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2016-04-14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江西鹰潭335000

地球 2016年10期
关键词:泥石流坡面灾害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 江西鹰潭335000)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五大队 江西鹰潭335000)

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更加严重,很多山区的降水量较多,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我国是发生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地区,造成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并时常会有人员伤亡情况的产生。通过分析泥石流灾害的溯源,探究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

泥石流 溯源分析 治理方法

1 前言

泥石流是山区、坡地之间特有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山地中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以及以及其他粒径很小颗粒等组成的洪流。泥石流的发生多数是因为自然环境的退化、泥沙等急速减少以及地面侵蚀加剧等,多发生在强地震、强烈地质构造或是偏深沟谷中,主要受到气候、地貌、地质以及水文情况等的影响,具有速度快、破坏力大、以及难预测等特点,使人类社会活动以及自然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

2.1 地形原因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山地地形陡峭,有利于泥石流的汇集、拓展,使泥石流具有较大的势能,密集的支渠以及陡峭的坡地都能够使泥石流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的汇集大量的水分,支渠里的泥石流以及坡面的水流在拥有了足够的能量后会聚集在某一主沟道,积累足够泥石流,满足宣泄条件后,主沟道就会沿着岸坡迅速下切形成泥石流灾害。

2.2 地质构架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若山区发生剧烈的活动,则会因为山地特殊的地质构造加剧区域内断层的发生,促进地质灾害的发生,使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泥石流的形成模式与区域构架的构造控制有重大关联。

2.3 强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由于地震的特有形式造成了地质的重新构造,使岩体原有框架的属性被破坏,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并且强地震的发生会使山体发生松动的现象,岩体发生破裂,增加了裂缝,使得岩体的稳定性也遭到下降,增加了崩塌和滑坡的可能性。地震的发生会使岩体的原有活动倾向加剧,使积累的石块以及其他的松散物向下冲击。一般情况下由强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的破坏范围广,伤亡损失情况严重,并且会加剧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1]。

2.4 固态物质的补给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土壤的固相物质以及其他固态松散物是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必然条件,并且这些物质的积累量以及来源情况直接关系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规模以及泥石流属性。

2.5 大量水源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水是泥石流中的主要构成,并且水是泥石流发生导火线,是固体物质搬运的动力来源,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有高强度的融雪、暴雨或是水库决堤等。

2.6 植被损坏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植被能够有效缓解坡面土层被地表径流直接冲走的现象,降低地表水的汇集速度,减缓或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植被的根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并且植被的落叶能够保护土层,减缓地表径流,起到保水护土的作用。调查发现拥有大面积森林的地方泥石流灾害的情况很少发生。

2.7 人类活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

近几年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率明显提高,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加大了采矿、修路等施工工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树木乱砍、乱伐,过度垦荒的现象严重,虽然国家有制定过相关制度规范,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系列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使得植被、地形情况遭到严重破坏,极大的破坏山体以及土壤的稳定性,加速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方法

3.1 区域排导

对泥石流主沟道进行合理拦截和排导,使区域地形保持稳定,降低泥石流势能。一般在泥石流灾害多发地区,降水量相对来说比较多,并且积累有较多的松散固体积累。但是如果修建拦挡库则因为松散固体分布范围广,而库存的容量有限,单独排导时也不利于总体流量的控制,所以可以使用隔栅坝体阻断碎石,减缓泥石流的连续性[2]。重力坝的建立可以加固岸坡、沟渠,降低泥石流势能,排导性坝体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控阻塞现象,阻止淤泥流速。

3.2 坡面防治

泥石流通过坡面向下倾泄,所以加大坡面的蓄水、渗水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泥石流的发生。坡面的防治工作主要是通过阻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坡面情况进行开挖、修填工作,结合林草带建立以渗、引、排为主的防治工程。建设工程增加山坡的稳定性,高山地区进行封山育林,浅山区可以结合农果林综合防治,建立防治林以及经济林,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双重取得。

3.3 沟道防治措施

现代建筑的侵蚀沟是泥石流的主要通道,很容易发生崩塌以及滑坡的现象。所以在利用沟道综合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层层布防,从上游一直到下游,从沟头一直到沟口都需要全面设置,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治理,建立沟道的综合防治措施后还需要在周围种植与本地区相适应的草种、树种等,通过一年生、多年生,水生、旱生等相结合的树木生长特点建立防风林和经济林,保护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

3.4 环境考察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拦截坝施工之前考察施工地区的地形、地貌,查阅该地区发生的最大的泥石流灾害规模,从而确定合适的防护指标,达到防护目的。

3.5 社会措施

采用生态措施进行泥石流防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防治措施。国家需要加强法律监管制度,禁止随意毁坏树木、森林,加强对陡坡开荒的控制,以及禁止过度使用草地,有效控制山地的开发、利用,在开采矿区以及道路维修过程中加强环境复垦工作。加大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泥石流防治意识。

4 结束语

泥石流灾害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提高人们的泥石流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的建立,增加环境保护意识,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1]邹金林.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J].地球,2015(07):386-387.

[2]贠建林.某泥石流沟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J].地质与矿业工程,2013(05):109-112.

[3]牛岑岑.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指标的提取与等级划分 [D].吉林大学,2013:1-125.

泥石流灾害的溯源分析与治理方法

■童新民

P641.4+3[文献码]C

1000-405X(2016)-10-375-1

猜你喜欢

泥石流坡面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泥石流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面板堆石坝垫层施工及坡面防护
机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