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临摹常见问题分析
2016-04-14贾长庆
□ 贾长庆
草书临摹常见问题分析
□ 贾长庆
草书,是一种最讲天分、最讲自由,又最讲法度和想象力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书法诸书体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也最具艺术表现形式的书体。其表现力和难度可谓居诸书体之首,这也是自古以来众书家竞相追捧的原因之一。
草书之难,难在快速书写下还能够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技法。在草书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习书者共同或是大都存在的。
一、线条缺少节奏
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认为行书写得好的,写大草会很容易,会比行书基础差的写得要好。恰恰相反,行书“功夫”深的,反而很难找到写草书的感觉。尤其是草意的表现,这在一些写“二王一路”小行书书者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其字的线条往往缺少节奏,缺乏“快感” 。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书写速度匀速进行,这也是初学草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二王一路”行书,节奏是靠转折“折画”来完成的,这种节奏感相比草书是细微的。而草书尤其是大草,很少一部分为“折”,大都是靠“转”来完成的。所以,圆转处成了硬伤,找不到节奏。加之行书较草书速度稍慢,所以,这部分习书者在书写中折画较多,匀速描画,或是忽快忽慢程式化。
二王一路小行书,较大草点画运笔更加的短。这种短距离的线条,有时不做太多的调整,靠笔的弹性和连贯性书写就能完成。而大草的线条较长,所表现出的笔势就更长,甚至一根线条贯穿于几个字之间,如:一笔书。这就很难靠毛笔的弹性和连贯的自然书写来很好地完成,这样,线条中段如果缺少了适当的调整,不仅线条缺少节奏,还使得长线条缺乏质量、力度。
解决线条节奏的问题,可做一些快写练习、高速练习。这种练习可改变之前固有的速度和节奏,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节奏。还有,可以多做背临练习。有时候节奏混乱是因为对字形草法不熟,通过上百遍的练习直到熟练的背临,而产生的下笔的自信和熟练可帮助书者很好地解决节奏问题。
线条中段缺少适当调整所造成的线条节奏问题,可通过“揉搓宣纸”的方法来训练解决。将宣纸揉搓后,造成纸面不平,毛笔在纸面运行就会不再顺畅,阻力增大,使线条容易“散锋”。这就必须要求书写者时刻调整笔锋,保持中锋用笔从而达到解决线条节奏的问题。这种自然的揉搓,使得笔锋的调整不再机械、程式化,自然也就有了节奏。
二、忽视空间,省略笔路
在临帖中,最容易忽视的就是空间问题,而最难解决的就是三角形空间问题。
临帖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创作中必然出现。这种三角形空间,在《 自叙帖》中不足百分之五,而大多数临摹者在没有提前说明的情况下,大都会忽略这个问题。尤其是在顺时针方向“↓→”的书写结构中,成为临帖中最大的盲点。而在古帖中,但凡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加入一些曲线来围绕空间,以免出现三角形。比如:在写“指”的“提手旁”时,大都会把下部空间写成三角形。而古帖中为避免这种三角形空间会加些曲线,从而延长了笔路,使围绕的空间不再单一。类似这种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在临帖中,线条运行所围绕出的空间过小也是在初学草书时常见的问题。空间过小使得“格局”变小,缺少气度。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所围绕空间不够饱满,缺少外拓感和张力;二是运行笔路过短,草草了事,不够完整。书写者平时对汉字的习惯印象,致使其“想当然”地那样去写。还有就是人类天生的“惰性”,没完成这一个字就急忙去写下一个字,“偷工减料”“缩短工期”,即“总想抄
近道,能省就省”的潜意识思想所造成的。
