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入手,以情感人
2016-04-14苏晓冬
苏晓冬
一、背景介绍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教师要善于激起和诱发青少年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青少年学生善感的心灵,让青少年学生真正地感动,使学生“多情善感”。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发挥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教育的教育点,寻找知识教育与情感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二、案例描述
在教授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献血”内容时,安排如下教学程序。
(一)观看小品,感受新知
1.观看小品
题目:献血
地点:街道献血处
人物:甲:献血者;乙:献血者同伴;丙:医务人员。
事件:甲、乙两人在街上遇到一辆献血车,甲让乙跟他一起去献血,乙不答应,并说出一大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献血会带来不良后果的理由。最后,甲自己去献血,而乙却跑了。
解说:这一小品的设计是为了重现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于献血的不同态度、做法,使学生对献血这一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表现有直观、可感的认识。同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讨论的“源泉”。
2.谈论小品,感受新知
(1)谈论小品;
(2)导入对知识地探讨;
(3)学生自学本节教材;
(4)谈谈阅读后的认识;
(5)师生串联知识点。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利用多媒体插入三个案例
案例1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的病床上有个8个月大的婴儿,她因患先天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可她的血型为罕见的RH阴性AB血型,上海市血液中心没有相同的血液。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同血型的几率不到万分之三。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其父母情急之中通过东方网在上海寻找RH阴性AB血型的爱心人士。这个消息传出后就有四位热心人赶来伸出援助之手。
案例2
一名叫高尔萨斯的男子,到他1992年57岁时,已用他的特殊血液救活了2000多名婴儿,真是奇迹。
案例3
一名叫高永华的福建农民现已57岁,他献血次数达30多次,献血量超一万毫升。可他的身体却非常健康,据香港输血服务中心作出的鉴定,高永华的健康年龄只有45岁,而当时他已是56岁。由于献血的缘故,他整整年轻了11岁。(附:照片)
(这一环节中,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动情地讲述,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
2.观看图片
课件的内容是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献血照片,配以深沉感人的歌曲——《爱的奉献》。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眼之看、耳之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激发起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和愿望,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3.谈观后感,深化情感
这一环节是学生了解了以上内容后,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同时,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其成长的需要。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完成上述教学计划后,教师针对课堂学习的情况,做好小结,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升华。在此基础上,布置两项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向全社会为无偿献血设计一份宣传广告”(形式不限,或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等)。
(2)采访你身边的无偿献血者或医院内献血、输血者的感人事迹,做好采访记录并说说自己感受。
(两项作业,任选其一。)
三、教学案例分析
在设计这一教学程序时,笔者是有所迟疑的。因“献血”内容文字量不多,几句话学生自己一看就懂得,既不是本节的重点,又不是难点,但若是简单地看字面介绍,学生就只能停留在文字和知识的认识上,无法触及其内心世界,更不用说情感的升华。但从深层次讲,这一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一个典例,因此,如何上好“献血”这节课,使知识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该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不停留在简短的文字上,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促进其自身的成长。在学习“献血”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通过对小品的欣赏和讨论,借助多媒体了解献血案例,边听歌边感受献血场面,让一个个可感的情景促进学生认知、体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主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虽“献血”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但由于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情入手,以情感人,以道德为中介,沟通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思路及方式,是“献血”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同时是本次教学的一个“亮点”。
当然,在进行情感道德教育时,必须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围绕教学目的,使生物科学知识与情感道德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类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知识点的切入、学生情感的升华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