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个兴趣爱好。上学时我会自己写一些短剧,那时候其实创造力蛮强的,但说实话我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专业编剧。我在纽约长大,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我的家庭与电影圈毫无关联,甚至没人会想到我会从事这样的职业。直到我从西海岸大学毕业,那个时候开始考虑未来做的事情,我意识到我其实是喜欢做一些有趣、有创意的事情,就像在学校时我总是很享受给学生的戏剧表演写剧本。于是毕业之后我就开始把自己的东西寄给相关行业的人,也开始得到一些初级的工作。当然我父母因此吓得不轻,觉得未来十分渺茫。

虽说写作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但在好莱坞这样工业化水准极高的地方,应该也有一些基本的技法和标准,这些东西你都是自学的吗?

你确实不需要为此去上个什么学。对于我来说,这主要得益于起初的那些看起来非常机械和初级的工作,当时我因为经验尚浅,所以参与的都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别人会创作一个脚本,然后他们讨论、提出意见、修改,我就是负责把修改意见付诸实践的人,这个过程看似只是调整文字,然后在电脑上打出来,实际上令人获益匪浅。观察资深剧作家们如何工作,如何思考,如何构建故事是比所谓专业的写作训练更有用的事情。我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人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经验并把故事呈现出我们最后所看到的样子。这就是我最初的学习。

有关编剧的指导书籍品类繁多,作为一个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成功的剧作家,你会建议人们如何准备成为一个写作者?

首先,你真的不必去上学。最难的可能是要去找到愿意指点你作品的人,只要有这样的人,就不要害羞给他们看你的故事。你所要做的就是在人们的反馈中得到帮助。还有就是你写的故事必须是你自己深信不疑的,它对你是很重要的,但它倒不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至于观众,他们希望看到你的讲述不只是自顾自的碎碎念,你必须主题鲜明,充满自信。你的主要人物要在故事中不断成长,然后中途还会发生一些好玩的事情。它不必完美,因为熟能生巧,写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当我想到中国人自己的一些独特视角,我都会因此而感到很兴奋,如果你的故事能够提供这些视角并让我产生共鸣,但这又与我的实际生活有一段差距,效果会非常引人入胜。

讲述第一个以中国古代少女为主角的故事

当年的《花木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然也引起了这故事的发源地,中国电影人的兴趣。迪士尼创造了那么多公主形象,花木兰好像是第一个东方面孔,能否讲讲你是如何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

那个时候我在做《All American Girls》这档情景喜剧,其间我们团队中有人跟我说起当时迪士尼的动画部门在做一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故事,他们希望吸纳华裔作家来增加影片创作上的真实和地道的质感,就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在那以前主流影片,不管是真人还是动画的,都没有过一个亚洲女孩来做主角的,尤其还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的少女。于是我顺利加入了迪士尼的创作团队,在那里我也遇到一些其他的华裔的创作人员,能感到为了讲好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做了努力。当然除了希望故事原汁原味有中国风韵以外,我们的主要任务还在于把原著故事传递的中国的价值跟普世的价值统一到一起。最后我们就想说,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被了解,都希望能够做自己。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戴上某一副面孔行走,而真正令人挣扎的正是如何发现在那示人的面孔之下我们到底是谁。这个是我对这个故事感受最强烈的部分。

迪士尼的创作一向是工业化的集体智慧,具体来说你们是如何操作的呢?

基本上就是你跟故事艺术家一起工作,我们会坐下来讨论很多不同的东西,然后进行各种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尝试。然后编剧(有好几个)会把讨论的东西落实到纸上,这期间当然他们也会把自己的东西加入到故事当中。总而言之,这种集体创作的意义就是“每个人都让彼此更棒”,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以这种方式一起来修正、解决。所以整个过程是一个来来回回不断往复的合作,故事架构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变得越来越结实和强大。

所以作为编剧,你是最后要把各种主意付诸实践的人?

对,同时也要不停地想新点子。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不断pitch自己的创意,要持续有新的创意,然后都要写出来,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准备过程中,你有没有专门去读《木兰辞》,你对它的理解如何?

是的,我得到了一份原文,然后我也读了,为的是去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样就对故事有了更强的把握,你大概知道哪些地方应该忠实于原著,哪些地方可以加入更好玩的娱乐元素。

好莱坞制作的中国故事刚刚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时候,一些影评人认为这些故事的内核其实都是美国的,只是包上了中国的外衣,你认同吗?

不,我不同意。某种角度上说,我们是在努力使故事更加国际化,然后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它都会形成一种全人类都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比如后来的《功夫熊猫》,你看到阿宝一直努力尝试,这种勇于尝试不认输的精神并不是某一个国家特有的吧?当然我承认在某个角度上说它可能更美国一点,比如说个人主义。但其实我认为在好莱坞,不管做的是哪个时代的故事,其实最终传递的价值应该是一个普世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

作为华裔家庭长大的孩子,你的童年生活是否有部分浸淫在中国文化中?

