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
2016-04-14姜艳菊
◎姜艳菊
刍议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
◎姜艳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在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需要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更需要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对此,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分析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的根源,同时提出解决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具体措施,为大学生写作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语言文字 大学生写作 规范化
一、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
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滥用流行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热词备受大学生推崇。大学生在日常写作过程中,喜欢在应用文中使用一些意义含糊不清的流行词语,对于这些被使用的网络热词来说,并没有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律对使用语进行简写和语素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利用汉语形容词“好”与英文“cool”进行组合,翻译成汉语就是“好酷”,进而利用“好”和“cool”的组合进一步形容某人的外表很冷峻,或者凸显某种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等。这些热词在大学生写作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往往都是模糊不清的,进而影响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
(二)病句多
在大学生日常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病句现象,主要表现为:
(1)成分残缺最为严重,例如:从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很多知识等。
(2)搭配不当。在写作过程中,句子中的词语要正确搭配。如果句子中的词语搭配不当,就会影响语句表达的准确性,例如,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
(三)书写混乱
大学生写作中,语言文字书写存在错别字、繁简字混用等现象,例如,利用“理發店”进行创业。在这里“發”应写作“发”。
二、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根源
(一)意识淡薄
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一些高校的师生缺乏必要的重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和正确书写。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部分教师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同时在使用普通话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任课教师随意使用方言、土语等进行授课,并且板书书写存在错别字,这些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即使不用努力,我们国人同样能够学好母语,在头脑中根本没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二)社会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为了增强营销效果,电视、网络等频繁出现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一些广告形象代言人的签名更是独具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误导,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规范的难度。在一些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普遍存在错词乱用、滥用的现象,例如,将检票与剪票错用等。
三、解决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不规范的具体措施
高校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写作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
(一)强化高校教育语言规范化意识
高校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一方面对语言知识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提高母语教学的理性认识。在高校内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消除语言污染,帮助学生明确语言规范化使用的意义,以及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写作规范对社会主义精神义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有在思想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在行动中才能得以真正落实。对此,高校可以从形象方面进行塑造,在高校校园内、教室等醒目的位置悬挂“写规范字、讲普通话”等标语,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环境。
(二)呼吁社会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
在全社会范围内,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对此,语言学界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对语言文字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严谨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写作语言文字规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专门的纠错平台,及时纠正电视、网络中出现的字音、词汇、语法等错误。进一步确保大学生接受全面规范的语言教育,促进汉语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俊玲.大学生论文中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综合考察[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 钟英.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乐山师范学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4).
[3] 王红梅.论大学生语言学习与语言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8).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简介:(姜艳菊,女,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等教育、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