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16-04-14河北昕佳工程勘查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20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为泥石流岩土

(河北昕佳工程勘查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050020)

(河北昕佳工程勘查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石家庄050020)

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及各种设施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 地质灾害的分类

我国地质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1)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属于自然地质灾害;(2)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

3 我国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

由于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承灾能力弱,形成的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等的特点,并且这些灾害还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积极有效的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3.2 泥石流

泥石流是通过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很大,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3.3 地面塌陷

由于受到地震活动、降雨、地下采矿及大量抽排地下水等因素,土体和表岩在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向下方塌陷,并会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按形成原因大致可分为:(1)自然塌陷,如暴雨塌陷、洪水塌陷、地震塌陷、重力塌陷等;(2)人为塌陷,如坑道排水突水塌陷、采空区塌陷、抽汲岩溶地下水塌陷、水库蓄水或引水塌陷、振动或加载塌陷、地表水或污水下渗塌陷、多种成因复合塌陷等。

3.4 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3.5 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有时地裂缝活动同地震活动有关,或为地震前兆现象之一,或为地震在地面的残留变形。后者又称地震裂缝。地裂缝常常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

3.6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地基软弱夹层没有查清,软基处理不当或设计不合理所致。

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常见的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措施主要有:地下排水、刷方减重、支挡工程、滑带土质改良、遮挡、拦截、护墙护坡、削坡、畜引水工程、储淤工程、排导工程、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等。

4.2 避让措施

(1)雨天避让措施。在暴雨天气采取临时避让措施。对于那些变形山坡比较多,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下雨前做好搬迁准备,以便及时躲避,减少损失。(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且相对治理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已经做出过防治措施仍多次受到损害或者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应采用搬迁避让措施,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但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4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人类各种生产开采活动

据统计,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为地质灾害的影响远大于正常自然地质灾害的影响。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具有速度快、危害大且危害面积广的特点。因此需要提高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使人们具有强烈的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不要胡乱开采矿藏、大量抽取地下水、对坡脚进行切割,坚决杜绝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1]翟文辉杨永军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大科技》2013年第8期

[2]赵关雄浅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及防治措施 《大科技》2012年第24期

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张涛

P69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393-1

猜你喜欢

人为泥石流岩土
山高人为峰
泥石流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复杂岩土工程技术管理实践与思考
机械班长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
《岩土力学》2014年第7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
《岩土力学》2014年第6期被EI收录论文(43篇,收录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