我父母在家是讲中文的,所以我是可以听懂,但我的中文非常差,也不太会讲。你知道其实到了一定年纪,你看电视、跟人聊天、上学、玩耍,周围都是英文的环境,那很容易地就学会了,而中文对我来说则主要跟童年那些特别中式的家庭活动相挂钩。比如在华人社区,我每周六会去上中文课,然后有一些社区活动。那个气氛是非常热闹,家长们聚在一起打麻将,然后小孩在一起打闹,然后吃好吃的中餐——我母亲做饭特别棒。所以这就是我跟中国文化比较直接的接触了,你可以感觉到那种社区的意义和大家都属于华人团体的那种感觉,这个可能是西方文化里比较没有的,中国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是一个更亲密和人情化的网络。

互联网对电影的影响还须拭目以待

互联网的发展对电影行业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都在强调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去深挖受众的喜好和需求,也出现了类似这样的互联网大电影,利用影片的前几分钟来吸引观众买单。好像以往编剧们彻夜探讨的东西现在一下子都被无数数据回答了,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也有所耳闻。当我去pitch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不会讲得那么细,但是我会把引人入胜的一些话说出来,抓住对方的注意力,让他们想要了解更多。现在互联网做的事跟这个过程很像,只是实际操作性好像更强,他们会放出一些东西在头10分钟把你吸进去。我的看法是,业内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其实是好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什么样的屏幕可能承载的就是什么级别的故事,愿意在一个小屏幕上走着路看故事的人可能真的暂时没有去看大银幕的需求,而从各种艺术层面来说,小屏幕能表现得都非常有限,可这也是与人的需求相对应的。互联网催生的应该是满足这一部分非常合理的需求。

如你所说,我觉得更好的情况应该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低成本的创作有机会上线。我对它未来的走向非常好奇,也很想看到它们到底会对电影创作者产生什么真正的影响。但同时,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创作时其实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讲一个好故事。

此外,虽然网络越来越发达,但是电影院还并没有消失,因为它的社交属性暂时无法替代,我不知道将来如何,至少目前,当你坐在黑暗的影厅里和几百人一起看了个有趣的片子,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的感觉跟你对着自己的电脑笑是不同的。

时下中国业界非常喜欢IP,这个热潮下滋生了许多以前可能跟电影搭不上边儿的素材,如今中国票房前几名的电影创作者,好多都不是专业人士,从一首歌、一部小说到一个民间故事都能成为电影的源头。

是的,其实美国也是这样。只是不同的文化滋生的现象略有不同。好莱坞也有很多人喜欢聊IP,你只需要看看现在在做的那些片子,那么多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因为大家都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更加有自信,它背后是一个已经在那里的潜在观众群,就是那些将来会花钱买票的人,这等于说还没有创作已经有人预付了支票给你。也就导致大家都越来越不愿意冒险做一些原创的东西,新的电影创意很难被付诸实践。不过乐观的一面是,如果用熟悉的东西能做出好电影,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你总可以在已有的IP基础上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假如你要做一个老故事,那请你一定把它做得更有娱乐性,更加好看,否则的话就是急功近利地圈钱。

好莱坞现在越来越不思进取,好像每一部大片都是超级英雄。

是的,因为如我所解释的那样,这些故事的风险更小。我们身处好莱坞,感触更深。几乎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在说,自己再也不可能在今天去做70年代的那些片子了,对我来说也是这样。拍电影的花销太大,财务绝对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

作为一个创作者,这样的一个情形恐怕不会是你乐于看到的?

是的,当然。所以我也会想你提到的互联网,会不会恰好给独立影片提供了新的机会。我不知道中国是否有这样一个独立电影的群体,在美国,尽管大家都在做系列电影,还是有许多小公司涌现出来,做一些原创性比较强的独立电影。当然现在的情况似乎也比之前更加艰难一些。

如今在好莱坞做独立电影是怎样的?

大多数独立影片都不是大制片厂做的了,它们多出自一些新近成立的小公司之手。事实上,做独立影片一直是比较难的,你很难找到钱,把项目做起来。所幸独立影片在美国一直都还保有稳固的市场群体,所以观众有这个需求,那么有想法的人总可以去冒冒险,试试看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投资者听。我对中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是我对此感到很兴奋。显而易见,这么多人口想要看电影,这本来就是特别好的土壤。同时我想,对于这边的观众,故事会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相比市场,内容可能才是更为核心的问题。比如如何创立更紧密的合作,更自如地把一些中国观众喜欢的故事讲成世界范围内大家都喜欢的。

你的华裔背景对于在电影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老实说我并没有考虑过这个,当然可能身为华裔还是会更难一些。不过好莱坞最好的一点就是只要你能做出赚钱的好故事,它并不是很在意你的国籍或是种族。非常现实的一点就是赚钱,这无可厚非,作品卖座才能持续有工作,能够一直工作是很棒的事情。总体上说我的华裔身份似乎对于我进入这个行当并没有太多影响,我们在电影中常常表现的主题,比如家庭、爱情还有其他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人类相通的,当然同时,儿时华裔社区的记忆也塑造了我,我记忆中的麻将声、舞蹈、歌声以及中餐的味道也会以它们的形式汇聚到我的笔下。

猜你喜欢

华裔好莱坞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华裔夫妇的奥斯卡纪录片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