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入高原的地质工作人员预防和控制高原反应的措施探讨

2016-04-14董德存

地球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原病耗氧量低氧

■董德存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新疆阿克苏843000)

对初入高原的地质工作人员预防和控制高原反应的措施探讨

■董德存

(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新疆阿克苏843000)

本文针对高原环境及其施工作业的特点,讨论、分析高原反应对地质作业人员的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高原反应 地质作业 危害 防护措施

海拔每升高100m大气压即下降5mmHg(0.67kPa),氧分压也随之下降1mmHg(0.134kPa)。一般为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人体在短时间内从低海拔的富氧环境进入海拔高度几千米地区的低氧环境,其肺泡和动脉氧分压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引起机体产生缺氧应激性反应即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病的一种,症状较轻),这种反应出现很快,初上高原者1-3天内,大多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加快、低热畏寒、头痛、头晕、心慌、气短、乏力、食欲下降、夜间失眠等轻度缺氧症状,多数人能够耐受,一般坚持5~10天即可恢复。发生高原反应的程度因低氧环境程度和个体差异而不同,较重者可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1 高原反应对地质作业人员的危害及注意事项

1.1体能活动能力下降,体力消耗大

机体进行体能活动时,肌肉收缩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氧化过程中ATP的供给。在缺氧环境里,机体血氧饱和度、最大耗氧量下降,氧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氧氧化过程的需要,肌肉收缩力减弱,体能活动能力随之下降。高原生理学研究表明,海拨高于2700m地区进行中度体力活动相当于平原地区重体力活动引起的生理变化。高原施工作业多为体力劳动,其同一劳动强度的体力消耗较低海拔富氧环境大得多。这种高强度的体力消耗大大增加了诱发急性高原病发生的可能性。

1.2心理、精神压力大

参加施工作业的人员来自低海拔地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缺乏在高原地区自我卫生防护知识,对高原反应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过度的心理、精神紧张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呼吸过度,增加耗氧量,并影响睡眠以及消化等生理功能的变化,进而促使高原反应的发生和加重。

1.3饮水、饮食保障难度大

许多地质作业地点水源匮乏,又无城镇依托,生活饮用水源以河流小溪冰雪融水为主,水质不良。蔬菜、水果副食品供应多需长途运输补给,品种、质量难以保证。饮水、饮食上的困难使营养膳食难以满足机体在高原环境下的特殊需要,不利于减少高原低氧、低气压、寒冷等各种不良因素带来的高原反应和其他疾病的防治。

1.4医疗救治困难

由于施工点多在人迹少的地区,距离城镇远,交通设施差。若发生较大的医疗救治需求(如工伤事故,食物中毒,较重的急性高原病等),难以得到地方医疗机构的及时、有效支持。

2 初入高原地质作业人员的基本保障措施

2.1实行严格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制度

缺氧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心、肺、脑、肝、肾等耗氧量大的器官。患有这些脏器疾患的人进入高原低氧环境,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将进入高原的人员应当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严格筛除患有上述疾患以及中度以上贫血、高血压病的病人,防止这类人员进入高原地区。

2.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对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进行高原环境、高原保健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高原环境的可适应性,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自我健康保护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病的发生。

2.3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搞好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预防

通过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重点对施工地和居住地的一般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和水源水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在生活用水来源匮乏、水质不良地区,要装备取水设备,并对生活用水予以净化消毒处理。

2.4建立卫生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施工单位及主管部门应当负责施工作业人员的高原健康保障工作,保证医疗卫生经费,配置医务人员,在施工地和居住地配备必要的输氧设备与处理工伤的医疗设施,同时要完善其它卫生保健的工作条件。凡超过40人的作业群体应建立医疗保健机构。要建立施工单位与地方医疗机构的医疗救助关系,依靠地方医疗机构解决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的问题。

2.5改善居住条件,搞好环境卫生

应为施工作业人员提供适合高原居住的住房。住房应具有防冻、防风、防沙等功能和盥洗、排污设施。住宿人员不能过度拥挤,并保证室内空气流畅。搞好环境卫生,对环境条件差的居住地,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对患上传染性疾病的病人要隔离治疗,或及时下送救治。

3 针对预防和控制高原反应的关键环节采取重点防护措施

3.1实行监护性的健康调查制度

对已进入高原地区的施工作业人员,要实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跟踪监护,以早期发现高原病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施工点迁移到更高海拔地区前要进行健康普查。同时,要根据检查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作业群体综合防治计划。

3.2执行定期轮换制度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进行耗氧量大的施工作业,对体能是个极大的消耗。因此,作业人员应执行定期轮换制度,每批作业时间6—10月为宜。

3.3遵守急速进入高原后休息少动原则

由于人体急速进入高原后必然发生应激性反应,因而至少在习服期内应遵守休息少动的原则,尽量避免过多活动,减少耗氧量,防止应激性反应的加重,待机体逐步习服后(约1周)再逐步进行适度活动。此外,作业人员在进驻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施工作业时应拟定行进日程、路线、宿营地以及休整计划、防护措施等。尽量避免快速行进,根据个体差异每升高1000米必须进行逐级(阶梯)适应的原则停留3-10天,使机体逐步适应低氧环境,必要时在不同阶段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以达到加速适应的效果。

3.4加强劳动医学监护

为防止地质作业人员在高原环境体能消耗过大而引发高原病,在地质作业中应采用最适劳动心率控制劳动强度。根据高原生理体能研究理论,在高原体力劳动的最大心率指标应限定在130次/min以下为宜。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血氧饱和度为指标,对重点监护对象进行劳动监护。

4 结束语

一旦发生高原反应不必恐慌,要视其反应的程度而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反应较轻,可采取静养的办法,多饮水,少运动,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消失或减弱;如果反应较重,影响到了睡眠,可服用一些药物帮助治疗;如果反应太重,就可到医院进行治疗,输液、吃药、吸氧等。

[1]杨玉萍;急性高原反应的护理干预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2期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7-454-1

猜你喜欢

高原病耗氧量低氧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影响饮用水水质耗氧量检测的因素探讨
尤溪河某河段表观耗氧量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Journal of High Altitude Medicine Editorial Acute or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what′s the greater challenge?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
银杏叶片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
水中耗氧量的准确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裸鼹鼠不同组织中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
高原环境下慢性高原病并发急性高原病的临床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