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

2016-04-14张宝

地球 2016年7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

■张宝

(贵州省台江县气象局贵州台江556300)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

■张宝

(贵州省台江县气象局贵州台江55630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基本是"靠天收"的局面。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农村的发展对气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总结分析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指导各级气象部门更好地开展为农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气象 关健问题 发展途径

农业气象服务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致力于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要手段,更是凸显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县局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种类多、手段杂。很多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地方政府和农民的需求,加之县气象局普遍缺乏农业气象专业人才,服务经费短缺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调研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对策和建议,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服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效益。

1 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1.1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种植业气象服务需求。当前农业种植,按其规模及效益可分为传统农业种植、集业化规模经营种植、特色农业种植和现代化设施农业种植。其发展方向为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粗放式向精细化生态发展,低收益向高经济收入发展。

(2)林特种植气象服务需求。林业种植需求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林特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合理利用气候资料,发展林特产业。二是经济林木,特别是果林移栽、生长、成熟过程中对气象灾害的防御,重点是果林挂果后不同发育期气象灾害的防御。

(3)渔业和畜牧业气象服务需求。渔业和畜牧业相对于农、林业种植来讲,对气象服务需求要少,渔业主要表现在养殖区域水温及水含氧量的监测,以及合理化的调控建议。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当中对气象服务的在需求方面最少,少量散养户的气象服务需求几乎为零,对北方主要牧区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牧区牧草生长情况的掌握和牧区牧草的承载率预报;二是灾害性天气对牧业的影响及防御建议;三是气象条件与疫情的服务。

1.2农村气象服务需求

农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农村的发展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民致富为目标,农村气象服务需求以基础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的需求为主。

(1)农村建设需求。对农村建设而言,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气候论证方面:一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域的气候论证,特别是地质灾害高发或多发区域,利用气候资料进行论证,合理选择安置点;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需要进行气候论证;三是流域治理需要进行气候论证。

(2)农村防灾减灾需求。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生产力较低,防御能力差,加之防灾减灾意识弱,是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高发区,明确本地主要气象灾害特点和防御重点,合理制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合理选择避难场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工作,统筹防范各类气象灾害,提高农村人口的防御和自救能力。

1.3农民气象服务需求

(1)农事安排需求。农民由于劳作时间自由性大,加之农事规模都不大,农事安排上一般都按传统节令安排农作,对精细化的气象信息需求不高,仅对特殊时段的如倒春寒、播种期第一次10毫米降水,连阴雨等对农事影响较大的气候变化关注。

(2)气象知识需求。由于农村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气象知识极度匮乏,防灾避灾意识不强、技能不高,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包括对气象科普、农业生产建议和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等知识的需求;气象服务信息的运用缺乏指导;获取服务信息渠道单一。

2 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根据中国气象局的部署和安排,在全国开展三农“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目前,初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2.1建立健全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与接收终端及“微农”公众号

在每个乡镇建立一套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的农业气象观测及农田小气候观测网络系统。每个县局有一套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服务器,有自己的后台,筹建了一大批接收终端显示屏和大喇叭及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一健式发布平台,同时也制定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

2.2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一站、一馆、一栏

按照“六个有”的基本条件在三农实施县的每个乡(镇)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六个有”包括: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建立动态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乡镇分管领导名单等数据库。着力在每个服务站(点)实现为农民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及农村气象科普宣传等实时信息服务。

2.3建立和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县、乡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入年度县级防灾减灾综合考评。县、乡镇出台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综合编制了乡镇气象灾害(暴雨、雷电)风险图、隐患点分布图及撤离路线图,图中标明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灾害影响的范围、相对安全的区域、撤离转移路线等信息,建立两卡发放制度,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由乡镇发放给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由村发放给全村村民。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实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及时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影响评估,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服务,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2.4建立联合制度,成立专家联盟

与农、林、水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合制度,与联合涉农部门成立专家联盟,制定了一些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编制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

