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中新生代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2016-04-14郑琳琳

地球 2016年9期
关键词:碎屑岩阜新盆地

■郑琳琳

(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辽宁 沈阳 110013)

辽宁省中新生代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

■郑琳琳

(东北煤田地质局勘察设计研究总院辽宁沈阳110013)

辽宁省典型聚煤盆地以早中生代北票盆地、晚中生代阜新盆地和古近纪抚顺盆地为代表。现以典型煤田为例,说明中新生代聚煤作用规律及控制因素。

地质聚煤

中新生代的J1-2、K1、E2时代,DS2和DS3层序形成上下煤组,富含多个煤层(E2除外),所形成的湖滨三角洲平原及扇前扇间平原为主要聚煤环境,对应于水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所形成的下煤组煤层和上煤组煤层。

构造是控煤的主导因素,它控制海水的进退,从而控制古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在适宜的古气候条件下,在适宜的部位(古地理)形成煤层。构造的持续作用,持续或反复产生适宜的古地理环境,使泥炭层逐渐加积或反复出现,形成赋煤中心。

1 早中生代聚煤作用

早中生代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北票~平庄赋煤带、太子河~浑江赋煤带,平岗~西丰赋煤带及复洲湾赋煤带有零星分布。

晚古生代聚煤作用后地壳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沉积了P2-3的地层。长期的构造和沉积作用,仍然使复洲湾赋煤带、太子河~浑江赋煤带保持着低洼的地势,但西丰~平岗赋煤带为相对隆起区。

J1-2聚煤盆地大部分为孤立的内陆小型孤立的山间湖盆,如铁岭大甸子盆地。北票盆地规模稍大,盆地发育有湖滨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前缘及朵叶体之间发生聚煤作用。

太子河~浑江赋煤带在晚古生代东西向条带状海湾的基础上,广泛发育网状河,在废弃的河道内沉积泥炭层,规模小,但分布较广,煤层呈透镜状,连续性差。复洲湾赋煤带与太子河~浑江赋煤带聚煤作用基本相同,但规模更小。

2 晚中生代聚煤作用

晚中生代(即K1)是辽宁省重要的聚煤期,聚煤作用强烈,范围广泛,主要聚煤作用发生在阜新~铁法赋煤带,西丰~平岗赋煤带局部也发生煤作用。聚煤盆地类型多为断陷型,盆缘发育有同生断裂,控制着煤系煤层的沉积、展布。

断陷盆地中充填了一套厚度较大的陆相含煤碎屑岩系,一般假整合于火山岩之上或前震旦系变质岩之上,煤系为阜新组和沙海组,火山岩中夹湖湘沉积层,局部火山岩中有煤层。

燕山运动先期构造应力场为左旋压扭,形成了以NE为主导方向的褶皱构造,呈雁行状排列。后期以裂陷作用为主,形成NE方向的裂谷和一系列的断陷盆地等,其时代为J3~K1。

所形成的盆地呈狭长形,长宽比一般为4:1,盆地以中小型为主,相互独立,盆缘控制性断裂向盆内倾斜,断裂在剖面上呈梨状或铲状,盆地有三种样式,即地堑式、半地堑式和阶梯状,但以半地堑式为主,盆地群平面上呈雁行状斜列。

盆地内的充填物底部普遍发育一套正粒序的粗碎屑冲积物,为冲积扇沉积,在盆缘断裂一侧较厚,向盆地中心迅速变薄;下部碎屑岩含煤段,横向上与底部粗碎屑岩段呈指状过渡,含可采煤层,盆地中心过渡为湖区,垂向上呈现水进序列,煤层呈水进序列的马尾状(退积);中部细碎屑岩段,主要反映水进形成的湖相泥岩等,有时最大湖面达到盆缘断裂附近;上部碎屑岩含煤段,一般是主含煤段,以下伏的岩段呈指状过渡,为水退序列,煤层呈水退序列的马尾状(进积),由扇三角洲向湖心方向推进,进积序列煤层发育较好;顶部粗碎屑岩段,是扇三角洲的水上部分所形成。

盆地的赋煤带一般背向盆缘断裂一侧,平面上呈条带状,剖面上呈马尾状与盆缘断裂一侧的砂体呈指状交互,水退和水进序列煤层均呈不同形状的马尾状,向盆地中心方向煤层持续发育,合并到马尾的根部,形成厚煤层。盆地内部可有多个赋煤中心,受盆地内部次一级褶皱的控制而产生侧向迁移,赋煤中心的部位由沉积时的水深所决定,合适的水深才能持续发育厚煤层,对应的盆地内构造部位有时为背斜轴部,有时为向斜轴部,间或二者的转折部位。

聚煤作用广泛发育在阜新~铁法赋煤带内,主要聚煤盆地有阜新、八道壕、谢林台、雷家、三台子、金城、铁法、亮中等。同期的聚煤作用也发生在西丰~平岗赋煤带内,但在辽宁境内仅有西丰盆地,规模很小,向东北进入吉林的辽源,聚煤作用较好。

3 古近纪聚煤作用

中生代末期是燕山运动最强烈的一幕,较薄的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俯冲在大陆板块之下。引起板块漂移碰撞的原因是地幔软流圈对流,引发海底扩张带动板块漂移,平均以每年14毫米的速度(美国,1995)做相对运动,积蓄一定能量后与大陆板块发生强烈碰撞,这就是最强烈的一幕。强烈后的相对稳定期软流圈地幔对流并未终止,继续对流引起大陆板块前缘拉张,形成裂谷(岩石圈断裂,侏罗纪时期形成)。沿裂谷(相当于抚密断裂)分离出第一幕条状地块,分离地块在软流圈地幔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南漂移与洋块碰撞,碰撞增加了地块移动的阻尼系数,速度减慢,与第二幕沿佳依断裂分离(侏罗纪晚期形成)的运动较快的地块碰撞(碰撞期约为古近纪末期)。这种先后分离、东西碰撞的地块间的裂谷构成我国东北特有的“手风琴”式断裂系,由抚密断裂、佳依断裂等组成,表现为先张后压、先后生成的性质,反映在沉积物上先老后新的变化过程。这种断裂系与印度板块向北做“手风琴”式运动(黄汲青,1984)所形成的喜马拉雅褶皱域的作用过程刚好相反。

我国东部的郯庐断裂是岩石圈断裂的代表,所形成的橄榄玄武岩发育于火山旋廻的底部,这种岩浆岩的形成表明断裂体系已切穿了地壳,到达上地幔。郯庐断裂形成初期以拉张裂陷作用为主,伴有短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在沈阳附近向北分为三支(彭光才等,1983)。

抚密断裂的最南端为抚顺煤田,佳伊断裂与抚密断裂的南端交汇处为沈北煤田和沈南的永乐煤产地。

[1]李思田,1988,地质出版社,《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积规律》

[2]王万贵等,1992,内部资料,《抚顺~清源找煤研究》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9-73-1

猜你喜欢

碎屑岩阜新盆地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地下花开油气来
——碎屑岩油气储层叠覆式沉积模式创建与应用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电镜扫描矿物定量评价技术在碎屑岩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阜新皮革产业开发区再获殊荣
阜新刘家区煤层气井调剖堵水研究与实践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基于核Fisher判别的致密碎屑岩岩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