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云空间的翻转课堂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6-04-15邓艳君胡卉
邓艳君+胡卉
一、课题分析
1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八章,涵括三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育人性特征。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养成”。养成非朝夕之功,需要不断引领,需要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在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受时空局限,一线教师在教室单兵单阵地“作战”,教学效果有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在信息化试点项目“基于云的立体德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基础上,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实施基于云的立体德育教学。
“基于云”意指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云平台。“立体”有三层含义:①教学内容集政治素养、职业道德、法制素养、健康人格四位一体,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②育人主体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各方力量,通过富媒体齐发力;③育人阵地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线上线下共发声。利用信息技术连通课内与课外,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2教材分析与专题设计
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包含三节内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计划4学时。在设计专题时,考虑到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与“中国梦”教育相结合,因而把该章设计为两个专题“让理想照进现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一个专题为理论讲授课,讲授“人须立志”“如何立志”和“全力达志”内容;后一个专题为课内实践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层面:使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2)能力层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态度层面: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意识,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而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及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让理想照进现实”时,虽然对理想信念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但是通过多渠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普遍缺乏方向感,有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且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调查还表明:学生希望能获得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希望更多与人交流,得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更多的指引。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以上对课题和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认知会更易形成价值认同,本专题授课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策略,利用信息化平台,运用多媒体,组织翻转课堂教学。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和调查研究学习法。不同知识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法。
3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题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为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需要接受的观念和形成的价值认同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设计。
四、信息技术
教学的开展与管理,主要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老师利用账号开展导、教、管、评,学生用账号进行学。此外,还有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革命纪念数字展馆等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平台。我们还对大学城空间平台加以特色利用,申请账号建立了主题教学空间,并把账号开放给校内和校外专家,专家可以用此账号参与到德育教学中。除了空间平台,我们还利用微信、QQ群组、微博等服务教学。
五、实施过程
专题学习实施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共包含七个环节。其中,课前和课后环节,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
1课前完成
(1)情景创设——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环境,憧憬“我的未来生活”,并发布在自己的大学城空间,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2)教师通过“三问”(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探究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3)学生通过完成老师在空间设置的项目学习任务,完成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的自主探究,并将探究成果发布在大学城空间。
2课中完成
(1)分享和汇报课前完成的自主探究成果,教师小结后,学生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2)学生分组讨论视频案例: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完成对讨论问题的合作探究,交流探究结论。
(3)教师总结。
3课后完成
反馈与指导。课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完成空间发布的任务,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并有针对性地个体指导。
六、实施效果
非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信息搜索受限,获知面较窄,从而对问题的探究学习无法深入。利用信息技术,依托大学城空间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课前完成基本学习和初步思考,课中攻克教学难点,课后延伸练习引导养成,从而获得了更优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对这种形式新颖、注重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教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七、专题教案
【教学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授课类型及课时分配】课内实践课(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了解中国梦的提出和由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2)能力层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态度层面: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想信念意识,形成个人发展要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价值认同,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路径选择及实施保障。
【教学难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应树立的理想信念观。
【教学方法】课堂组织——三明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调查研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准备】
视频:知识类《百年潮·中国梦》《微宣讲之中国梦》《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新闻类《焦点访谈——中国梦我的梦》,案例类《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公益之星——徐本禹》,史实类《南京大屠杀》;
音频:朗诵类《七子之歌》、歌曲类《我的要求不算高》(黄渤);
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印象华西村》;
文档:《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共产党宣言》、PPT演示文稿。
【教学要点】
(1)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的实现无法脱离时代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告诉我们,当国家民族积贫积弱,个人幸福梦、出彩梦便无从谈起。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的结论。
(2)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中国梦教育)。“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语)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应树立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圆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理想信念,需要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需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坚韧的实干精神!
【教学环节设计】
(一)课前
1情景创设,引出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请结合社会环境,憧憬你的未来生活。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第一课堂”。
2020年,我 岁,我是(职业名),(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2049年,我岁,我是(职业名),
(我的工作生活状态)。
2教师引导探究
核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三问: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3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A:个人理想的实现与历史时代、祖国命运的关系。
思考助力: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 活动二
活动一:登录大学城空间,在线观看教师通过圈子推送的文档资料《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视频资源《南京大屠杀》和图片资源《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影像集》《印象华西村》。
活动二:人物访谈“寻梦之路”。分别与自己熟悉的一位六十多岁、五十多岁、四十多岁、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交谈,了解他们十八岁时的人生状态以及当时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憧憬。做成汇报材料(可选择视频、音频、动画、PPT演示文稿或Word文档等形式),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第一课堂”。
思考B:当代中国的社会共同理想是,怎样才能实现此理想?
思考助力:请依次完成活动一 → 活动二 → 活动三。
活动一:在线搜索视频《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带着以下问题完成观影。大国崛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大国崛起是否有统一的模式?中国崛起的道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活动二: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在线观看视频资源《百年潮·中国梦》《中国梦我的梦》《微宣讲之中国梦》,学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
活动三:访问老师的大学城空间,在教研苑“思政德育实践群”跟帖,汇报自主探究学习成果。
(二)课中(90分钟)
1时间分配
导课:教师开场白,呈现教学目标。(3分钟)
分享:我的未来生活、寻梦之路(15分钟)
自主探究成果汇报。(20分钟)
老师小结点评。(7分钟)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35分钟,其中观看视频8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结论汇报12分钟)
老师总结。(10分钟)
2学生自主探究
成果汇报
3老师点评小结
导引合作探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思考助力:观看在线视频:201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林俊德.
4学生合作探究
(1)讨论:①林俊德在癌症晚期,仍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甚至都没有留时间跟家人道别,你能够理解这样的选择吗?林老的选择让你想到了?②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代大学生读书为?
(2)结论交流汇报。
5老师总结
(三)课后
反馈: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之前的人生憧憬进行审视,完成“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未来生活”,发布在各自的大学城空间自创栏目“思政德育实践”的子栏目“第一课堂”。
各班在教研苑“2013级思政德育实践群”发起投票,每班票选出两位“梦想之星”,参与到年级“梦想之星”的评比。
老师评审团票选出年级“梦想之星”,并由“梦想指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