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韦纳归因理论,进行实习心理疏导
2016-04-14王斌
王斌
实习期是中专生学习的重要且必经的阶段,学生具有中专生和社会人的双重身份。实习单位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而过分地降低要求,同时,学校的校纪校规同样也制约着他们。实习生由于内心的期望值与工作现实状况的落差,而导致他们在实习期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够帮助实习生进行心理疏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这既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归因偏差
心理学家韦纳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又把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两者相结合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他认为三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是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人们会因为其所取得的成功而产生自豪感,从而促进其对成功的渴望,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对成功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当外部因素不存在了将不可能成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由于其失败而感到自我羞愧;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因为外部因素导致失败而生气并不再努力。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有进一步成功的渴望;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并不确定下一次能否成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并不再努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气馁。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失去努力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认为由于努力不够而不能成功,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作任何努力而绝望。
归因作为前、后行为承上启下的结合点,是两个行为之间的桥梁。人的行为从产生的动机到过程再到结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导致其结果的基本原因,这种归因影响着后继行为;而后继行为的结果又会再一次被归因,如此成循环反复。如果归因是积极的,即有利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消极的,则不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消极情感,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归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常见的归因偏差有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三种。
认知性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处于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角色,使得着眼点和信息来源不同。另外,信息的显著性和获得性也会引起认知性归因偏差。动机性偏差最主要的表现是自我服务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将消极结果归因于环境或他人。有时人们也会采用自我设阻和不恰当社会比较的方式进行一种错误的归因,以达到降低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的目的。另外,人们在归因时存在着性别偏差。
二、实习生“不稳定”现象的心理分析
中专生由于自身年龄、心理、生理等特征,在实习期间存在着一个适应期。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表现呈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有的不善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自由散漫,纪律性差;有的任性固执,攻击性强;有的十分冲动,自制力差;有的气量狭小,搬弄是非;有的贪小便宜,只图眼前利益等。在实习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体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疲于应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冲动易怒,轻言放弃实习岗位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针对实习过程中种种“不稳定”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心理原因分析。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认识,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中专生普遍认为上中专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潜意识中存在自卑和压抑心理,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不主动参与竞争,工作中消极被动,从而被用人单位放弃,不战自败。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恃清高的心理状态。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专生所从事的工作必须由最基层开始。学生总是憧憬着工作是轻松的,收入是丰厚的,未来是美好的。于是这部分实习生当在实习过程中因生产技能及守纪等方面存在问题受到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批评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失衡,一气之下离开实习岗位。
3.依赖心理
中职校的大部分实习生年龄在18周岁左右,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太小,加之自身家庭条件也不错,家长对孩子是否要在岗实习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的家长会亲自出面与实习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也使学生对家庭过分依赖,在实习中稍有不顺就回家。
4.从众心理
部分实习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存在从众心理,“大多数人去哪里我也去哪里”。他们认为大家都选择的工作就一定是好工作,“大部队”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对客观因素的分析,忽视了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和自主能动性,而盲目地跟风,一味地采取从众行为。一旦看到别人辞职,立马放弃可能别人不适合而自己适合的实习岗位。
5.攀比心理
部分学生存在“我并不比别人差,工作也不应该比别人差”的想法。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分布在若干个不同的单位、不一样的岗位,也就会出现不同的工资待遇和劳动强度。那些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或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实习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或者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从而彷徨放弃。
6.角色转换准备不足
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与单位正式员工基本无异,略比正式员工宽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们都必须遵守。但相当多的实习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仍然把自己当学生看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员工身份。学生对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适应不了,迟到、早退都要扣工资甚至辞退,与其辞退不如自己主动辞职,从而造成实习“不稳定”现象。
三、运用归因理论培养实习生正确的就业观
1.教育引导,进行正确归因
由于中专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存在着信息不足、社会认知较少等问题,这可能造成归因误差,影响就业期望、动机。因此,有必要对中专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归因。在学生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及要求,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避免在实习时出现茫然无措的现象。
2.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中专生不论其从何种角度进行归因,都能明确地认识到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各项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识。加强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的指导,促进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冷静、客观地面对各种就业机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3.自我调适,完善就业归因
学校也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情况的掌握,通过走访、调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各种心理问题或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学生参加实习前,可按照实习单位的不同,将学生分为若干实习小组,安排相关的小组负责人进行小组日常管理。当有同学遇到心理问题时,在鼓励同学的同时及时将情况向班主任汇报,帮助他得到有效疏导。有效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做到正确归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4.适时训练,及时归因问题
在学生实习期间,班主任应经常性地走访其实习单位,及时了解他们的实习心理、实习状态以及学习环境,发现问题及时和实习单位共商对策,帮助学生积极归因,共同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技能提升。及时归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从机遇、努力、目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调整自己的状态。
中专生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期间学生的心理疏导需要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家庭共同努力、共同教育,更需要实习生自我的心理调适。韦纳的归因理论的实践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实习动机,有效降低了“半途而废”的现象。让我们借助归因理论适时调整好学生的实习心理,使每一名学生毕业后都能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优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