解决这种三角形空间和笔路、外拓感等问题,除去仔细读帖,看明白,想明白外,还可以加入一些“盘香练习法”和“八面出锋练习法”,增加小篆练习时画圆圈的方法。人类的手是有“记忆”功能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上的感觉”。通过“盘香圆圈法”的练习,可以纠正之前手上的习惯,使空间变得饱满。对于调整笔锋的训练,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起笔过于简单,纤丝笔画过多
起笔过于简单,纤丝笔画过多,是草书书写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造成起笔简单的原因:一是个人书写程式化,习气太重,一落笔就一样,千“划”一律,没能很好地看明白古帖中的“千变万化”。二是字与字间缺少自然的笔势,书写性差,使得字与字连带中的起笔不够丰富,太过统一。
纤丝笔画过多,很容易让人感觉拖泥带水、零乱。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对毛笔与纸的接触不够敏感,不能充分运用好毛笔的弹性。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更多地去体会笔锋触纸时的感受,学会控制手上的这种感觉,做到要么不连要么实连,当作笔画去写。当断即断,当连则实连,尽量在临帖中弱化“几个字”的感觉,而当成一个整体,一个字或几个字为一组去对待。
四、提按不当,细笔画弱,粗笔画太僵
有些书写者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细笔画,毛笔要提起来写;重的笔画,毛笔要使劲按下去写。这就造成了细笔画弱,浮在纸面上;粗笔缺乏灵动,“瘫死”在纸上。恰恰相反,细的笔画反而要按下去写,重的笔画是要提起笔来写的。
细笔画在一落笔时,笔与纸刚开始接触的一瞬间是提起来的。当笔画的粗细控制好后,毛笔在保持等宽的同时是按下去写的。这需要一个往下的力量;而重笔画在与纸接触时,笔确实是按下去的,但当调整到合适的粗细后,笔就要提起来去写。这种感觉是极其细腻微妙的,看起来有些矛盾,但书法就是如此。只有这样,细笔画才能更沉实、有力度,粗笔画厚重的同时还不乏灵动。
五、大小、松紧关系对比弱,字的倾斜方向单一
临帖中,有些人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或多或少地把精彩的地方弱化,“化神奇为腐朽”,将字写平,将古人的意图理解得简单化。这种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弱化字与字的大小关系,将原帖的大字写小,将小字写大,缩小了对比,更改了古人的表现意图。二是字和字松紧关系的问题。将结构紧的字写松,将原本松的字甚至写得更松垮,失去了对比和章法原本所具有的韵味,章法平淡得像杯白开水。
笔者通过对二十多名有基础的书写者所做的测试中发现,在刚刚开始的字组训练中竟没有一个人同时注意到大小和松紧关系,只有将作品全部挂起来仔细分析时,书写者才惊讶地发现这个问题。这其中包括两种人,一种是确实没有观察到,脑子中没有这个概念;另一种是看到了却因为技法等因素没能表现出来。所以,适当地引导和分析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字形大小和松紧关系的把握,可以通过字组放大训练进行加强。比如,怀素 《自叙帖》 中的“固非虚”三字,里面既有强烈的大小对比,又有松紧关系,将其逐渐放大临习,可增强对比关系的把握。
字向同一个方向倾斜,也是在临帖创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而且是不自觉出现的。这与之前的书写习惯和观察方法有关。强化了单字的感觉,却弱化了上下字或是左右字间的关系,忽视了线形的摆动。临帖中把握不住大的格局,受局限于单个字上,所以,轴线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去了解字的重心和倾斜的方向,不至于千篇一律地受书写习惯的制约。
六、落款问题
一幅完整的草书作品是需要落款的,需做到与正文和谐统一。落款的字与所临草书风格相匹配,这也是从临摹迈入创作的第一步。落款时的草书与所临草书的统一和谐程度,能够很好地用于检验学书者对于所临风格的真正掌握程度。
虽然草书不强调“精确地再现”,而是主张“神似”,讲“不似之似”“遗貌取神”“离形得似”“忘形得意”“忘形而得神”;讲“披发佯狂,粗服乱头皆好”,讲“先贤书律我书狂”;讲“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讲“游戏”“墨戏”;讲天才,讲发抒,但是这种理性分析确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理性,能使书者更快、更准地去理解草书这门感性的艺术,将这种理性分析融入到感性的书写创作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