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成健康类谣言重灾区 转发需三思
2016-04-15
微信朋友圈成健康类谣言重灾区转发需三思
“致癌!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一些“高大上”的谣言,顶着看似专家或权威的帽子,大谈养生与保健,其可信度很难被普通用户甄别。数据显示,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类谣言重灾区。带有好奇的点击,未经核实的分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伪科学”的盲信者和传播者。
谣言集中三大类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研究报告显示,谣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这类文章往往带有“致癌”“有毒”“身亡”等词汇,喜欢用“100%”“第一”等夸大性词语。
制造噱头为推销
“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指出,“背后往往有着很强的商业利益驱使。”公众虽然关注健康,但是健康知识还比较有限,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谣言的判断。
转发之前需三思
朋友圈的健康类文章,在转发之前应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是否充分,是否以商业营销为目的。
以下为本刊整理的一些常见的朋友圈谣言招数。
花招1描写“真人真事”吃××致死
招数拆解:这类谣言动不动就是吃了送命。专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广泛传播,在于描述的场景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描述细致、具体,消息发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诊医生”等身份自称,把整件事包装为身边的“真人真事”,容易让人信以为真。食用的“后果”又触目惊心,出于震惊,读者往往顺手转发。
花招2冠以“权威信息源”
招数拆解:这种以“某地检验检疫局公布”“某权威媒体曝光”“某研究机构发布”等“权威信息源”为包装的谣言广为传播。专家提醒,网友看到类似消息时要留意查看真实信息源,即关注是否有权威媒体或官方发布过,并查看发布消息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身份信息。对于一些冠以“权威信息源”,但内容专业性不强,语言表述情绪化或逻辑牵强的文章,不要轻信或随手转发。
花招3用恐惧性标题吸引粉丝
招数拆解:这类文章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它们的发布者大多是微信营销号,主要目的是吸引粉丝,为日后营销吸引人气。这些账号发布的微信并非每条都是谣言,大多平时发布的以心灵鸡汤或段子类内容为主。
花招4渲染加工环节的“脏乱”
招数拆解:网络传播研究者发现,不少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描述、渲染食品“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比如肉制品的谣言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以此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花招5借“应季”热点炮制“对口”谣言
招数拆解:谣言制造者往往喜欢抓住热点炮制“对口”文章,以求能迅速引发关注,增加阅读率和微信影响力。很多谣言跟当下热点话题有关,夏季吃西瓜,西瓜的谣言“应季”而生,“不法商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内注射色素、甜味剂,让西瓜变得又红又甜”,或“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注射膨大剂,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健康长寿经
什么样的饮食方案延年益寿?
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最新报道,日本冲绳岛健康的百岁老人比例一直远远高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而其居民的饮食方案(含有大量蔬菜和少量肉食)或许能够解释他们长寿的原因:老寿星爱吃的饮食中包括米饭、豆腐、竹笋、海藻、泡菜。很多老年人每天还要喝六杯以上的绿茶。
日本冲绳国际大学的克雷格·威尔科克斯博士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冲绳岛居民患上动脉硬化和胃癌的几率较低,患上激素依赖性癌症(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风险也极低。他们平均每周要吃三份鱼,大量全粒谷物、蔬菜和豆制品。他们对豆腐和海带的食用量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都要多,还爱吃鱿鱼和章鱼,这类食物富含牛磺酸,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和血压水平。”冲绳岛当地出产的蔬菜包括:紫薯(富含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番茄红素)和苦瓜(能够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姜黄和茉莉花茶能够预防癌症,它们也是冲绳岛居民的常见饮食。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老龄化与健康研究所的主任约翰·马瑟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避免损伤的细胞在体内堆积。应该多吃鱼肉、豆类食品、坚果和全谷物,少吃红肉、乳制品和糖,这样的饮食方案就有助于减少细胞损伤。
健康小贴士
春季养肝事半功倍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升发的季节,也是养生的季节。而春季养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季养生要顺应生发之气。中医认为,春气与肝脏升发、条达之气相应,肝为风木之脏,如果春季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变症,不仅影响人体的情绪,而且会损伤“肝藏血”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的正气,可谓“伤身又伤心”。因此,春季最主要的就是养肝,肝有问题的人抓住这个时节主动调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春季应该如何养肝呢?专家表示,首先要保持饮食平衡。春季天气逐渐暖和,此时阳气升发,饮食上要以清淡平和、营养丰富为宜,同时要保持均衡,避免多吃油腻、油炸、辛辣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肠胃和肝脏的负担。要多吃新鲜时令瓜果。肝气太旺的,应多吃些具有泄肝作用的食物,如以鲜芹菜煮粥、喝菊花茶等;肝血不足常感头晕、目涩、乏力的,可多吃龙眼粥、枸杞鸡肉汤、猪肝等。此外,在春季开展适合时令的户外活动,既能使人体气血通常,促进吐故纳新,强身健体,又可以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之目的。
健康小知识
血脂高的人如何吃油?
血脂高不仅影响血管通畅,还会对心脑造成伤害。在影响血脂的多种因素中,吃油的种类、方法和量不对是其中一个。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食用油,大约为两三勺白瓷勺的量。高血脂人群则要控制得更严些。
动物油、椰子油易升脂,应少吃。饱和脂肪酸容易升高血脂,增加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肥肉、动物油、奶油中饱和脂肪酸较多,很多人因此认为植物油一定比动物油健康。其实,植物油中也含有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如椰子油、棕榈油等,高血脂人群应尽量少吃。
血脂高少用花生油、玉米油煎炸做菜。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遇热较为稳定,可以用来煎炸,但建议高血脂人群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炒菜时,最好选择多种混合在一起的食用油,用“热锅凉油”(即将锅充分烧热再放油)、急火快炒的方式,利于菜中营养素的保护。
用初榨橄榄油、茶籽油凉拌菜有助调脂。橄榄油和茶籽油是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对调节血脂、保护血管有益,但要注意初榨橄榄油和茶籽油不耐高温,最好用来做凉拌菜,不宜用来煎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