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南少陵原地区的乡里行政
2016-04-14王号辉
【摘 要】 少陵原又被称为杜陵原、杜原,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园林别业的集中区。少陵原位于浐水和潏水之间,由长安城南直至南山,在行政区划上跨长安、万年两县。其能够确定的乡里,在长安县,永寿乡属于其范围;在万年县,义善乡、宁安乡等11乡在少陵原上。
【关键词】 长安;少陵原;乡里行政
少陵原位于唐长安城南,属于广义上龙首原的一部分。根据史念海先生的研究,整个长安地区是一块完整的原,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像黄土高原一样,由大的原分割成几块面积稍小的原,再经过流水侵蚀,又被分割成再小一点的原。[1]少陵原就属于是龙首原经过流水侵蚀之后分割出来的一个较大的原,居于浐水和潏水之间,因汉宣帝和其妻许皇后在此安葬,许皇后陵较杜陵小,因称少陵,“宣帝许后葬于此,俗号少陵原”。[2]又因杜陵在此,又被称为杜陵原、杜原。
少陵原的范围,在《长安志》中,“在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3]明《陕西通志》中,“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马村起,至何将军山林而尽,相近为朱坡”,少陵原今为南起引镇,北抵陆家寨、曲江池一带的广大塬面,在浐河和潏河之间。在地势上,少陵原包括今鸿固原、凤栖原,从长安城南直至南山。唐长安城南分由长安县和万年县管辖,由此可见,在行政区划上,少陵原地区不仅包括万年县的部分乡里,同时也包括了长安县的部分乡里。
对于长安、万年两县的乡里行政,古有记载,今人研究也颇多。据宋敏求在《长安志》,唐长安郊区共有104乡,其中万年县45乡,长安县59乡。但在《长安志》中,宋敏求只列出了13乡8里的名字。到了清代,毕沅在校注《长安志》时又根据出土的墓志资料增加了12乡。近人又根据各新出土墓志和有关记载等资料对两县的乡里进行了补遗。其中,武伯纶的《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4]和《唐长安郊区的研究》[5]两篇文章罗列了70乡,其中万年县增补到40乡,长安县30乡。日本人爱宕元又利用文献对武伯纶先生论文作了补充,其中万年县补到42乡,长安县补到33乡,比武先生多出3乡。[6]史念海先生的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的《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分布图》中,[7]辑出万年县32乡,长安县27乡。张永禄主编的《唐代长安词典》一书对于长安县列出了24乡7村,[8]万年县30乡13村。杜文玉《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补考》一文,[9]对万年县考定了浐川、滋川、同仁、卢陵、长安、黄台等 6 乡,对长安县考定了布政、安国、弘安、新昌、弘政和卢陵等6乡。载在《爱如生国学论坛·学术论衡》上的《唐长安、万年县的乡村初考》一文列出万年县39乡,长安县33乡。[10]户崎哲彦《唐京兆府万年县乡里补考》[11]一文增补了凤栖乡一乡,并质疑了少陵乡的存在和义善乡、洪固乡的所在地点。程义《隋唐长安辖县乡里考新补》也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补遗,[12]补出长安万年两县16乡、33村、19里。此外尚民杰《唐长安县、万年县乡村续考》一文也进行了补遗。[13]
上述学者在对出土墓志和文献记载的基础上,详细地对长安、万年两县的乡里行政进行了探索,是从整体上对长安周边地区的研究。对少陵原地区的乡里行政,大都渗透在整体的研究里,但也不免有冲突和意见不一致的地方。经过对各学者们的研究及文献资料的对比,基本可信的在少陵原地区的乡大致有义善乡、宁安乡等12个。
义善乡。乾符三年《汉州刺史李推贤墓志》有“葬于万年县义善乡大仵村凤栖原”之语。又宋敏求《长安志》万年县中有“义善寺在县南十五里,贞观十九年建”之说,户崎哲彦不同意此看法,认为义善寺在宁安乡,义善乡不在长安城南;武伯纶和张永禄据此推测义善寺可能是以义善乡而命名的,史念海先生也将义善乡绘在长安城南。较为认同的看法认为义善乡在万年县南十余里,今陕西师大以南至三府井带的凤栖原上,正属于少陵原地区的乡。义善乡有兴牛里,《唐严愈夫妇墓志》云“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义善乡兴牛里”。
