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格尔美的本质观
2016-04-14梁健晟
◎梁健晟
浅谈黑格尔美的本质观
◎梁健晟
摘要:作为德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著名论断定义其美的本质观。他深刻地揭露出美是感性与理性、实践与认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具有人本主义色彩。虽然其思想仍脱离不了客观唯心主义,但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黑格尔 美学 美的本质
古往今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本质问题,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和哲学思潮的发展,并随着实践认识的深化不断拓展。古典主义认为美是物体的形式,理性派认为美是完善,经验派认为美是快感,再到德国古典主义美体现于理性内容的感性显现,而后到俄国现实主义的美是生活说。对于美的认识,古往今来并非莫衷一是,而是有着相互影响渗透的理念。现就以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黑格尔为例,谈谈他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一、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他认为:“真,就他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⑴根据黑格尔的论述,“理念”即艺术作品的内容,“感性显现”即具体可感的形象,艺术作品的展现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使感性形象得以表现出来。艺术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在于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有机统一。同时,他指出,在美的范畴中,“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⑵理念并非等同于概念,“只有出现于实在里而且与这实在结成统一体的概念才是理念”⑶。由此可知,理念是具体的、真实的,是“化为现实的具体形象”而创造出“灌注生气”⑷的有机统一体。
黑格尔的上述观点应用到具体创作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一部艺术作品,如果只有理念内容而无感性表达,再高尚的理念也难以展现艺术之美;仅有感性形式而无理念意蕴,再多变的外表也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作者只把握到作品的“概念”而非理念,留给读者更多的恐怕是晦涩难懂。如打油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改诗虽通俗易懂,但缺乏深刻的理念内涵,难以算得上美的艺术。有些歌谣,如“天有把,我们举得起;地有环,我们提得起”,艺术上浮夸,缺乏具体现实的意蕴,只剩滑稽之感。
二、实践与认识的自由统一
黑格尔提到两种获得自我意识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认识方式把外在世界转化为自我认识;另一种是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认识自我并改造世界。人们通过这种自为的方式,“作为心灵复现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⑸这是说,人首先作为自然的产物而存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其次,人还具有“心灵性”,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动性进行创造,在自我的对象化中不断实现自我认同。
在《美学》一书中,显现着实践艺术观的萌芽:“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⑹由此可见,人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相对的、没有自由独立性的自然化为具有绝对性的、拥有独立自在的艺术之美。在此转化过程中,人不仅用实践活动作用于物质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来实现“环境的人化”;并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复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并对本身进行思考,达到“人的对象化”。
艺术美的另一个本质体现于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黑格尔与以往的美的艺术只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或只强调美的非功利性不同,他举小男孩扔石头到小河里并欣赏自己“创作”出来的波纹为例,形象地展现出对自然物的人化,并在此过程中欣赏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的对象化”,把艺术创作看做是实践与认识的结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理念,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⑺的美学思想。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体系是西方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峰。黑格尔一语中的地指出美的含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⑻。在他那里,理念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普遍真理,是绝对的,具有共性;感性是从理念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形象,是相对的,具有个性。
在谈到美的共性与个性时,他强调“普遍的东西应该作为个体所特有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个体中实现”⑼,共性(普遍性)要转化为具体的、实在的个性,也即通过感性的形式,才能展现出艺术美。
艺术美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体。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愚昧麻木而又自欺欺人,在被人辱骂暴打,甚至被送上断头台时,仍然“陶醉”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他是用精神胜利法来为自己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寻求解脱的病人,他的个性是独特的,然而在当时的畸形社会中又是普遍的,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人们的精神戕害,是整个民族所共有的国民劣根性。又如达·芬奇的画像《蒙娜丽莎》,表达的是一种温柔、祥和的感受。这种普遍性的力量不是抽象地表达出来,“而是把它的内容加以具体化,成为有个性的东西”,通过具体的、个性化的画中形象表现出来。黑格尔在艺术典型论中也强调了美的个性。
四、具有人本主义的自由理念
黑格尔在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中,与单纯地从审美对象和客观事物的属性看待美的传统理念不同,他更多地强调人在审美活动中所起到的能动作用,提出了美本身是“无限的,自由的”⑽观点。
黑格尔说:“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⑾却又说“自然是不完满的美”⑿。按他的说法,“理念是概念和体现概念的现实二者的统一”⒀,在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过程中,概念本身要经过否定之再否定的过程,才能从抽象、片面的,发展成为具体、实在的一方。而这一过程只有人作为意识的主体,才会拥有“心灵的生命”⒁,从而才能彰显自由、无限的美的显现理念。进而引申出“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⒂的说法。艺术美恰是通过人们心灵的自我观照而达到“自为”的境界。可以看出,在艺术范畴中美的理念里并非强调自然的理念,而强调能反映出“心灵性”的人的理念,因为人是艺术生产的主体,是艺术史的创造者。在这里,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同时也肯定了作为艺术生产主体的人的重要作用。其后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人本主义理念,并发展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著名论断。
黑格尔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作为其美学的出发点,体现了理念与感性显现的统一、人本主义的自由理念、实践与认识的自由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但他认为这种“理念”是客观的精神,不依赖物质而存在,还是显露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虽然黑格尔的思想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巨大的前瞻性与影响力,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⑴⑵⑶⑷⑸⑹⑻⑼⑽⑾⑿⒀⒁⒂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43页,第39页,第326页,第142页,第232页,第13页,第143页,第184页,第184页,第199页,第160页。
⑺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998年版,第93页。
(责任编辑 象话)
作者简介:(梁健晟,男,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