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花哨”质疑“真相”

2016-04-15WeitingFan

大众电影 2016年3期
关键词:花哨面墙空头

Weiting+Fan

在奥斯卡颁奖季众多受人瞩目的电影中,《大空头》大概算得上是看起来最费劲的一部。让观众头疼的,除台词中大量金融界的专有名词之外,还有快节奏的剪辑,繁多交错的故事线,以及各类颇具实验性的电影技法。

但与此同时,这也算得上是一部真正有料的电影—尤其与2016年奥斯卡热潮中其他大部分只能用“平庸”来形容的电影相比。作为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群像传记片,《大空头》在如此中规中矩的学院派题材框架下,能做到电影美学上有创意,故事内容上有深度,已实属巨大的惊喜。更关键的是,这部电影形式上的“花哨”并没有沦为无意义的炫技,而是与电影的价值内核暗自契合,巧妙地服务于电影想要传达的批判性思考。

知性蒙太奇和“真理”

《大空头》的故事总结起来其实很简单:三组并无关联的金融界人员前后发现美国的房地产债券危机深重,不日将会崩盘,于是便买入特殊金融产品赌房地产债券市场会垮;他们在经历了嘲笑、质疑和巨大压力之后,最终在满地萧条的华尔街笑到了最后。此片所探讨的价值内核即在于,现代社会中“真理”和“权威”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真理”真的掌握在“权威”手中吗?还是追寻“真理”必须挑战僵化的“权威”?

当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数学天才决定与房地产债券对赌,他与他的老板通话,遭受到老板的强烈斥责。老板质疑他判断错误,批评他是在为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赌上所有。此时,电影连续插入了三组看上去关联不大的特写镜头:房地产债券公司的打印资料,电脑屏幕上一幅写着“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和灵魂的船长”的画,书架上来自亚当·斯密,《经济学人》杂志社等“权威”人士和机构的专业经济类书籍。这三组特写的混剪令人费解,但是极富象征意义,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债券公司的资料暗示主角对时下具体现实的分析,电脑屏幕上的字画象征他自身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而书架上那些金融界的赫赫大名则象征着他正向其发起挑战的权威。这三组镜头合起来,便有了连贯的寓意:华尔街的金融界“权威”,和书架上那些巨著一样,看似掌握了金融市场的“真理”。但这些权威仅仅是建立在经验智商,必定会经受不断发展的现实和个体批判思维的质疑。

实际上,这组镜头其实可以算是《大空头》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组剪接,因为如此的剪接手法贯穿了整部电影。这种镜头语言,其实就已经很接近电影理论中常说的“知性蒙太奇”。所谓“知性蒙太奇”,是前苏联电影中提倡的一种剪接传统。这种传统认为电影的理想语言是可以将乍一看关联不大的几个影像剪接在一起,再从中表达出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对“真理”呈现方式的一种革新,是对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思考。

《大空头》中,这种剪辑手法尤其大量地运用在剪辑一些真实历史事件的影像材料。各类流行文化,时政事件,社会新闻被看似混杂地剪辑在一起。表面上看,每一段都吹嘘着一个太平繁荣的盛世。但这些影像合体出现在这样一部最终滑入“末日”深渊的电影里,就不由得多了几分批判和讽刺。“知性蒙太奇”真正鼓励的是透过现象,看到现象的联系和其背后的本质,而这恰恰好地应和了《大空头》中在现实的迷雾中探讨“真理”的主题。

打破“第四面墙”

如果一部电影在故事内容里批判着当权者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真相”,而在形式上却采用平铺直叙的现实主义技法,摆出一副权威的故事讲述者的模样,这在逻辑上是明显站不住脚的。而《大空头》电影形式上的精明,就在于它总在竭尽所能地自嘲自讽着自己的叙事权威。

影迷们已经越来越熟悉,电影里的人物直面着镜头对观众说话,这用术语说,叫作打破了银幕这“第四面墙”。在《大空头》里,打破“第四面墙”不只作为一个新潮好玩的电影技法实验,更是切实地表达着对电影叙事传统的批判。在电影的开端,作为主角之二的两个初出茅庐搞投资的乡下小青年,兴奋地来到纽约华尔街,却在投行光鲜亮丽的大堂就被投资银行的员工礼貌地拒绝。他们随后在大堂的茶桌上看到了那份即将改变他们一生的,关于房地产债券市场危机的提案。正当此时,其中一人却突然开口对观众吐槽,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在投资银行大堂被拒绝后发现的这份提案,而是通过朋友的朋友才在无意中得知。这段面向观众的耿直独白打破了“第四面墙”,也直接颠覆了前一段的戏剧化叙事——以及他们以小人物逆袭之姿对抗投行权威,脸谱化的“英雄”形象。

类似的,电影设计瑞恩·高斯林的角色杰拉德萌生与房地产债券对赌的想法,是他在一个金融人士的派对上听业内八卦受到的启发。可瑞恩·高斯林在这个场景中直接戏谑地转头对镜头说“事实上我下班后从不参加这样的派对”,则又是一次对电影剧情设计的调侃和对金融人士在电影中常有的刻板形象的颠覆。除此以外,每一次人物与观众的互动,《大空头》都是在不断地提醒观众:电影永远只是一个主观构建的故事,而非绝对唯一的“真相”。

也正是因为打破了这“第四面墙”,才让《大空头》变成了一个有多重叙述者的电影,瓦解了一般电影里单一上帝视角叙述者的权威性。除了电影里的角色可以有自己的声音,开口对观众说话,影片还时常让一些与剧情毫无关系的人打断主线剧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故事进展中出现的各种普通观众难以理解的金融专有名词。最终,这一切其实也是《大空头》在给观众们自己的“声音”留有空间:电影没有给这个故事下任何结论,没有将谁奉为绝对的英雄或者绝对的恶人,而是把解读的权力开放给了观众,让观众自己去阅读去评判,什么才是真相。

猜你喜欢

花哨面墙空头
童年的第四面墙
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回忆
裸感色彩
一只乌龟的痛苦
找一找
七百多台拼装车空头落户话好说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