3 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为农服务硬件设备得不到保障

气象为农服务过程中远程终端设备必不可少,而远程硬件设备的故障率严重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的发展前景。从目前的状况看其原因有三:一、目前硬件设备大至为单彩显示屏、无线大喇叭及后台服务器,这些硬件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内某厂家统一购置,而单一的厂家在面向某省或全国的售后服务上根本无法达到现有的上线目标并且来回维护成本非常高;二、由于县局普遍存在人少事多问题,日常管理不到位,处于野外的远程硬件设备难以得到及的维护,灰尘、雨水、线路老化等问题导致设备故障频发;三、设备电源得不到保障。目前现用设备基本基于市电运行,所以人为关电、线路断电等现象频发,导致设备上线率不尽人意。久而久之有些设备便成为了摆设。同时也给县局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3.2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现有的气象业务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需求,人员结构、岗位设置不合理,农业气象服务人才缺乏。特别是多年来各地过度重视科技服务工作,忽略了农业气象工作的发展;岗位待遇失衡,造成农气服务人才流失;新进人员多为大气科学和防雷专业等等因素,造成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能力已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求。

3.3服务产品的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够,发布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面窄

目前县级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作物产量、特色农业产量与品质预报、农田土壤墒情与灌溉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工作还未形成专业化、业务化。县级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还未实现,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也还未形成指标判别和定量分析。

农业服务产品主要还是以天气预报为主,农情农事建议也只是概括性的泛泛之谈,缺乏具有实际作用的指导性意见。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天气预报和农情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在围绕本地主导农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明显不足,针对性不够。

3.4广大农民应用气象知识开展农业生产的能力不足

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落后;同时由于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还不能有效地深入农村这一级,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薄弱,广大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用气象科技指导农业生产的意识不够,应用气象知识开展农业生产的能力不足。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5部门合作还未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县级气象部门农业气象的专家非常的少,很多工作开展不够全面,且和农、林、水等部门缺乏常态化的业务合作机制,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和农业专家联盟联系较少,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产品、联合发布信息、联合全程服务更加少。

3.6投入不足(包括人才、经费、精力等等)是制约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以及基层气象部门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够,在经费投入上相对不足。特别在三农专项试点建设中,地方财政匹配资金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中央专项建设的几十万资金对农业发展需求来说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4 对今后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有效途径的探讨

4.1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建设政府购买式服务,将前期建设及后期维护交由社会第三方,使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机制,培育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力量,形成基层气象服务多元化供给市场。推动硬件建设属地化、维修维护社会化、设备使用多元化、系统管理政府化,制定设备保障与使用实施细则和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系统得到正常运行。同时加大对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程序的研发,加强服务器的集约化、人性化,使气象为农服务发布平台稳定可靠。

4.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设置气象为农服务岗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成立由分管领导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制,并加强项目领导、检查和督查。加强业务培训,跳转当前人员的知识结构,调整队伍人员结构,完善业务指导机制和省、市、县骨干指导与交流机制,培养出具备农业气象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解决业务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对于农业业务量大、人员和人才较少的地方,可采用集约化的方式使用人才,加大业务体系的上线衔接和配合,注重技术开发合作,这不仅要求重视内部开放,也需要加大与地方其他有关机构的密切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3加大投入,创新意识

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业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人员素质,提高农业气象人员观念意识,增强服务创新意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服务领域。借助科学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以需求为向导、技术为助力,促进业务研究分析技术、进行定量评估、农业预报”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气象业务的多样化、精确化,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构建农业生产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作物产量预报工作。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出现趋势预报,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引起的损失,提高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气候对农业影响的灾前预警和灾中、灾后的服务与评估工作。

4.4深化合作,资源共享

深化部门合作,关键是要达到优势互补,在资源共享、互动合作中进一步增强互信,提升合作质量和效果。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凡事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联合协作的灾害监测预测预警评估系统和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保障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现代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服务产品发布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全网免费发布机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

5 结束语

总之,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气象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科技及现代监测设备的优势,抓住需求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的结合点,创新理念及方式,结合地方及部门需求和特色,真正做出政府所想、农村所需、农民所用的服务产品,气象为农工作一定能得到政府的认可、社会的满意。

S163[文献码]B

1000-405X(2016)-7-410-2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气象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气象树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