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美人鱼》真这么厉害?
2016-04-15
2016年的春节档又一次为整个华夏大地提供了大数据:《美人鱼》连破纪录,周星驰罕见地展开了路演;已经烂到骨子里的《澳门风云3》也抢到了10亿的票房;更多一拥而上的影片,虎口夺食般地前仆后继。在一个没有综艺电影的春节档里,一大堆差到极致的影片和几部没有那么差—但也绝对谈不上好的影片,又一次刷新了华语电影的纪录。还是一个传统的老观点,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也是速朽的。
观众的选择权
放在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一定要有一个卖点。这个卖点可以是幕后创作者的,可以是角色的,可以是题材的,甚至可以是露点镜头的。总之,在这个传统的闭着眼睛消费的档期里,只要能进入院线并且加上一个卖点,就必然能有大卖的机会。能挤在年初一上映的影片,林林总总都是那些老面孔,去掉没有卖相的,去掉实在不能看的,最后留下来的,大概也只有三两部。这和春节晚会的尴尬局面,颇有些类似。如果真的不去看电影,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就没有什么集体性的娱乐项目可以选择了。所以,无奈的观众,“被电影选择”。那么,票房这么好,真的就说明了类似于《美人鱼》或者是《捉妖记》这样的影片,就是这个市场所亟须的吗?
答案或许是吊诡的。对于这个市场的主力军: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人来说,这样的影片已经足够好了,好到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做出各种安利;而对于接触外国影片略多的大城市的青年人来说,《捉妖记》《美人鱼》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影片的口碑产生了两极分化,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们无法因为这样的口味差异和评分差异而苛责谁,我们只能说,在现有的这样社会发展不均的前提下,对电影的审美也不可能一致。所以,无法从源头来考虑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只有依靠电影的制片商用良心来制作一部“值得看”的影片。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疯狂到只要上映就能挣钱的市场环境里,与商人谈良知,无异于与虎谋皮。只是,咨询日益开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通过口诛吐槽写段子,已经把多年前的山寨喜剧、综艺电影渐渐赶出了电影圈。而接下来,就是要把类似于《澳门风云3》这种带着极强伪装本性的骗钱货色,踢出电影圈了。也只有把选择权交还给观众,才有现实的土壤来说华语电影的未来。
票房不等于电影质量
电影是很典型的一次性的消费品,没有试看没有体验,要么就是掏钱看,要么就是捂住钱包不看。所以,观众对于电影的选择,实际上就是赌博。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也只能发发牢骚。再加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一部电影的票房,是无法反映一部电影的真实水准的。《三打白骨精》是10亿票房,《澳门风云3》也是10亿票房,我们没有办法以此为基点,认为这两部电影是同一个水准的影片。实际上,《三打白骨精》代表了先进华语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无论是故事筹划还是后期水准,已经相当不俗了。《澳门风云3》则是一部赶工的粗劣之作,内景戏的比重,几位巨星打酱油级别的演出,以及王晶一贯的“你奈我何”的面孔,让这部电影low到了极致。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个市场博弈的结果,并不是观众对影片进行自觉取舍后的结果,更不是影片的质量值得这样的票房。《美人鱼》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结论,所以这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去掉了“周星驰”这三个字,影片的情怀和卖点就减去了一大半。卖点减半,质量一般,又没有巨星撑场,《美人鱼》的票房是不是能跨过10亿的门槛,还是一个未知数。说到底,在这么一个市场里,搞营销和选档期,比电影本身更加重要。噱头、卖点、路演,超过了电影质量,在一大批水军和粉丝的吹捧与追捧之下,轻而易举地轰下了几亿票房。短期内,这个利益的链条尚可以运作,但是假以时日,最终还是易粪相食而已。
《美人鱼》也算是玩情怀的好手,这几天靠情怀基本抢占了话语权,其他电影想插句嘴,宣传下自己票房过亿,都没有机会。不过同样是卖情怀,《美人鱼》跟《老炮儿》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电影上映一周,有关周星驰的文章标题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泪流满面”,而《老炮儿》上映一周,撇开“冯小刚”,说得最多的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