宁安乡。《颜勤礼神道碑》有“归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又有《朝议即杨崇夫人甘氏墓志铭》乾符三年“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宁安乡曲池坊”,《河南府录事赵虔章墓志》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宁安乡三兆村”, 三兆村名今尚在,在曲江池东南,乾符四年《杨弘夫人李雅墓志》“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宁安乡通安里”,《京兆府功曹韦希损墓志》“奉神舆权安厝于城东南曲池里”,《李琮墓志铭》“大和二年八月十五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宁安乡杜光里”,《贾洮墓志》“窆于万年县宁安乡姜尹村”,乾符时期《钱乌娘墓志》和乾宁时期《卢俊墓志》均称葬于宁安乡三赵村,按《长安志图》:“杜陵在今奉元城东南二十五里三赵村”,可知三赵村为今三兆村的原名。宁安乡大致位于长安城南的凤栖原地区,即今长安县曲池镇到三兆镇一带,是唐都长安启厦门外最近的乡,也正处在少陵原上。
属于宁安乡的里有曲池里、通安里、杜光里、姜尹村、三赵村等,爱宕元又根据《仇士良神道碑》、《崔藩墓志》等补出杜季村、曲口坊等。
高平乡。大和八年《太府寺主簿杨迥墓志铭》云“安厝于万年县高平乡高望里”,贞元十七年《赵郡李氏女墓石记》云“窆于万年县高平乡西焦村” 《李潘之女墓志》也称其葬地为高平乡西焦村之南原。高平乡位于洪固乡之北,今长安县高望堆和焦村西南,高望里即今高望堆,位于韦曲北原上,西焦村即今焦村,在高望堆西南附近,是少陵原上村庄。属于该乡的里有高望里和西焦村等。
黄台乡。《旧唐书》卷一一八《元载传》“遣中官于万年县黄台乡毁载祖及父母墓,斩棺弃柩,及私庙木主;并载大宁里、安仁里二宅,充修百司廨宇”,《刘感墓志》称葬其于咸宁县黄台之原。又《大唐大慈恩寺故大德大乘光法师墓志铭》言法师“葬于明堂县黄台里樊川之北原,三藏法师塔茔内别立一塔”,此处言黄台里,应是黄台乡的其中一里,三藏法师指的是玄奘,其塔茔现在兴教寺内,而今兴教寺也在“樊川之北原”,樊川所在,正处少陵原上,是少陵原地区的著名风景名胜之一。今兴教寺周围当为唐代黄台乡之辖境,有里曰黄台里。
御宿乡。《真空寺尼韦提墓志铭》言“厝于万年县御宿乡”,《韦公夫人裴氏墓志铭》,“景龙三年岁次己酉七月乙卯朔十九日癸酉归窆于万年县御宿川大韦曲之旧茔,媚先姑也。” 御宿乡为万年县其中一乡,盖因御宿川而得名。此乡位于万年县南御宿川上,即今长安韦曲一带,所处也在少陵原。韦氏世族祖茔即在此乡,业已发掘了很多韦氏墓葬。
神禾乡。宋张礼《游城南记》“谓之东阁,以西有华严寺故也。下阁至澄襟院。……澄襟院唐左街僧录过觉大师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万年县神禾乡孙村。” 华严寺在少陵原山腰处,是唐代城南的著名佛寺之一,可见今华严寺一带为唐代的神禾乡地域,,朱坡在华严寺附近,唐代诗人杜牧在朱坡有别墅,曾多次在诗歌中咏及。
凤栖乡。《韦庆复墓志》有“祔于京兆府万年县凤栖乡少陵原、苏州府君之墓之后”之言,知万年县有凤栖乡。凤栖乡的得名应来源于凤栖原,墓志称“凤栖乡少陵原”,大致位置应在今城南凤栖原与少陵原交界地带,也是少陵原地区范围。
少陵乡。《长安志》中引权德舆《唐左仆射姚南仲神道碑》言姚南仲与其夫人“合葬于少陵原黄渠里”,并指出其位于县南三十二里。黃渠是唐代曲江池水源的重要来源,正是开渠自少陵原,而且县南三十二里也正是少陵原的区域。黄渠里是少陵乡其中一个里名。
洪固乡。《大都督王善相夫人禄氏墓志铭》,“永隆二年二月九日合葬于京城南洪固乡界韦曲”,《魏邈妻赵氏墓志铭》,会昌五年十一月“袱于万年县洪固乡北韦村北原”,《左骁卫将军御史中丞马实墓志》,“贞元十四年卜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延信里司马村之少陵原”,《义昌军节度使浑公神道碑》,“葬于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东荆州刺史邓子询墓志》,“大统十二年正月二十日卒于第,其月二十九日窆于长安洪固乡永贵阜”,可见,洪固乡正在少陵原上。
该乡大致位于万年县南15里的少陵原上,即今长安县韦赵和杜曲镇北司马村一带。《卢绶张夫人墓志铭》云开成三年十一月,“窆于府君之玄堂,即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东韦曲原,明德门南七里”,可见胄贵里在明德门外向南七里处。司马村自唐代以来,存在至今,在今杜曲镇北少陵原上。属于此乡的里有胄贵里、延信里、永贵里等,永贵里即为《东荆州刺史邓子询墓志》里的“永贵阜”。 此外,洪固乡有韦曲里,开元时期《韦胡氏墓志》称其終于韦曲里之私第,葬于洪固乡毕原。洪固乡有顿丘里,龙朔时期《杜博义墓志》称葬其于洪固乡顿丘里高毕之原。洪固乡有兴宁里,大中时期《乐成氏墓志》称其卒于万年县洪固乡兴宁里之私第。洪固乡有李永村,大中时期《裴时氏墓志》称葬其于万年县洪固乡李永村,乾符时期《王幼虞墓志》称葬其于万年县洪固乡李永村先茔。洪固乡有村曰北韦村,《唐故宣州参军钜鹿魏郡夫人赵氏墓志铭》中言明葬于该村。洪固乡有大韦村,咸通时期《霞邓氏墓志》称其“葬于万年县洪固乡大韦村”。
唐人韩滉是该乡胄贵里人,为韩休之子,《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晋国公赠太傅韩公行状》有“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韩滉年六十五”之语。
