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励志类图书的几点思考
2016-04-14沈鸿雁王琳
◎沈鸿雁 王琳
对励志类图书的几点思考
◎沈鸿雁王琳
摘要:励志类图书一直是我国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励志书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隐忧,本文从原创作品少、内容观点雷同、读者心存疑虑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缘由。
关键词:励志类 图书 思考
励志,“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或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这是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由此给“励志书”一个概念:鼓舞读者,使其奋发向上的读物。依此定义,大众心理自助类以及一大部分经管类图书都属于这个范畴。
许多励志类图书会用通俗畅晓的语言或者案例讲述人生或工作的哲理,讲述生活的真谛,这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颇能起到点拨的作用,因此,励志类图书一直是书市的宠儿,不管是温柔精致的励志小品,还是“火力”更猛的励志鞭策,都各有市场,热潮不断。但繁华背后是隐忧,励志书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下面是笔者对此的一点思考。
一、原创作品少,引进版在市场中占很大比例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引进成功学鼻祖戴尔·卡内基《人性的弱点全集》、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疯狂的“奶酪”系列,到2015年励志书榜排名第一的《秘密》(郎达·拜恩),引进版励志书成为市场主角。许多研究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专业作者和专业性研究缺乏。在国外,励志类图书作家往往会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写作准备材料,做专业性的考察采访。被誉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帮助下,对五百多位精英人士进行了采访,包括贝尔、福特、塔夫特、爱迪生、威尔逊总统、罗斯福总统等科学和政坛的成功人士。拿破仑·希尔凭着个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用二十年时间对这些采访对象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研究梳理,最终完成了励志类图书的典范、解读人生真谛的个人代表作《思考与致富》。与之相反,国内一是缺乏专业的研究人员,即使做了专业研究,也不一定擅长图书写作。实际的图书作者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或者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很少有自己的研究思考,导致国内的励志类图书很难出现经典之作。
二是国内严格意义上的励志类书籍起步较晚,前期的图书主要注重对个人修养和人生观的解读指导,对现实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没有指导意义。另外,“人生观类”图书适合慢慢品读,不符合当下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中青年阅读群体的需要。相反,国外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风格及叙述内容都是以“简明易读 实用指导”为原则的。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引进版励志类图书很早就打开并占据了国内市场,成了人们心中“励志书中的领导者与开创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这对原创励志类图书的出版发行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作品内容缺乏新意,观点大同小异
大部分读者都会发现,虽然目前图书市场上的励志类读物很多,但细读好像都差不多。书中的观点理念大同小异,或换个名称,或用案例替换,总是相互重复,早期最常见的如自信、换位思考等,现在的做自我、说走就走等。不管是微信上的碎片化文章还是集结出版的图书,华而不实的观点随处可见,使读者感到厌倦。
在作者构思和书籍的整体架构上,当下的励志类图书也显得缺乏新意。许多图书的写作模式是将作者的观点理念逐条陈列,辅以案例分析点评。这种写作方式条理清晰,但是阅读乐趣似乎少了一些。国外著名的编辑人伯班克认为,“这类书籍最好的作者是亲身经历过整个奋斗过程,克服了某种问题或困难的人”。2016年《拆掉思维里的墙》(古典)、《不抱怨的世界》(比尔·盖茨)等励志书都印证了这一点。
三、读者心存疑虑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史蒂芬·柯维)等图书策划人在授课过程中,会有些读者提出来:“您所说的七个习惯,自然都是好习惯,都是可以直达成功的习惯。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强制自己培养起这些好习惯呢?现在的事实,大家不是先培养起这些习惯然后获得了成功,而是只有那些已经成功的人士,才具备了这些好习惯。普通读者根本无法培养起这样的习惯,因此这本书,对他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细节决定成败》突出了注重细节在人的一生及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谁动了我的奶酪》着重强调不要害怕改变,要勇于面对;《把信送给加西亚》倡导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等等。所有的励志书,读起来都令人频频点头。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多少能够真正得到落实?而一旦读者不买账,所有的宣传营销都是徒劳的。
虽然目前我国的励志书市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跟风、假冒行为让一些书“猝死”,但是与国外出版的“狼群”搏斗中,中国也产生了一些本土的“头狼”,比如早期《水煮三国》系列、《细节决定成败》等。与当下不景气的经济形势有关,现在比较热销的《憨的智慧——〈特别关注〉15年传奇》《长得吃亏活得智慧》《戒了吧!拖延症:写给年轻人的拖延心理学》等励志型“鸡汤”,也成了中国励志图书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都使我们看到希望。
(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简介:(沈鸿雁,女,河北人民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