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与思考
2016-04-14贾翠萍
■贾翠萍
(北京世纪农丰土地科技有限公司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某县"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与思考
■贾翠萍
(北京世纪农丰土地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土地整治可以弥补土地利用和土地条件之间存在的差距,达到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状况的最优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郝晋珉认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土地整治也应随之变化,并与国家整体战略同步,主动引导和保障国家战略部署。他指出,应将土地整治定位得更高一些,思考国家战略到底需要什么,可以为其做好哪些服务。要强调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和农民权益的统筹管理,与节约用地战略相统一,着眼全局,从之前单纯的专项整治转向全面的综合整治。。
土地整治目标规划实施评价工作启示
1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目标
1.1总体目标
本着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总体目标,有序开展农用地整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在保证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通过退耕还牧,退牧还草,休牧育草,划区轮牧,使草原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和改善,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额敏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1.2具体目标
规划到2015年,全县土地整治总规模40100.44公顷,补充耕地2147.71公顷。
1.2.1农用地整理目标
规划期间,全县农用地整理总规模36813.43公顷,补充耕地924.54公顷,分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一般农用地整理两类。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全县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模29900.75公顷,可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29327.00公顷,补充耕地新增耕地528.30公顷,耕地质量提高1个等级。
(2)一般农用地整理目标。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保护和建设,提高耕地质量;适度开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归并零散地块,整治田间道路、沟渠、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规划期内,农用地整理总规模6912.68公顷,补充耕地面积396.24公顷。
1.2.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目标
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规模1477.78公顷,补充耕地面积82.31公顷。
1.2.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确保实现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不减少。规划期间,划定农村居民点用地拆旧区规模44.60公顷,全部用于城镇建设。
1.2.4生态治理目标
通过草场整治、防护林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等,使自然生态和农牧业发展相对平衡,从而保持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期间,拟对二支河牧场开展草场治理,整治规模为515.45公顷。
1.2.5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规划期间安排土地开发规模1249.18公顷,补充耕地1140.86公顷。
2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评价
2.1取得的成效
上轮规划按照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考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投入和区域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在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展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增强了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2.1.1有效补充了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7个,建设规模14246.20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为13246.87公顷,累计新增耕地面积244.36公顷,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稳中有升,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2.1.2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全县土地整治项目累计投资28010.32万元,土地平整面积1931.60公顷,完成灌、排渠(管)道工程量2442.228公里,田间道路工程量350.32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均达到100%,新增和改善机耕面积13246.80公顷,修建6383座机井、渡槽、桥、涵、水闸、泵站等水工建筑物,盐碱地治理面积15.05公顷,建设农田防护林96.2862万株,受益人口达14494人,农民人均新增农业年纯收入2945.71元,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极大的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务农收入。
2.1.3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整治,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利用节约出来的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依法依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城乡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效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明显提高。
2.2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土地整治规划对规划期间的土地整治工作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轮规划要全面分析上轮规划编制的历史背景及政策环境,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2.2.1规划的约束性不强,实施权威性不够
上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实施,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全市土地整治工作,但由于土地整治规划作为政策出台的时间较晚,学科体系至今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因此被社会各界认知、接受和重视的程度也相对较弱,导致其规划权威性不足,加之规划的弹性不足,所以规划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部分土地整治项目与规划不符的情况。
2.2.2土地整治目标单一,与相关规划的缺少衔接
上轮土地整治规划目标比较单一,主要以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和补充耕地任务为目的,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考虑较少;缺乏与相关部门的衔接与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较分散,一些行业规划与土地整治规划在规划布局、建设内容、规划期限等方面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整治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2.2.3规划实施管理难度大,权属调整方式匮乏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体现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土地整治项目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加之土地占用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土地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土地整治规划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对权属调整的政策研究,实施保障措施匮乏,规划实施过程中规模效益受到一定制约。
3 对新一轮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启示
3.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整治重要性的认识
深入开展土地基本国情和国策教育,加强土地整治法规和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整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依法、按规划进行土地整治的观念,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意识。
3.2充实土地整治规划的内容,健全规划体系
根据全县经济建设和占补平衡需要,积极探索国土综合整治新机制,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形成总体规划、整治规划、项目设计相衔接的规划体系,切实发挥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加强和完善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管理,落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计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挂钩制度,严格按照规划编报项目计划,整治后新增耕地要依法实行承包经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应纳入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3.3完善配套法规,加强对土地整治的监督和指导
完善土地整治地方配套管理细则,制定额敏县土地整治规划指导意见,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管理,将土地整治纳入土地执法巡查的范围,严格禁止违反规划的土地整治活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土地整治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强化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的监管,确保土地整治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加强土地整治权属管理,按照依法、自愿、公平的原则调整土地权属,防止发生新的土地权属争议。整治前,要明确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整治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变更登记。
3.4稳定和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完善土地整治经济运行机制
按照“谁占用、谁补充,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收缴到位,专款专用;加大对工矿废弃地复垦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优先保障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投入。
建立多种投资渠道。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社会更多资金投入土地整治,推进土地整治的产业化。
3.5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整治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整治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整治领域的基础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标准体系;加快土地整治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整治的科技含量。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整治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结束语
土地整治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地方科学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9-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