洪原乡。至德二年《寿王第六女赠清源县主墓志铭》,记清源县主“窆于咸宁县洪源乡少陵原”,颜真卿撰《杜济墓志铭》、杜牧撰《弟顗墓志铭》及《自撰墓志铭》,皆有葬于少陵原洪原乡之语,可见洪原乡正处在少陵原上,其位于今西安城南兴教寺北原庞留土附近,杜牧的祖茔在此乡。洪原乡有邑阳里,贞元時期《元重华墓志》称葬其于洪原乡邑阳里少陵原,《元重华妻裴氏墓志》云其归葬于万年县洪原乡东曹赵村少陵原先太谷之茔,可知邑阳里所在地在今赵村。
山北乡。《鹰扬郎将义城子梁罗墓志铭》云大业四年八月“葬于京兆郡山北乡樊川之罔”,《隋书·地理志》记“京兆郡大兴县有西魏山北县,后周废。”《咸宁县志》云“隋梁罗墓志有山北乡,今杜曲或即山北县治” 。可知山北乡为隋之旧乡,唐朝时继承下来。在《西安历史地图集》中,隋时山北乡在今杜曲镇一带,是属于少陵原上较南的一个乡。
永寿乡。《武部常选韦琼墓志铭》,言天宝十四年五月“卜葬于长安县永寿乡毕原”,并由“南临太乙,北带皇城”之语。《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说“大中九年十二月陈鸿为亡妻武氏建于永寿乡姜村”,且姜村之名至今仍在,在西安城南杜城之北,可见永寿乡大致在此区域,紧邻长安城南。永寿乡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长安县,但也处于少陵原上,是少陵原“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的部分。
在对少陵原地区乡里行政的研究上,各位学者们并非一致认同其他学者的看法,如史念海先生在编《西安历史地图集》的时候,对上述少陵原地区的黄台乡就不以为然,认为是隋朝的乡名,在唐朝时并未有明确记载未加采用,体现出了作为学者严谨的态度,但张永禄诸位先生认为黄台乡属于少陵原地区的乡名,长安志中也黄台乡为少陵原地区其中一乡名。对于金龟乡,史先生认为其在少陵原上,在韦曲镇与杜曲镇之间,但见于文献记载的金龟乡,《长安志》中属于云阳县,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也说其为京兆府云阳县属乡,在县西北,不在长安南郊范围内,因此我们也就认定金龟乡不在少陵原。除却这类有较大分歧和较大不确定性的乡里之外,上述义善乡、宁安乡等12乡基本都是有资料和研究作支撑的确定在少陵原地区的乡里。少陵原所在地域范围广泛,也不能排除不存在除此之外的12乡的可能,我们也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和新的墓志文献的发现,少陵原的乡里行政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和补充。
【注 释】
[1] 史念海.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及其邻近的小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2.
[2][3] 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一《万年》.
[4] 武伯纶.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考古学报,1963.2.
[5] 武伯纶.唐长安郊区的研究.《文史》第三辑,1963.
[6] [日]爱宕元著,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
[7] 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78.
[8] 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24.
[9] 杜文玉.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补考.载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增刊.
[10] 网址:http://forum.er07.com/viewthread.php?tid=
18673.
[11] 户崎哲彦.唐京兆府万年县乡里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
[12] 程义.隋唐长安辖县乡里考新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4.
[13] 尚民杰.唐长安县、万年县乡村续考.西安文物考古研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十周年纪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号辉(1987-),河南商水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